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中印之战的指挥者


/周双阳

随着近年来一些关于1962年中印之战档案的解密,人们对开始对那场半个世纪前的战争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但是谁是中印之战的指挥者却一直没有明确的资料说明,这当然是值得人们去探讨的问题。

首先,毛泽东作为军委主席当然是整个行动的总指挥,他对任何行动有最终的决定权,包括军事、外交、政治等方面的行动,而周恩来则应该是主要负责外事方面,那么谁是军事方面的主要负责人呢,也就是谁是负责军事方面的主将却一直扑朔迷离。下面我们可以利用现有的资料简单探讨一下:

其一,根据董占林的回忆录-“军旅春秋”的内容,其部为四野老部队,当该部进入离拉萨500多公里的扎木兵站,准备去西藏军区受领任务后,尽快带领部队开进到预订作战方向达旺地区。后兵站的电台转来了总部给其师的特急电报,“着调XXX师迅速攻歼瓦弄之敌”,这道命令决定了该师将脱离西藏军区的直接指挥,在独立方向上,单独执行作战任务。脱离西藏军区的直接指挥,直接由再上级直接指挥,这样的指挥方式我们好像在哪里见过,请看:林彪打仗很独断,他经常直接指挥到师,特别是打运动战;对于重要的战斗、重要的方向,他有时还直接指挥到团,善于越级指挥,抓住战争的重点是林彪打仗的一个特点。而临阵调用自己的老部队、老部下,也是林彪用兵的一大特点。

其二,当董占林带领着他的部队进入阵地后,他选定了敌人前沿西南边的那座编号为“05号”高地的山峰,由于其对曲嘴一线成居高临下之势,从纵深来看,又可顺山脊而下,向东南实施迂回,董将军认为,如果此高地为我所占,将会成为突破敌人整个防御体系的钢楔子,于是他命令姜显臣副团长带领一个连和侦查排于当晚就占领这座山峰,于是我军抓住了战斗的要地。然后,他向军首长汇报后,军首长尤其对我们部队首先抢占“05号”高地的果断行动表示非常满意,这时他们又接到总参的电报,明确要求部队要坚决扼守“05”高地。那么,谁能这样细致这样敏感的对前线的一个高地如此重视,而命总参发来这样的电报(此电报是指挥军长的)呢,军内看地图出名的一个是林彪、一个是粟裕,而但是粟裕被批斗,还没有或准接触部队,看样子这个命令可能又是来自于林彪了。

其三,根据凤凰台, 19621024,克节朗战役结束后,印度陆军司令部调整了达旺战区的部署,根据印军在西山口邦迪拉,一字长蛇阵的部署,西藏前敌指挥部,决定对印军实施纵深迂回反击。对印自卫反击战的作战计划,上报了军委总参谋部之后,时任中央军委战略组组长的刘伯承元帅当即指出,印军采用的是一字长蛇阵,而解放军的打法就应该是,打头、切尾、击背、破腹。刘伯承元帅特别强调,正面要准备实施强攻,但是这一仗最为关键的部分,就是要看实施迂回穿插的部队,是不是能在主攻发起之前,按照预定时间,真的插入敌后。11111师侦察连,派出了二十九个人,化装成印军的侦察分队,深入敌侧之后进行侦察,在当地藏民的指点之下,侦察兵发现了一条由北向南,直插德让宗和邦迪拉之间的小道。这条小道是1913年,英军贝利上尉为麦克马洪,划定的麦克马洪线勘察地形的时候发现的。或许正是历史有意的安排吧,时隔半个世纪之后,这条以英国人命名的羊肠小道上,出现了一支中国军队。

由此可知,中央军委战略组组长为刘伯承元帅,那么根据当时的情况,中印之战实际的军事指挥主官一定也应该是元帅,当时能打的元帅出现最有可能就是林彪了;而在这样险峻的中利用贝利小道进行穿插,不禁让人想起了红军长征后期的腊子口之战,当时红军攻打腊子口时决定兵分两路:一路由政委杨成武率领第6连从正面进行夜袭,夺取木桥;另一路由团长王开湘率领第1、第2连,悄悄地迂回到腊子口右侧,攀登陡峭的崖壁,摸到敌人后面去消灭了敌人,而指挥这场战斗正是林彪,激战腊子口的战斗,是林彪在万里长征中指挥的许多战役战斗中最为经典之战。

在这里还应该指出的是“贝利小道”首先是由当地藏民发现的,印度人号称对这片土地拥有主权,在中印之战中却未曾知道“贝利小道”,就像说这个房子是你的,却又不知道这房子有几个门几个窗户一样,可见印度人号称对这片土地拥有主权是多么的荒谬。

其四,从整个中印之战的战果来看,从取得战果之大(俘虏多,都是歼灭战),用兵效率之高,我方士兵伤亡之少,所用时间之少(19621020开始对印度进行自卫反击战,在1121日零点,我方就宣布停止战争行动。),对敌方军事镇吓之大等方面,战争效果要明显好于朝鲜战争(林的军事才能应高于彭),更不用说中越之战了(许的军事才能不可与林同日而语、扬得其皮毛而已),中印一战打出了中印边境近50年较为稳定的局面,使当时的印度人谈中国军队而色变(这也会使印度军事指挥者对林的战争艺术感到恐惧-虽然他们在印巴战争中经常出奇用兵,屡战屡胜),这样的战争境界看来也只有林彪元帅可以达到的了。当然网上还有其他关于林彪是中印之战实际的军事指挥者的论述,在这里就不一一复述了。

中印之战打出了中国的军威,也留下很多值得人们学习和探讨的问题,其实资料少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资料,它已经告诉了人们很多问题,如果一个本身不应该成为秘密的问题成为了秘密,那它一定有其存在的理由。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