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领导,在我这儿利益就是政绩”
“你别看我不懂信息,我会喝酒,我不深入基层就会下指示”
近日,一项问卷调查显示,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的党政干部受访者达45.1%;公司白领受访者达57.8%。专家称刚性的制度、公正公平的程序的缺乏是当下中国不安全感产生的源泉。
官员成为“弱势群体”,别只当作笑话一听了之。近5成的党政干部自认为是“弱势群体”,这个“弱势”不是人们封的、外界给的、第三方评的,说明过中自有原因。那么党员的“弱势”到底“弱”在哪里呢?
其一,“弱”在信仰模糊。在革命战斗年代,刘胡兰、方志敏、赵一曼等革命烈士,他们不畏反动派的酷刑拷打、威逼利诱,“硬”的来让敌人心惊胆寒,缘于他们心中有坚定的信仰、崇高的理想。如今,有的党员干部没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念、社会主义信仰,思想上处于混沌状态,不知道入党为什么、在党干什么,整日行尸走肉,是“衣服架子”、“吃饭机器”,没有理想、没有思想,犹如一堆“碳水化合物”,岂有不“弱”之理?
其二,“弱”在能力短板。进入信息时代、知识时代后,能力储备对于每个人来十分重要。可是有的党员干部却不爱学习,打牌喝酒可以,学习培训免谈,他们有的理论功底薄弱,不善于运用理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如记者9月中旬在山东利津县教育局采访时,亲眼目睹副局长伙同几个社会痞子在办公室赌牌谁输谁喝酒;有的不注重调查研究,不深入基层,凭想当然办事;有的领导干部在实际工作中不注重调查研究,不深入基层,不深入群众,凭想当然办事;有的缺乏灵活处理问题的方法,拍“脑袋”决策、凭“经验”办事,热衷于刮风、跟风;有的追求表面文章,不讲实效,摆空架子,大话、套话、空话、雷话多;有的追刻意树立“个人形象”,不切实际滥提“新思路”、“新口号”,干一些劳民伤财的事。如此之能,岂能不“弱”?
其三,“弱”在公心缺失。党员干部是公仆、是人民群众的勤务员,天生的职责就是为人民服务、为群众谋利。可是有不少党员干部却忘记了自身的职责使命,把权力当作谋私的工具,视职位为捞利的平台,干任何事都以对已有没有利为出发点;有的把纪律规定当作摆设,无视三令五申,吃拿卡要,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甚至变着法子整钱;有的碰到麻烦就绕,遇到阻力就退,硬着上的也将矛盾上交;有的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对上级甚至中央的决定、决议和指示,要么贯彻不力,要么“变通”处理,甚至拖着不办,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利”字当头,岂能不“弱”?
其四,“弱”在心态不正。世界不会因为人的心态而改变,但心态却可以影响人的一生。当前,不少党员干部把职位升迁看的很重,为自己设计了“官场规划”,三五年不提拔就对组织有怨气;有的不能正确对待名利,一有好处就想方设法的去争、去挤、去勾兑;有的看不得别人好,哪位比自己升的快、干得好、拿的多,他就不了然,在背地议论,甚至造谣中伤、诋毁他人;有的“身在曹营心在汉”,身为公职人员却与私下经商办企业,入股分红,谋取不正利益。心态不正,岂能不“弱”?
找准病根,方可对症下药。官员自认为是“弱势群体”,折射出官员群体的缺失和短板,只有针对这些缺失和短板,通过改进干部的选拔、培训、考核、奖惩、监管等方式,才可逐步去“弱”变“强”。当然,所有的措施都只是外因,要变“强”关键还靠官员个体的“内因”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