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包头钢铁设计院
到包头钢铁设计院以后,院长史星三组织全院上下左右迅速投入了致力于包钢建设的热潮之中,气氛同当时的北京院完全不同。
包头海拔1060米,比北京高出近一千米。因海拔高,夏天的气候凉爽,这是包头的优势。冬季寒冷,但暖气为汽热,室内很暖和。
包院位于包头市的崑都仑区,一条新修的钢铁大街从包头市的东部一直通到西部的崑都仑河。包院位于大街之北,对面是新建的八一公园。
刚到包头时,附近的街道还是一片黄沙,院内的宿舍区正在修建中,全院职工暂住在包钢的宿舍中。
负责基建的杨东利同志,完成基建工程后,被任命为计划科科长,是一位工作勤勤恳恳,十分负责的好干部。院内有一个大食堂。厨师赵雨田手艺高超,人品好,服务意识强,为全院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用歺环境。每周日饭菜都改善,方便职工的生活。这在当年市场供应较缺的条件下,深受职工欢迎。
包头的购物环境。包头是一个位于内蒙古民族自治区的城市,最先开发的是东城区,之后是中部的青山区,该区是生产军工装备的保密社区。崑都仑区则是一个新建的社区。因建设包头钢铁公司而逐步兴建了城区的中、小学和各种生活服务设施。
崑区以崑都仑河为界分东西两大社区。西区是包头钢铁公司的厂区,河东最先建成的是,公司办公楼和承担包钢建设任务的第二冶金建设公司的办公楼,往东则是包钢职工宿舍区和二冶职工宿舍区。之后,又陆续建起了包钢职工医院,二冶职工医院和崑区的小学和中学。
崑区的副食商店建成后,货源供应不稳定,很少肉食类供应,即使来货,瘦肉少、肥肉多。每次来货,店门前人头躜动,使劲挤才能买到一块猪肉。平时更不见鱼影。只有在冬季,才能在街上看到卖冻鱼的小贩。他们是凿开河面冰层,乘鱼群聚集在洞口呼吸空气时抓获的。这时陆洁会买一大堆,因为她喜欢吃鱼。
我家在北京时,炉灶烧蜂窝煤,很方便。但那时包头烧的是公司选煤厂提供的煤泥,煤泥容易引燃。我曾经利用薄铁皮等材料制作了一个模子,将煤泥打成蜂窝煤。还将家里的炉灶出灰口用薄铁皮做了一个可以开闭的风门。这样,每天晚上关上风门,煤炉能保持一整夜,第二天早晨打开风门就可以做早饭了。
包头副食供应紧张,包院出差的职工,每次从北京返包,总是大包、小包一大堆,拎着、背着回来。最初是由同事骑自行车到火车站接。后来包院后勤得悉后,就派公车到车站迎接。
我每次出差北京,也设法尽量多背些猪肉回来。那时在北京,上肉铺买肉,每次有限额,大跃进后的三年困难期内需用肉票,幸亏陸家在北京。陸洁的弟妹陈静玲在小汤山上班,每周末回南菜园时总会捎十几斤好大米。陸洁母亲将大米存放在一个大缸内,自已舍不得吃,让我尽量带走。回包头时,由岳父陸光武送上火车。夏季酷热,要将在北京买的生猪肉带回包头也有学问。包院同事告诉我他们的办法是用芹菜包住生猪肉,抵包头后猪肉就不会变质了。
在三年困难时期,粮食供应困难,单位给职工发糖萝卜渣。因为包头东面有一家制糖厂,糖萝卜是制糖原料,糖萝卜渣是废物,是喂猪的。我家因单位给我在市里报了是一位可以享受特供食品的技术人员。我可以持工作证每月到一个特定的单位去领一斤半食油和十斤大米。
离我家不远有一家早歺馆,每天早晨卖油条,但数量有限,晚去了就买不到了。每天早晨起床后,我骑自行车赶到该处,每次都能买到油条,带回给家人享受。陸洁等起床后,用煤油炉烤热后食用。
后来,食堂师父帮助我家买了一头小猪,请食堂师父帮助宰杀后,将生猪肉泡在一个酱油缸里腌起来。
家里还买了好多鸡蛋,也泡在酱油缸里,慢慢吃。但时间久了,有的鳮蛋成了臭鳮蛋,但陸洁不在乎。后来我发现将臭鸡蛋放在高压锅里煮,经高压处理后鸡蛋的臭味消失了,就同煮后的新鲜鸡蛋一样。
包院的食堂很为职工着想,每星期日做多个肉食菜和油炸鳗头。我家每个周日必前去购买全家的主食和副食。
经多方面的帮助和自已的努力,一家人都健康地渡过了三年的困难时期,没有一个人患营养不良的浮肿病。那时设计院内还流行打鸡血的办法来补充营养,但我家没这么做。我家曾买了一只鸡,在楼门前的对面修了个鸡窝,但不久鸡就不见了,只见剩下的鸡血和鸡毛。康奶奶说:可能是被黄鼠狼吃了。因为鸡窝旁就是马路,马路对面是一片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