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城际铁路试验列车驶过北京永定门桥。 原瑞伦摄 (新华社发)
在太原火车站,动车组内的旅客们正等待列车开行。新华社记者 燕 雁摄
120公里,这是天津与北京的物理距离;30分钟,这是天津与北京的时间距离。
2008年8月1日,中国第一条城际高铁京津快线开通。天津和北京两个人口总量超过3000万的特大型城市,因为京津高铁,构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都市圈。
如果留意,人们就一定会记得,京津高铁通车7天,就为无与伦比的北京奥运会奉献了礼仪之邦的完美服务;通车56天,就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中展现出文明古国的青春活力;通车365天,就创造出安全运送1870万旅客的全新纪录……当然,她带给人们的印象也一定不尽相同,几年来,京津高铁正以独特的角色嵌入到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生活图景之中。
新高铁新服务
“工作环境变好了,但我们的压力也更大了,因为我们的服务要配得上中国高铁。”
12月10日,在北京开往天津的C2211次高速列车上,仍有不少人拿着相机拍下兴奋的瞬间。京津高铁开通已经2年多了,列车餐服员姚直手中的列车模型依然很抢手,先后有人买下了1∶87的车模以及京津城际钥匙扣。
在京津线上跑了9年的王爽,是C2211的列车长,对京津城际铁路的发展有着切身的体会。京津城际运营之初,北京、天津两地客运段在数千人中选拔京津城际列车员及列车长,王爽就是那时上任的。
2000年,“神州号”在京津之间开通,运行时速140公里,单程74分钟;2007年4月,全国铁路第六次提速,北京到天津之间增开12对新型高速列车,全程69分钟;2007年8月,京津之间列车客流高峰时发车密度调整为每5分钟一班,实现公交化运营;2008年,京津城际交通再次升级,30分钟跑完全程。
今天,乘坐京津高铁,人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速度,宽大、舒适的座椅,先进和人性化的卫生间、洗漱间,乘务员动人的笑容,亲切的态度让人有着说不出的惬意。
今年7月以来,每列京津城际列车由“一列一长两员”变成了“一列一长”,在京津城际列车上,1名列车长要服务8节车厢上的500余名乘客,行吗?王爽挂着对讲机走过车厢,她亲切而从容的微笑已经给出了答案:行。这背后是铁路部门传统乘务组织模式的改变。
在普通列车上,乘务员什么工作都要做,从卫生清洁到查票验票。动车组的出现,细化了列车工作人员的分工,引导旅客上下车、认座、咨询、卫生清洁的乘服员,负责售餐、售食品的餐服员纷纷出现。动车上的乘务员也有了新定位:“有需求,有服务;无需求,无干扰。”同时,帮助老弱病残等旅客成为他们服务的重点,自助式服务和无干扰服务的新理念渐渐形成。
10日这天,王爽值乘的第一班列车早上6点40分从天津站出发,一天下来要在京津之间跑几个来回,乘客看到的总是她靓丽的形象、优雅的气质以及细致的服务。从形体到礼仪的培训,外语进修,甚至茶艺讲座,专业和定期培训成为王爽和同事们工作的常态,“工作环境变好了,但我们的压力也更大了,因为我们的服务要配得上中国高铁。”
自运营以来,来自美国、英国、俄罗斯、意大利、澳大利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政要、国际组织负责人、铁路同行和境外记者上万人考察过京津城际铁路,列车提供的优质服务、安全舒适的环境在海内外产生巨大影响,被称作“感动中国之花,震动世界之花”的王爽和同事们,迎来送往了一批又一批来自世界各地的乘客,成为展示中国高铁形象的窗口。
高铁,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苏 民
历史上每一次运输生产力的提升,都划时代地丰富着人类物质文化生活,拓展着人类社会的生存时空。高速铁路,刷新了时间,缩短了距离,重构了中国的时空版图,带来了新的就业观念和家庭生活观念。
正如有媒体所描述的,“高铁改变的不只是距离,也改变了个人对自身局限性的认知。”
高铁改变生活理念。高铁“大运量、高密度、公交化”的运输组织模式,加速了人员流动,扩大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范围,有力促进了“同城化”,优化了资源配置,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观念、生活习惯以及工作模式和发展理念。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在就业选择中,可选的落脚城市变多了。高铁的开通给沿线城市商业、置业、休闲经济等带来新的动力,也带来了新的消费方式和消费理念等多方面的新变化。高铁使一些“次核心”城市、小城市吸引许多置业者的目光,“当地工作、外地生活”成为现实。合宁铁路、合武铁路刚开通时,就引来了一批南京、上海置业者。今后,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上班,回周边中小城市居住、生活。
高铁改变就业理念。有专家指出,高铁会强化核心城市集聚资源的能力,对周边经济圈起到辐射作用。以前由于交通的不便利,科技人员也许不愿去中小城市,造成小城市科技人才紧缺,大城市却较为饱和。四通八达的高铁网络缩短了城市间的时空距离,科技人员也愿意到中小城市工作创业,使人力资源的科学调配与流动成为可能。
高铁改变投资理念。一些企业老总认为:当你到另一座城市的时间比你横穿这座城市的时间还要短,而且所耗费的成本更低时,你就会想要异地投资。如今,是否有高速铁路通达,已经成为异地投资的重要考量指标,“珠三角”、“长三角”、京津、郑西等区域的经济文化合作正在被重新定位。京津、沪宁城际铁路和郑西、武广、温福等高铁促成半小时、2小时、3小时等经济圈的形成,城际间的铁路交通时间大为缩短,陕西、河南、湖南、福建等省的高铁车站周边成了投资风向标,一些车站成为全省、全国乃至国际重要的投资热土。
高铁改变商业理念。在驰名全国的武汉市汉正街小商品市场,有着10多年经商经历的马经理说,过去到广东订货每趟至少要两天,如今一天可以跑个来回,资金周转也快多了。浙江海宁一家公司的老总体会更深,“高铁的价值,不仅在于个人的交通方便,也让上海、杭州、南京等地的商机触手可及。”在郑西高铁华山北站附近,云集了秦岭电厂、黄河工程机械厂、冶金车辆厂、西北制药厂等大型企业10多万名员工。以往,他们常坐大巴车去省上出差,而今改乘高铁,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办事效率。
高铁改变文化旅游理念。各个城市之间的旅游业也随着动车组的开行变得“动力”十足。京津城际铁路通车运营两年多来,对京津两市乃至环渤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据天津市商委调查显示,乘坐京津城际铁路来津的外埠游客消费结构与往日差别在于,用于购物的花费占到旅游消费的33.5%,其购物消费的水平远在京津城际铁路通车运营前来津的游客之上。2010年上半年,天津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现1394亿元,同比增长19%,增幅继续位居全国前列。高铁的开通运营,一扇新的大门被打开,受益的不仅仅是核心城市,随着区域旅游合作的加强和新城市圈的形成,一些周边区域著名景点所在地也大为受益。
京津出差变通勤
京津城际铁路将京津城市间的交通变为城市内上下班的通勤交通,如今城际铁路冲破了地域障碍,“出差”的概念也随之改变。
南开大学2010年的一份调查显示,居住在北京的高铁乘客中有14.1%长期在津工作,居住在天津的乘客中有4%长期在北京工作。
南开大学刘秉镰教授是最早建议京津之间建设高速铁路的学者之一,也是这一调查的负责人。他认为,京津城际铁路将京津城市间的交通变为城市内上下班的通勤交通,过去京津互访,称为“出差”,如今城际铁路冲破了地域障碍,“出差”的概念也随之改变。
对此,供职于天津东方标准培训学校的高级培训讲师宁丽娟深有同感。这位主持过国家级软件项目、在知名软件企业工作过的业内资深培训专家,出差就是她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从前在天津有事,如果你在北京,你会考虑等过两天北京的工作忙完了再说;而现在1个小时的高铁来回,并不耽搁时间,你完全可以两边的项目同时进行。”宁丽娟说。
她每周在天津讲课3天,每周要坐京津城际。有一次在北京开了两天会,中间晚上回天津还开了一个讲座。她的同事如果下午在天津有课,一般都是随时来讲,然后回北京吃晚饭。培训学校给老师们购买了快通卡,乘高铁不用买票刷卡进出,座位在一定的车厢内可以机动,就像市内坐地铁一样方便。有的老师硬盘坏了,从学校直奔北京中关村,比去天津鞍山道的电脑城还方便,虽然负担些路费,但硬盘价格要便宜,两者相较,还是值。
北京的培训市场一直很繁荣,过去宁丽娟的学生曾追着她听课,这里面不乏来自天津的学生。总部在北京的东方标准培训学校几年前进入天津,宁丽娟从此有了越来越多的天津学生。
如今,高速便捷的轨道交通,使得越来越多的高端人才来天津发展、到滨海新区创业,京津高铁正在成为人才的“绿色通道”,对于像宁丽娟这样的人来说,京津高铁使她们拥有了更多的时间、更高的效率、更广阔的舞台。
高铁相伴轻松游
京津高铁没通车的时候,天津的地接生意谈不上火。如今,“乘高铁游津城”已经成为被广泛接受的响亮的旅游口号了。
尽管12月份已经到了旅游业的“淡季”,但天津古文化街依然人头攒动。泥人张、风筝魏、崩豆张、杨柳青年画等出售天津特产的店铺里,询价购物的游客络绎不绝。国家统计局天津调查总队的一项调查显示:京津高铁开通当年,对天津市旅游产业的增长贡献率为35%。乘高铁的外埠游客,用于购物的消费占到了整个旅游消费的33.5%。
对天津青旅导游康爱霞来说,令人激动、充满期待的事业恰好与京津高铁相伴而来。
康爱霞来自甘肃,几年前到天津求学,读的是旅游管理专业。因为喜欢做导游,读书的时候就开始边干边学,一晃快3年了。
“京津高铁没通车的时候,天津的地接生意谈不上火”,康爱霞说自己赶上了好时候,高铁刚通车的时候,她到天津站接过散客。因为能吃苦,待人热情又周到,找上门来的生意越来越多,其间她还与天津国旅合作过。如今“乘高铁游津城”已经成为被广泛接受的响亮的旅游口号了,成为众多短途游客的首选交通工具。
康爱霞告诉记者,乘高铁来的旅客都有一个特点,就是愿意消费,而且消费的数额还比较大,“因为方便,好多去北京旅游的外地团队也特地安排到天津来逛一天,几乎没有空手而归的。”
“到天津来的游客,有时间都喜欢到茶馆听听相声,这可能是天津游最独特的地方。”在康爱霞的指引下,记者找到了位于天津市和平区新华路上的名流茶馆,巧遇准备演出的王寿温老先生。66岁的王老先生自小酷爱相声,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做了汽车修理工,退休之后又重新登上舞台,他每天坐45分钟车赶到这里演出,与天南海北的客人同乐,王寿温觉得自己又焕发了青春。
一壶热茶、一碟瓜子,长衫大褂、扇子醒木,拉长了音调的“咦”“嗨”叫好……茶馆里的舒心惬意随着人们的笑容荡漾开去,“我们有传统相声,也创作新相声,周末演3场,平常2场,观众喜欢这里的轻松幽默,喜欢这里的氛围。”王老先生说。
天津是曲艺之乡,相声在天津更是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从2006年春节开始,一股久违了的传统相声之风,在京津两地的茶社里兴起,而京津高铁的开通更是带火了天津茶馆相声。为了方便游客,名流茶馆的楹门上挂着列车时刻表供人查阅,有时候观众听晚上8点半到10点那场,稍微早点撤场,就能赶上回北京的末班车,从名流茶馆出来到天津站,坐出租车不过10分钟的路程。坐上高铁回到北京,第二天完全可以正常上班,既不会太疲惫,也不会耽误工作。
风驰电掣的高铁,如同一条纽带,将北京和天津紧紧联系在一起,京津之间的出行更快速便捷,人们的商务活动和休闲娱乐也有了更多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