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小学教师教育发展模式坚持走教育可持续发展道路


  基础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是国家竞争力的基础。而小学教育是正规教育体系中完全着眼于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教育。

  重新定位小学教育的“基础性”与教育对象。“基础性”是小学教育与教育体系内其他教育阶段相区别的最重要的特性。以往主要强调它是整个教育制度的基础,强调培养目标上的“双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实际上小学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和个人的终身发展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当前国际教育界称基础教育为“初始教育”,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观点认为,良好的初始教育是开始终身学习的关键。在终身教育理念下,小学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而进行的非定向、非专门的教育,具有它自己独立的、不依附于其他类型和层次教育的价值。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应该包括:道德品质发展的基础、智慧品质发展的基础、个性品质发展的基础、身体发展的基础。对小学教育“基础性”的重新定位表明,小学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它要为人的全面而和谐发展打好基础。小学教育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整体发展水平,影响到国家的前途与命运。

  小学教育是以儿童为教育对象的基础教育,小学教师必须科学地认识儿童、认识儿童发展.这种认识不仅要从生理学、脑科学、心理学、教育学、哲学等多种学科来进行,而且更要回到小学生的现实存在之中,回到小学生真实的生命状态之中,教师要从两者相结合的角度来认识真实的、个体的小学生。小学生作为儿童,其天性中蕴涵了主动学习的愿望。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认为,真正的教育是发展而不是压抑儿童的这种自然学习的本性。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长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因此,小学教育不能简单地要求小学生适应现有的小学制度,适应小学教师们现有的教育方式。我们绝不能对儿童采用同一的教育方式和评价方式。

  脑科学的发展研究表明,小学阶段是儿童身心发展速度最快的一段生命时期,这个阶段的学习潜能和创造力是巨大的,只要具备良好的、有滋养性的环境,他们就会有着惊人的可塑能力,认知学习的内容,成人世界的态度,自身生命中的情绪、情感顺畅表达与否等,构成对小学生学习和发展不同的具体意义。就社会生活方式和文化大环境而言,今天的小学生所面对的信息量以及传播方式、价值观引导及其方式,以及他们自身的交往方式都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因此,我们必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整体地看待小学生。

  创新小学教师教育发展模式。小学教育是启蒙教育的一个阶段,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小学教师特质及其养成。在这一阶段,教师与可塑性极大的小学生们相处,直接面对着这些身心、智能、精神发展各异的孩子们,要能够通过各类课程以及与孩子们打交道的互动过程发现和感受他们的需要,引发他们学习知识、学习道德的兴趣,引导他们向真、善、美的和谐方向发展。小学生兴趣爱好的多向性、知识需求的综合性,对小学教师的知识容量、性格气质、敏感程度及其应对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要求很高,小学教师与大学、中学教师相比较,在许多方面都具有鲜明的专业特殊性。

  关于小学教师的特质,朱小蔓教授认为,小学教育是启蒙教育。小学教师通过各类课程和活动引导儿童向真、善、美和谐的方向发展;引导他们学习知识,习得道德并找到适合他们的方法;小学教师应具有综合性的知识结构、性格、气质、敏感及应对能力等综合素质要求很高。日本学者皇至道在所著的《人类的教师与国民的教师》一书中对小学教师特质概括为:教育信念,热爱儿童,教育技能和实践反思。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通过对基于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对小学教师的专业特质及影响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有了如下理解:小学教师的特质首先应表现为,在人格上应更具情感性和人文性。现代教师发展的理论认为,教师发展不仅是理性的成长,而且还包含着情感的丰富与深化。在知识结构上应更突出其综合性和生活性,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更强调其技能性和艺术化,小学教师应具有基于教育现场的研究反思能力,应养成思维模式的半童性。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既受其自身专业发展意识、职业发展阶段、性别、年龄等主观因素的影响,同时也与其所处的教育环境有关,是主客观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就要求我们要重新研究小学教师的专业特质及其养成,并且从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研究。要重新审视小学教师作为小学教育施教者的功用,要把对小学教师的研究放在新课程的大环境下,放在国家实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的具体措施中。

  《纲要》中明确地提出,要从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等方面对教师进行全面的培养。这为小学教师的培养指明了方向,在当前我国所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师是改革的实践者,是决定性因素。就小学教育而言,由于小学课程内容的综合性、课程功能的发展性、课程学习的自主性,要求小学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这对小学教师综合素养与角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学教育的岗位是培养小学教师最长远有效的阵地,教师教育的培养机构必须是与新课改同行,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同行。

  以新课改为契机推进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纲要》中把加强教师队伍、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建设摆在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对小学教师专业化的要求更高,但同时也促进了小学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新课改要求小学教师角色内涵的转变,教师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帮助者。新课改课程内容的现代化要求教师提升学术水平,拓宽学术视野,更新观念,转换角色,积极参与课程的建设和开发。这对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出了要求,指明了道路,也为小学教师专业化向更高目标迈进提供了新的契机。教师队伍建设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对教育的需求会越来越旺盛,从家长到社会各个层面,对教师的素质要求会越来越高。《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提高教师业务水平,要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培养教育教学骨干、“双师型”教师、学术带头人和校长,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我们只有通过不断的提升教师的整体修养,提高教师的整体教育水平,才会满足社会的需求,促进教育均衡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