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钢材进出口情况及竞争力分析


  我国钢材进出口历史性突破

  1993年进口钢材达到3026万吨,出口112万吨,进口钢材占钢材消费的比重达到28.5%,钢材自给率只有72.6%。在1995-2000年期间,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国民经济增长回落,钢材需求增长放缓,进口回落,这期间钢材年进口量在1600万吨以下。

  进入21世纪后,我国国民经济进入了高速增长期,旺盛的钢材需求拉动了钢材进口大幅增加。2003年我国钢材进口量达到了创纪录的3716万吨。1995-2003年,我国钢材出口相对稳定,基本在300-700万吨。从2004年开始,由于国内钢铁产能的迅猛增长,钢材进口大幅下降,出口持续增加。

  2006年,我国钢材进出口情况有了历史性的突破,从钢材净进口国一跃成为世界最大的钢材出口国,当年出口量为4303万吨,进口量为1852万吨,实现钢材净出口 2451 万吨, 占当年世界钢材消费增量的42.39%。2007 年我国钢材出口达到了 6271 万吨, 继续大幅度增加。尽管我国钢材出口受到了一些国家和地区的非议, 但客观上讲, 如果没有中国的出口, 世界钢材市场将会面临较大的供求矛盾, 钢材价格将会进一步上涨。

  钢材主要进出口地区结构变化

  我国钢材出口的主要目的地为韩国、美国、欧盟和东南亚。2001-2006年我国向这四大地区出口的钢材大幅增长,2007年除向美国出口下降23.5%外,向其余三大地区的出口亦大幅增长,尤其是东南亚国家。我国向这四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钢材的数量和金额合计的比重均超过了总出口量和出口额的60%。我国进口钢材的主要来源地为日本、中国台湾、韩国、俄罗斯和欧盟。2001-2007年,从这五个国家和地区的进口量均有所增长,但增幅不大。中国从这五个国家和地区进口钢材的数量和金额合计的比重均超过了总进口量和进口额的70%以上。

  在我国的钢材进出口中,板材都是数量最多的品种,但由于近年来我国板材产能增长很快,而且品种与质量不断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了进口,就因此,板材进口量逐年下降的同时,出口量也在增加。同时,近年来,我国棒线材的出口也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型钢和管材的出口也逐年上升,但占出口总量的比重呈下降趋势。2001年,我国共进口板材1488.5万吨,在2003年上升至最高水平,达3324.9万吨,2007年下降到1429.1万吨。板材进口占进口钢材的比重一直在80%以上,2003年板材占进口钢材的比重达到89.5%,2006年降至83.9%,2007年略升至84.7%。而进口棒材和管材的比重呈上升趋势。棒材由2001年的4.3%升至2007年的6.3%;管材则基本持平,2001年、2007年分别占进口钢材的4.7%和4.6%。我国主要钢材品种出口均呈大幅增长态势。其中,尤其以棒材和板材增长最快。2001年出口板材仅为175.5万吨,2007年增加到2831.8万吨,比2001年增长了15倍,所占比重由37.1%上升到45.2%。出口棒线材94.2%万吨,2007年增加到1624.7万吨,比2001年增长了16倍,所占比重由19.9%上升到25.9%。型钢和管材的出口也逐年上升,但占出口总量的比重呈下降趋势。2005年,我国板材一直为净进口,2006年首次实现净出口的突破。目前,我国五大钢材仍全部保持净出口。2007年,我国净出口量最多的品种为棒线材,净出口1518.4万吨,其次为板材,净出口量为1402.7万吨;再次是管材,净出口为856.4万吨。

  我国钢材出口态势取决于四个因素:

  一是世界经济复苏程度,国际市场需求能否持续有效增加。从前三季度态势看,世界经济缓慢复苏,但还存在曲折性和复杂性。

  二是世界钢铁产能释放程度,能否实现市场供需平衡。上半年世界钢铁产能快速释放,设备开工率达到80%以上,钢铁年产创历史新高,预计四季度将呈现回落态势。

  三是汇率变化程度。国家放宽了人民币汇率浮动弹性区间,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动力增强,将增加钢材出口换汇成本,我国出口产品能否实现盈利水平。

  四是国际贸易保护主义,采取关税壁垒政策。2010年以来,一些国家违反WTO规划,大搞贸易保护主义,采取关税壁垒政策,加大对我国反倾销、反补贴措施,严重损害我国对外公平贸易。

  国家有关部分钢材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对中国钢材市场和出口无疑是一个利空消息,但从目前看,对国内市场影响并不大,对出口影响由于存在一定的滞后性,目前暂时没有什么影响。但对四季度甚至明年钢材出口会不会造成较大影响还有待进一步观察。中国国际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行业特邀研究员罗百辉表示,影响中国钢材出口的因素主要取决于中国钢铁行业的综合竞争力,而出口价格因素只是影响出口的因素之一,并且从目前形势而言,出口价格也不是影响中国钢材出口最重要的因素。

  1、中国钢铁行业的规模优势     

  随着近年钢铁行业的快速发展,中国粗钢产量占全球粗钢产量的份额不断提高,已经连续多年处于全球第一的位置。据国际钢协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8月份全球粗钢产量8.02亿吨,其中中国粗钢产量2.73吨,占全球粗钢产量的33.98%,中国已经在粗钢产量方面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另据海关统计,1-8月份中国累计出口钢材2452万吨,同比增长69.8%,尤其是自5月份以来,中国钢材出口量持续高水平运行,5-8月份共出口各类钢材1535万吨,是去年同期的2.14倍。如果按照8月份出口水平测算,今年中国钢材出口规模将达到4000万吨。届时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钢材出口国。在目前全球钢材需求强劲增长的情况,中国钢材出口量大幅减小,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全球的钢材供应平衡,至少到目前还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填补由于中国钢材出口大幅减少而留下的供应缺口。

  2、中国钢铁行业仍呈快速增长阶段 

  2005年全球粗钢产量11.29亿吨,增量6300万吨;而中国粗钢产量在3.52亿吨,粗钢增量达到约7000万吨,比全球粗钢增量的总和还要多。今年1-8月份全球粗钢产量8.02亿吨,比去年同期增钢6900万吨,增幅9.4%;中国同期粗钢产量2.73亿吨,粗钢增量4200万吨,增幅17%,占全球粗钢增量的60.9%。中国仍是拉动全球粗钢增长的最重要国家,这一方面说明中国国内需求保持较强的增长态势,同时将进一步加强中国钢铁行业在全球钢铁行业的地位和影响力。

  3、中国钢铁产品的品种结构优势      

  既能够提供品种规格齐全的钢材,又能够满足供应的目前在全球除了中国,找不到第二个国家。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钢铁行业不仅是生产规模快速增长,钢材各个品种非常齐全,除了传统的优势产品线材、棒材、型材、管材等长材产品外,中厚板、冷热板卷、涂镀板卷等板材类产品也开始大量出口。在未来的几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钢铁产品采购基地和新兴的钢材出口大国。与传统的出口大国相比,中国更像是一个大型超市,板管线棒品种齐全,高中低档产品都能够提供,能够满足包括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几乎所有国家的需求,具有齐全、方便、采购成本低等优势;日韩更像是精品店,提供的产品主要以高档次的板材为主;而独联体则象便利店,具有一定的低成本、低价格的优势。

  4、中国先进设备的后发优势        

  近年中国钢铁企业引进了大量的先进技术装备,大大提高了中国冶金装备水平,尤其是在线材轧机、中厚板轧机、热轧机组、冷轧机组和涂镀机组等方面,中国钢铁行业的装备水平已经处于国际上的领先水平,可以说目前中国已经具备了先进设备的后发优势。如果下一步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技术开发,变设备的后发优势为持续竞争优势,中国钢铁产品将在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上完全具备和日韩竞争的实力。

  5、中国钢铁产品的价格优势    

  之所以将价格优势放在最后,是因钢材价格优势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具有较强的时间特性,而以上几个优势将在一个较长时间内存在。但是至少在目前,中国钢材出口的价格优势非常明显。按照9月份中国钢材市场价格与欧美市场价格的对比,美国、德国、意大利市场热轧板卷价格分别为672美元、623美元和623美元,中国同期为512美元,价格差在111-160美元;这三个市场冷轧板卷市场价格分别为777美元、750美元和750美元,中国同期为576美元,价格差在176-201美元。不管对于出口企业来来讲,还是对于进口企业来讲,这个价差足可以让各方都达到比较满意的结果。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中国钢材的这些优势并不足以造成中国钢材出口的大幅增长,真正拉动中国钢材出口快速增长的源动力在于国际市场需求的强劲增长。今年全球经济增长表现强劲,且出现全面增长态势,二季度美国经济增幅虽有放缓,但欧洲和日本却表现出了强劲增长态势。罗百辉认为,全球钢材受此拉动,需求量大幅增长,国际市场尤其是欧美市场产量增长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增长。有关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全球薄板表观消费量10195.3万吨,同比增长7.1%。其中北美产量3137.2万吨,同比增长4.7%,消费量3705.9万吨,同比增长11.6%;欧洲产量4417万吨,同比增长2.8%,消费量4476.3万吨,同比增长5.1%;独联体产量1437.5万吨,同比减少0.5%,消费量728.6万吨,同比增长8.8%,由于国内需求增加,钢材出口相应减少,减少了国际市场供应量。欧美市场钢材消费量的增幅均大于产量的增幅,而中国钢材出口快速增长正好满足了国际市场需求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