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论语》之四十七 宪问第十四(戊)


走近《论语》之四十七 宪问第十四(戊)

学了中华圣贤学,想得精神病都难

1430【原文】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读解】第九篇第二十八则跟这一段有类似的说法。孔子说什么是君子之道?我们用怎样的标准来评判一个人是否是君子?这里有三个标准,第一个是“仁者不忧”。如果我们看见一个人经常哭丧着一张脸,就是涨了薪水,拣了便宜也没有一副好脸色,心情永远快活不起来,那么这个人一定不会是一个仁者,因为他心里老是处于一种阴暗状态,拿现在的话说就是有抑郁症的某些症状。我们经常说中国的圣贤之学和西方的心理学有很大的差别。西方心理学认为任何一个人的心理多少都有毛病,都是病人,他们自有道理,因为他们主张“原罪”嘛。但是,东方圣贤之学不这样认为,东方圣贤之学认为“人皆可为圣人”,用佛教的话说就是“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每个人都有烦恼,烦恼是真的,但每个人也都有佛性,这也是事实。东方圣贤之学是把光明面摆在你的面前,所以说,学中国的圣贤心理学,想得精神病、抑郁症都难。孔子说“仁者不忧”,就是说一个人如果是真正的仁人志士,就没有什么值得忧愁的,即使天塌下来他都不会忧虑。

“智者不惑”,我们经常有这样那样的疑惑,就表明自己“无智”。《庄子》里面说得好:“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庄子承认无知;孔子也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夫子也承认无知。既然承认了自己的无知还有什么疑惑呢?懂不懂?不懂!不懂就是不懂,既然不懂你还忧什么?难道有了抑郁症你就懂了吗?

很多人做事情的时候会有疑惑,“惑”是一个人面对事物,不明其因果关系的状态。但只要你有办法解决它、战胜它,就不会惑了。但是,不论你已知的半径或大或小,人永远是处在已知和未知的交点上。明白了这一点,就不会对未知的那一面有所惑了,只有真正的智者才会领悟到这一层面上的妙处。

第三个标准是“勇者无惧”。无私的人才能称之为勇者,有私心的人是勇不起来的。我在这个课堂上前前后后反复地举了很多例子,有私心的人是勇敢不起来的,他顾虑得太多,放不下的太多,到时候连死都死不下去,更不要说如何勇敢起来。真正无畏的人绝对是大公无私之人,有担当精神,有荣誉感,才能无惧,有公心的人才是真正的勇者。

说到这三个标准的时候,孔子说“我无能焉”,这三条我做不到,孔子很谦虚;另一方面他也是激励他的学生在人格上做到“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自然很醒眼,马上说:“夫子自道也!”老师说的君子正是他自己,他是把自己做人的模范展现给我们看,这三条我们能不能做到?《论语》语言特色就是这样,很简洁,但是它的涵义很深,特别是精神内涵,心性上的内涵很深。我们如何在心性上按照《论语》的说法来要求自己,使自己能够达到“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的境界?有了这三条,就算走在路上,别人都会觉得你气宇轩昂,光彩照人。如果你一天到晚愁眉苦脸,一肚皮的疑惑,见了人就问,这个问题搞不懂,那个事情不明白,事到临头推卸责任,这样的人到任何地方都没用。没用的人走到哪儿都不受人欢迎,不仅不被朋友所喜爱,更为家族所耻。如果想为自己、为自己的家人或者单位争得荣誉,干出成绩就一定要做到这三条。一个人走出门去还没有做事情,人一摆在那里,“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的味道就出来了,那我就给你道喜了,了不起。

 

多跟自己打肚皮官司,不要算计别人

1431【原文】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读解】子贡是孔子门下最能说会道的学生,是周游列国,游说诸侯的能人。他这个人说话也直爽,有时候容易“方人”。所谓“方人”就是拿着标尺品评别人的长短。子贡在孔子门下学了那么多年,有知识、有文化、有见地,用以前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一肚皮的马列主义”,所以,他看到这个不马列,看到那个也不马列,每天拿把尺子衡量别人。孔子看到他这个样子觉得不是味儿,就跟他说:“子贡,你是不是太高明了,太能干了?你拿把尺子评议人家,你自己做到了没有?你又不是法官,一只手拿把尺子,另一只手拿把秤,对张三李四又是量又是称,你还没这个资格吧。如果是我,我才没有这个闲工夫呢!”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孔子的修为确实有点超然。

别人的是非是别人的是非,只要不涉及国家民族的大事情,只要不涉及礼乐上的大事情,孔子就是装聋作哑,不闻不问。在生活当中,有些事情该管,有些事情不该管;有些事情该说,有些事情不该说,这些每个人心里要有数,要弄清楚。另外,最好有空养点闲工夫,自己心闲一些,眼睛向内看,多看自己,像前面表扬蘧伯玉一样“欲寡其过而未能也”,有空多反省自己,如果天天品评东家长西家短就多余了。所以,要养成“内讼”的习惯,自己跟自己多打点肚皮官司,算算自己的失误在哪里,千万不要去算计别人。

 

总是抱怨老天不公,却不想想为什么?

1432【原文】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读解】这段话在前面的基础上又有所反复,是重复句。意思是说,我们不要去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应该忧虑自己有没有能耐。现在的大学生个个精明能干,毕业后把自己的简历做得很精美,有最好的形象,有最多的优点,然后拿到各家单位去做自我推荐。当然,孔子所说“不患人之不己知”跟现在的学生求职不能相提并论,孔子说的“不患人之不己知”,是指那些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没有才干、没有德行。就拿龙江书院来说,我们一方面想扩大书院的知名度,让更多的人来参加国学的学修;另一方面又怕自己名不副实,德不够,能不及,弄得热火朝天的却没有能力担当,所以我一直做得比较谨慎,想做得热闹点,又怕热闹过头,徒有虚名。我对这个事情一直是矛盾彷徨的。

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不要担心人家不了解你,不晓得你;关键在“患其不能也”,你要晓得自己有没有能耐,多关心关心自己的真实状态。很多人总是抱怨老天不公,社会不公,周边的人事不公,他就没有认真想一想自己为什么会受到这种不公正的待遇,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怎么能行呢?

 

“贤者”的考核标准

1433【原文】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读解】孔子教了我们很多做人的原则,甚至在细节上指导我们如何去做。这一段又是在教大家如何做一个贤者。“不逆诈”用白话翻译就是不预先怀疑别人行诈。《孟子·万章上》里有“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的说法,君子毕竟不是奸人,总是老老实实地做人。而奸诈小人说话哄哄骗骗,做事坑蒙拐骗已经习以为常了,与小人打交道,你根本搞不懂他的虚实,不晓得他的意图,他往往绕很大一个圈子跟你说话,目的到底是什么你根本搞不明白。所以,在生活之中大家对环境有警惕性是好的,但只是保持一种警省的状态就可以了,不能无端地怀疑别人,不要张三来了怀疑张三是坏人,李四来了又怀疑李四是坏人,好像天下就没有一个好人一样。如果有这样的心理状态,那就是自己心理有问题了,应该到心理医生那里去咨询咨询。我们要保持警省的状态,培养觉照力是应该的,但决不能随便怀疑别人。怀疑一个人要有依据,如果别人真的做了对不起你的事,你发现了,那么以后再跟他交往的时候就要注意分寸了。

我跟人第一次打交道的时候都是很坦率的,绝对不会欺瞒别人,但是第二次、第三次之后就要看对方的反应了。如果大家能够礼尚往来,我就继续跟他坦率地交往;如果别人对我使诈,开始使绊子、挖陷阱了,我当然要考虑远离他,吃了一次亏不可能总是吃亏嘛。所以,第一次与人交往一定要坚持诚信的原则,第二次、第三次之后也要坚持诚信的原则,不过在原则背后多少要有一些防范心理。第一次与人打交道的时候最好不要过于防范,这就是“不逆诈”。

再者,“不亿不信”。这里的“亿”字即臆病的“臆”,是主观臆测的意思。“不亿不信”就是不要主观臆断别人不诚实。我们在与外人打交道的时候,特别是现代人与人谈生意签合同的时候,老是觉得别人占了大便宜自己吃了大亏,这是很普遍的一种心理状态。所以,在跟人打交道的时候,坚持的第一个原则就是:要相信别人是诚实的,不要戴有色眼镜去看人,觉得所有人都是坏人,所有人都不诚实。要先把自己放下来,让自己经常都处于一种空空如也的状态。

我喜欢引用《道德经》中的两句“致虚极,守静笃”。空间要虚,没有遮障眼睛才看得清楚,周围的环境要安静下来耳朵才听得明白;再说深一点就是要心虚、谦逊才容得下事,心里静得下来,才能专心工作。如果一天到晚心事重重,一肚子怨气或是一肚子欢喜,满脑子酒色财气,或是满脑子东家长西家短,怎么能把事情料理好呢?心里填得满满的,一会儿想这个,一会儿又想那个,妄念无穷,根本无法专心正常工作。只有处于“致虚极,守静笃”状态,你才能对外部的环境、外部的事物明察秋毫,即使一个细微的动作、一个细微的声音都逃不出你的觉照。“不亿不信”就是要排除自己的主观臆断。我们在生活之中已经养成了很多不良的生活习惯,借用佛教的话说是我们的心性受到了种种污染,在眼耳鼻舌身意都被污染了的状况下,你又怎能对外部环境作出比较正确的判断呢?孔子的语言很简炼,“不亿不信”——不要主观臆测别人不诚实,实际上这是孔夫子在指导我们如何把自己的内心料理好。

在做到“不逆诈,不亿不信”的前提下,“抑亦先觉者,是贤乎!”——但又能及早察觉别人有没有使诈,能及早发现别人是否诚实,这就是所谓的贤人了。一个能干的人,不会带有色眼镜对外部事物进行判断,但是他对周围发生的一切,哪怕是微细的变化都能明察秋毫,有很强的见微知著的能力,这就是孔子考核一个人是否称得上是“贤者”的标准。

禅宗有这样一段公案。有人问一位得道高僧:“要想明心见性该怎么参悟?我参了很多年,为什么总不能开悟?”老和尚没有直接回答他,而是问他:“你见过猫捉老鼠没有?”他说:见过啊。老和尚又问他:猫捉老鼠是怎样的情形?他就答不上来,说不清楚了。老和尚就告诉他:“猫捉老鼠的时候‘首尾皆顺,六根皆向,引而不发,跃如也’。”猫的头和尾巴都在一条线上,眼睛密切注视着老鼠洞,耳朵像雷达一样竖立,前爪、后爪,浑身上下所有的器官都处于一种蓄势待发的状态,只要老鼠一出洞马上擒拿到位,所求无不获者。我们面对工作有没有这种“猫捉老鼠”的精神状态?不胡思乱想,不打妄想,倘能如是,那一定事事顺心如意。这里说“抑亦先觉者”,“先觉”什么呢?要先觉“不逆诈,不亿不信”,面对社会上的种种现象,首先我们要坦荡荡地面对,同时又能明察秋毫,洞悉其中的因果,这就是“先觉”,就是贤者的能耐。

 

微生亩质疑孔夫子

1434【原文】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也。”

 

【读解】微生亩在鲁国并不是很有地位,大概属于隐士之类的角色。他看到孔子带着学生周游列国,教化各方诸侯,奔走忙碌,就提出了一些不同的看法,说:“丘何为是栖栖者与?”你一天到晚匆匆忙忙,忙得脚不沾地,到底忙了些什么?忙出了个什么名堂?“无乃为佞乎?”莫非是在表现你的才干、表现你的知识、表现你的能力?微生亩毫不客气地提了自己的疑惑。可见那个时候社会还是很平等的,孔子已经是圣人了,又带了那么多优秀学生,还有人敢对他表示质疑;不像现在的一些所谓“大师”,你才给他提意见,还等不到大师开口,他的学生们就已经出来收拾你了。

面对微生亩的质疑,孔子是什么样的态度呢?孔子就将就他的话说:“非敢为佞也,疾固也。”——我怎么会卖弄见解,只是对现在礼崩乐坏的局面看不下去了。佞,本义为巧言令色、言过其实,孔夫子一直厌恶巧言令色、言过其实的人;所以这里应作见解讲,微生亩把孔子当成卖弄见解的人,那一定是他对孔夫子有误解。孔子的原则性很强,他没有让学生干涉微生亩的言行,但自己还是坚持原则说:我不是你指责的那种人,你指责的那种人我同样是看不惯,我的本意和所作所为,实在是因为我对现在礼崩乐坏的局面看不下去了。

 

能够善始,未必能够善终

1435【原文】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读解】“骥”是指千里马。千里马的美德在什么地方?并不在千里马能够日行千里——像吕布骑的赤兔马一样日行千里夜行八百,关键在其“德”。有的人如一匹良马,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他不愿意负重,没有耐烦心,没有持久性。能行千里,也包括我们对于一个信念能不能固守,对于一件事情敢不敢承担,并且长久地承担下去。这不仅仅是有力量,关键是有信念、有德行。有的人他有做事的能耐就是不去做,或者做了一半就放弃又干别的去了,没有长远心,没有稳定性。

《易经》恒卦把这个道理说得很清楚:“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孔子也说:“人而无恒,不知其可也”;所以,一个人要有长远心,要有稳定性。如果没有稳定性,哪怕你真的是一匹千里马也不会有千里马的作为。现在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有关明星的报道,昨天不是报道说,有一前国脚,喝了酒出来遇到一名环卫女工,几句话没说对就踢了人家一脚,当时就把人家的腿骨踢断了。他就不想想自己身为足球健将,知名球星,一脚踢下去有好几百斤的力量啊,人家一个五十多岁的环卫工人如何受得了你这么一脚呢?这些人糊涂到什么程度了!你说他有没有力呢?有!他有力量,但是没人敢认同他的德性,他也未必有德。也许他在球场上是一把好手,但在生活中绝对是个弱者。

所以说,千里马之所以是千里马,不仅仅在于它是否有能力行千里,关键在于它能否自始至终地完成任务,善始善终地保持自己的品德。有的人能够善始不能够善终,有的人善始又不能善其后,这些人就不敢称其有“德”,也没有资格称得上是千里马。

 

以德报怨与以直报怨

1436【原文】“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读解】 “何以报德?”——应怎样看待德的表现呢?孔子是很讲原则的,下面这段话所说的观念跟宗教还有一定的距离。在佛教或是基督教来说,“以德报怨”是绝对的,无论人家做了什么对不起你的事情,你都要宽宏大量、忍让、关爱,要“以德报怨”。孔子对此却有自己的观点,他认为这样的境界一般人做不到,所以他说:“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大家都知道不能“以怨报怨”,否则的话就跟对方落到一个层面上去了。我们应该“以直报怨”,直就不转弯抹角,该用法律程序就使用法律程序,该用道德程序就使用道德程序,根据具体的因缘,公正地回报怨恨。而对于德,则毫不迟疑地应该“以德报德”,用我们常用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受人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要有这样德行,要有这样的信誉。

我们不能成为像东郭先生一样懦弱无能的人,“以德报怨”往往使自己沦入一种无能的状态,看起来是在行善,实际上是在助恶。我知道你做了杀人放火的事情,还对你进行鼓励、表彰,那就大错特错了,所以要“以直报怨”。“以德报怨”往往会姑息养奸,使犯错的人受不到应有的惩罚,得不到警省,也得不到应有的教训。孔子在这方面的原则性很强,提倡“以直报怨”。我认为这个原则大家应该好好掂量掂量,我们遇到事情的时候是“以德报怨”还是“以直报怨”?如果有领导拿小鞋给你穿,你是把怨气埋在心理,照样巧言令色,还是“以直报怨“呢?大家有道理说道理,该通过法律程序解决的,就应通过法律程序;该通过组织程序解决的,就通过组织程序;该动员道德力量的时候,就动员道德力量,这些都是可用的、可为的。

“以德报德”一般人都容易做到,但也有人做不到。现在忘恩负义的人不少,他只占便宜不吃亏,你让他“以德报德”绝对不可能。我们看到有一些见义勇为,英勇献身的人,把人救起来之后,受惠的这家人却逃之夭夭,一点责任不负,一份感恩也没有,连一句慰问都不表示。媒体不时有这种新闻报道,这是大家不愿意看到的。

 

在平常的知识中体会高深的道理

1437【原文】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读解】孔子一辈子过得都很不如意,本来他希望祖国强盛起来,使整个中国社会走上有序的轨道,天子有天子的威仪,诸侯有诸侯的模样,普天之下的老百姓都能过上大同的好日子,所谓“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孔夫子心怀这种理想境界,拿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希望早日进入共产主义。孔子的抱负很大,但他并不是说要提刀上马平定天下,他是想通过文化的力量、礼乐的力量建立一个安定和谐、富裕祥和的社会。但是,他周游列国那么多年,八方碰壁,自己的抱负、理念一直没法实施,所以,到了晚年,孔子的心境还是比较凄凉。

所以,孔夫子在这里叹息:“莫我知也夫!”没有人理解我啊!当然,那些掌权的诸侯们、掌权的执政们不了解孔子,他的徒弟还是了解他的。诸侯们一方面把孔子尊为圣人,另一方面又讨厌孔子,觉得他很多事,老是搅得他们不自在,想睡点懒觉也睡不成,想过点好日子呢,孔子老是用圣人的标准来指指戳戳的,弄得他们很狼狈。他们表面上把孔子供奉起来,实际上又对他敬而远之。

孔子发出这样的叹息之后,子贡说:“何为其莫知子也?”——为什么说没有人知道、了解老师您呢?难道我们这些学生白跟了您那么多年?您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我们可都是知道老师想法的啊!您怎么说没有人了解您呢?孔子回答说:“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我不抱怨上天,也不责怪别人;在学习平常的知识中懂得高深的道理。了解我的只有上天吧。

在日常生活中,在油盐柴米、行住坐卧中,在与人的交结之中都有学问,都有我们的学处,不要以为只有北大、清华高等学府才是学习的地方。成都有一句名言,有人问:你是哪个大学毕业的?你可以回答:“我是社大(毕业)的”,从社会大学毕业的。这句话说得很好,只要你善于学习,社会大学对人的教育远远超过北大清华。前几天在市图书馆讲课时,有一位北大哲学系的学生提了个问题,说自己是学西方哲学的,看到目前的社会形势,不晓得毕业之后到哪儿去找饭碗?其实现在像他这样的大学毕业生还很多。社会需要人才,但作为学生关键的是你在大学学了四年,是否消化吸收了自己所学的知识?是否使自己所学与现代社会融合,能学以致用?所学的知识主要是看怎么用,换句话说你所学的知识也许现在用不上,但以后用得上。我们不能说今天暂时用不上的就是白学了,说不定明天就可以派上用场,到了明年还有更大的用处。我们观察事物要把时间和空间的距离拉大,把因果的圈子拉大,不能只顾及眼皮底下,大学毕业了找不到饭吃就怨天尤人,甚至采取不理智的过激行为,那样不行,还是要勇敢地面对现实、面对生活。

大家要注意孔子这里提到的“下学”,一个人在社会上能够学到很多了不起的东西,就是那些进城的农民工都值得我们大家尊敬,你看人家辛辛苦苦一个月只挣那么三五百块钱,即使大热天,还得在建筑工地上忙碌,不容易啊!很多下岗职工,以前还在很有荣誉、很有地位的工作岗位,现在有些在扫街道、有些在收破烂、有些摆个麻辣烫摊摊、烟摊摊也要过日子。所以说,怎样使自己真正能够“下学而上达”,在最基础、最平常的事物中把自己的人格、人品、境界提起来是很重要的。

我当年也遇到过这样的困境,十多年前我还在人民商场站柜台,就有朋友跟我说:老冯,你了不起哦,学问那么高还跑来站柜台,你心头满不满意?会不会有怨气?我说:站柜台有什么不好,这个地方就是道场嘛。我平时也是心高气傲的,站柜台把我的傲气磨下去很多,真是我“练道”的好地方。那个时候我在人民商场既当营业员又当搬运工,还要给工友服务,给他们提开水、泡茶、打扫卫生、摆货、算账,等到他们悠悠闲闲地走过来,看你没做好说你两句,还不是只有受了。所以要“下学而上达”,通过自己在贫贱之中、艰难之中的锤炼,在平常生活中把自己的心境往上引,用禅宗的话来说就是“向上提持”,其境界就不一般,就非常高了。不能说我本来坐的位置很高,一旦从天上掉下来就不想活了,或者一天到黑都抱怨自己才高八斗却没人赏识,心比天高,命如纸薄,跟那个林妹妹一样,那样的日子没法过,所以,心性一定要厚。“下学而上达”这句话非常了不起,但“知我者,其天乎!”只有老天爷懂得孔子的这种修为和境界,他的学生未必都能明白孔子的这么一番修为和境界。

 

“命”是运,有其运行规则和轨道

1438【原文】公伯寮诉子路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读解】公伯寮也是孔子的学生,他感觉师兄子路太能干了,任何方面都比他优秀,使他的能耐显示不出来,于是跑到执政大臣季孙氏那里去打小报告,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在领导面前使坏,历数子路的种种不是,诽谤子路。子服景伯是鲁国的大夫,可能也是子路的同僚,知道了这件事就在一旁打抱不平,给孔子报告说:“夫子固有惑志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季孙大人已经对子路产生了疑心,对于公伯寮,我还有能力使公伯寮陈尸街头。看来子服景伯要采取一点黑道行为来解决问题了。公伯寮作为孔子的学生说同学的不是,老师自然很恼火。孔子对子路的德行上非常的放心,但对公伯寮的德行就不放心了,遇到这么一个不长进的学生,孔子也很丧气,感到头痛。

孔子自然不主张子服景伯这样做,但没有直接说出这个意思,而是说:“道之将行也与?命也。”一个社会能不能够昌盛,一个社会是不是衰落,既不是你、我,也不是君子、小人所能为的,是“命也”。庄子说“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孔子一样懂得这样的道理,所以说“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这些事都不是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我经常说明天的事情怎么样,谁能说得清楚?哪怕你官当得再大,票子挣得再多,明天天晴不晴,下不下雨,你根本管不了;明年、十年以后的事情你更没有力量把控,到时候你连自己在干什么都不晓得,还管得着别人怎么样,整个社会的进程怎么样,这确实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命”是运,它有它的运行规则,有它的运行轨道,我们没法干预。孔子面对学生之间的麻烦事情并不轻易接招,他把这一切都交给了“命”,让老天爷来裁决,何须自己去裁决呢?拿现在的话来说,手心手背都是肉,老大和老二打架,当爹当妈的既不能袒护老二收拾老大,也不能袒护老大收拾老二,既然管不了系不住,那就让命运去做安排。所以孔子最后说:“公伯寮其如命何!”这个小子尽管不听招呼,胡作非为,他又奈何得了命吗?他说子路的坏话,无论他说得通还是说不通,都是他的命,再者季孙氏也不是糊涂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