车坛恩怨:一汽大众二十年对中国车市的影响


  

20多年以前,为快速振兴中国汽车工业,在“以市场换技术”这一策略的指引下,中国汽车老字号的汽车企业开始与国外车企合资。最早进入中国的便是大众,他们分别在上海和长春与上汽、一汽成立了两家合资公司。此后,随着2002年前后,中国车市的全面启动,国内又掀起了一轮合资风潮,与此同时大量以吉利、比亚迪为代表的民企也纷纷进入汽车制造领域。一时间中国车市可为群雄并起,多路人马携多种套路在这个擂台上打得好不热闹。

尽管市场中派系众多,但真正具有号召力的确是以大众为代表的德国派以及以丰田、本田为代表的日本派。自2002年以来,德日两派开始短兵相接,起初日本派凭借着当年进口皇冠、进口佳美积累下来的口碑基础让德国派节节败退。甚至2005年丰田还说过一句看上去很嚣张的话——丰田什么时候来中国都不晚(福布斯杂志)。此后德国派痛定思痛,在产品品质、技术投入、成本控制等多个方面与日本派直面竞争,终于在丰田刹车门之后,让日本派搞了一个急刹车。

回顾德日两派宗师过去8年在中国市场的交锋过程,更像是两种标准、两种价值观的竞争:德国人代表的是工程师文化,日本人代表的是营销文化。再加上中方股东的影响,两种文化的碰撞过程,也是中国汽车工业标准的演化进程:大众在中国市场与日系车竞争的过程中,开始学会权衡成本、加长轴距;而日系企业则逐渐开始注重对安全的宣传。

以一汽大众为例,因为他更多车型来自原版引进的德系产品,如迈腾、CC、速腾、高尔夫等。这些车型在中国市场的推广无疑会全面影响国内汽车制造的行业标准:2006年,一汽大众第一次倡导激光焊接技术(严格上说,这种技术并不是高科技,只是成本较高),几年之后大多数车企都或多或少地使用了激光焊接;2007年迈腾和同期上市的奥迪产品开始使用TSI(缸内直喷、涡轮增压)发动机,3年之后别克、福特等品牌也在这方面加以跟进;2008年迈腾又升级了DSG变速箱,此后双离合开始进入众多车企的研发计划当中,最早跟进的福特将在今年12月份推出双离合变速箱的蒙迪欧致胜。同样,速腾、迈腾、高尔夫这些车型将ESP作为标配,此举对整个汽车市场的影响也极其深远,目前国内车主对ESP的需求比例已经超过50%,相信此后更多的车企会把有限的装备调整到安全装备中来。

当然,一汽大众在调高标准的同时,也在被迫接受众多新的标准:日系车低成本的优势始终是德系车最大的敌人。我们看到在中国销售的速腾也不得不取消了发动机前舱的隔音棉。而2008年上市的新宝来则被迫和日本车一样,将发动机前舱的液压支架改为普通支架;手套箱舱盖的阻尼、静电植绒等工艺也被迫取消……其实这即是市场的要求,也是竞争的无奈。也许国内用户由于首次购车,还关注不到太过于细节的品质环节,因此德系车在这些地方向日本人学习也算符合市场规律。

德日的混战,其实在很大层面上还是由于国内车市的不成熟:在这里虽然有安全法规的规定,但有些品牌只是按照最低要求进行生产,有些品牌却严格按照欧洲的安全标准制造汽车,如果非要让两类产品按相同的价格销售,那后者只有等着关门!20年来,德系车在品质与成本这两段不断加以平衡,但笔者相信,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劣币逐良币的事情不会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