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获得的三学士学位的说明
习明明
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430072
最近联系工作单位的时候,有人质疑我本科期间曾获得的经济学学士(国际经济与贸易,华中师大,主修专业)、理学学士(数学与应用数学,华中师大)、工学学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华中科大)三个学士学位,没有恶意的批判,只是怀疑我如何在四年内获得文、理、工三大不同学科的学位,这似乎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情,对于这样的怀疑我也能理解,其他的一些朋友可能也会有同样的疑问,我觉得自己有必要就这个问题做一些说明。
我的老家在江西新余,高中期间我是一名理科生,高二的时候因为暗恋下一年级的女生(姓名保密,希望她现在幸福),分重点班考试时我发挥失常,进入了普通班,为此,我的班主任和科任老师都很失望。但是我没有放弃,自己暗下功夫,2002年高考的时候我考了638分,高出江西省重点线七十多分,当年北大在江西的分数线是660,别的就不说了,出于保守我报了一所师范大学——华中师大,因为教书育人是我的理想,虽然我没有进北大,但我没有遗憾。我这个分数在华师可以随便挑专业,稀里糊涂的就挑了个当年最热门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非师范),我当时以为非师范专业毕业之后既可以教书也可以到企事业单位工作,选择的余地更大,后来才发现当时的想法很幼稚,暂且不表。
一进校,学校就给我发了2000块RMB新生入学奖学金,以奖励我的高分,在2002年,对于农村出身的我,这还是一笔不小的奖金,也挥霍了很长一段时间。尽管如此,大学生活跟我预期的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在很多方面,我也有些失望。尽管经济是偏理科的专业,但是一想到《资本论》我就会打瞌睡,我毕竟是一个理科生啊,我高考理综300分的总分我考了280分,物理化学基本上是满分,就生物差点,在当时看来,我显然不是学《资本论》的料,那个时候换专业是要交1万多元到学校的,我没这么多钱,所以那段时间我很沮丧。后来听说可以修读七校联合双学位,即武汉地区教育部直属七所重点大学:武大、华科、华师、中南财大、理工大、中国地大、华农联合办学的专业,而且既可以选择其他学校的专业,也可以选择本校的专业,我非常开心,终于可以挑个纯理科的专业了。
参加双学位报名的同学有很多,就我们经济学院的学生而言,有选择法学、英语、心理学、历史、地理、数学,计算机等等,基本上各个专业都有人选。我要选什么专业呢?我的志向是教书,肯定首选数学了,这本来就是我最擅长的学科。记得初中的时候,我通过自学参加全国中学生奥林匹克数学竞赛获得了三等奖,三等奖虽然不高,但是你要考虑我们当时的条件。我们这个初中在一个小镇,米和菜都得自己用自行车驮去食堂,更穷一点的家庭,父母用肩膀扛着几十斤的米走十几里的山路帮忙送过去,每天食堂吃饭基本上是蹲着,没有桌子没有椅子,还经常被高年级的人抢饭抢菜,我曾经有一次在家里带的腌菜腊肉被人抢了,也不敢跟老师说,就吃了一个星期的白米饭。寝室只有三层,下两楼住男生,三楼住女生,寝室大概15平米大小,放了6张双层床,每个寝室住24个人,寝室没有灯泡插座,晚上基本靠点蜡烛,夏天的时候寝室蚊子太多,很多人都选择露天睡在操场上。
在此之前,我们这个初中(欧里中学)从来没有获得过国家级的竞赛奖项,直到我们这一届,我们班有好几个人参加了数学竞赛。成绩出来的那天,我有两个好朋友获得了省二等奖,我什么都没有获得,我很失望也很沮丧,因为我自认为数学成绩很好,可是又过了一个星期,班主任突然跟我说我获得了全国三等奖,我是又惊又喜。细问之后才知道,由于我校历来都没有人获得过任何奖项,所以老师每次看成绩的时候都是从最后一个开始往上看,班主任(数学老师)看到有两个获得省二等奖就欣喜若狂了,没再往上接着看,因为他觉得应该不会有人再取得更好的成绩了。直到今天,我们那一届仍然是欧里中学最强的一届,出了两个博士,一个是厦门大学化学系的博士,我的好友也是好兄弟,另一个就是鄙人了,武汉大学的博士,其他的兄弟现在也都混得不错。
言归正传,还是谈谈选专业的事情,我的首选是数学,但是我对计算机科学也很感兴趣,我感兴趣不是因为我懂,而是因为我无知,对于我这个农村来的,连开电脑都找不到开关的学生而言,对计算机的兴趣是纯粹源于无知,我喜欢挑战自己。当时所有参加辅修的同学都只选了一个辅修专业,我既可以选择华中师大的计算机专业,也可以选择华中科大的计算机专业,但是如果我选择了计算机就要放弃数学,选择数学就要放弃计算机,真是难以取舍!我向高年级的同学打听,得知校内的专业辅修是跟下一年级该专业的学生一起上课,时间是星期一到星期五,校外的专业是周末上课,即星期六星期天全天上课,二者时间并不冲突!我就想,能不能同时辅修数学、计算机呢?辅导员给我的回答是impossible, never. 当时校内也有谣传说计算机、数学是本科期间两大最难的专业,挑一个硬骨头也就算了,两块同时啃恐怕牙齿掉光也未必啃得动。
越是困难就越激发了我的兴趣,我还真就试试,三个专业同时攻读,还真就不信邪,不成功便成仁。事实比我预想的要困难的多,我的经济学专业跟数学专业都是星期一到星期五,很多课程都重了,没办法同时照顾,我只能把重叠的经济学课程都逃了,去听数学系的课程,因为经济比较简单,事后可以自己复习,数学仅靠自己看更吃力,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毕业的时候经济学院只有一两个老师认识我,但数统学院认识我的老师还多些,例如我的数学专业毕业论文指导老师赵东方教授对我的评价就很高。此外,我唯一的周末都得去上课,为此我失去了很多同班同学出游的机会,我们班的外出游玩我基本没有参加。每个周末,我早上六点钟就得起床,吃完早饭差不多六点半搭公交车去华科(半小时路程),然后到了教室小睡半个小时,差不多开始上课,四节课连着上,下午又是四节计算机的课连着上,完了晚上6点开始做实验,组成原理、数字逻辑的实验让我晕头转向,每次都要做到9点多,虽然事先设计好图,但是线路非常多,逻辑运算容易出错,每次错一根线路都得重来,很多时候都不知道哪一根线路出了问题,要重头开始清查,那段时间非常辛苦,但是过得很充实。
每个周末去华科上课往返的公交车费都要近十块钱,一个月下来也要几十块交通费了,当时华师给我们每个月的补贴是18.5元,还是不少的,所以我决定把这笔钱省下来,我花了几十块钱买了个二手的自行车,然后每个周末早上骑自行车去华科上课,把省下的公交车费用来买牛奶喝,这样既可以锻炼身体,又可以补充营养,我自己都不得不佩服自己,如果上天再给我一次选择的机会,我一定会选择放弃!即便是同寝室的同学很很少见到我,更不要说同班同学了。得知我同时攻读三个专业,有同学给我取了一个外号:学霸!当然这个“学霸”不是指学术上的资源侵占垄断,而是指学习很用功不要命,是褒义的、善意的。
有人或许还会有疑问:即便你选择三个专业,你考试的时候如果作弊那也很轻松就能混过去?
我是2002年读的大学,2003年开始辅修,在华科那边跟我同时修读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大概有近两百个,来自七个不同的学校,他们都可以作证,华科计算机七校联合的考试是很严格的,每次考试都是两个老师监考,每隔一排才坐一个学生,基本上只有带望远镜才能看到别人的试卷。那能不能抄书呢?当然不行了,你当两个监考老师是傻子啊。不过话有说回来了,如果你真不懂,计算机考试,给你一本书你也不会抄。举个例子,比如C语言考试,给你一本书开卷考试,如果你不懂,让你编程,恐怕你也编不出来,再退一步,书上有关于根号2运算的程序,我现在考试要你编根号3运算的程序,你要是不懂C,照着书你也会抄错!再比如数学考试,你要是不懂数学,你恐怕连那些希腊符号你都搞不清楚,更不要说考试抄袭了,那真是依葫芦画瓢,如果真有人能混过去,那也是一种能力啊!比如数学分析和抽象代数,不懂数学的人看去那就是一堆乱码,看你从何抄起。
最后就是我的主修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了,答案同样是:考试我没抄。完全靠自己个人的努力,不仅如此,我还经常帮助兄弟们渡过难关。尽管我很少去上课,但是我的成绩足够让我每年都拿奖学金。如果靠考试抄袭就能抄出一个经济学博士,那我觉得中国的高等教育应该改革鼓励抄袭,这样可以多培养一些博士,也省得浪费国家资源。
我做人向来很低调,但是问得人多了,不得不就此做一些说明,免得旁人瞎猜,人言可畏、众口铄金啊。
图1 理学学士学位
图2 经济学学士学位
图3 工学学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