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昌白土坪房系
平昌白土坪思贤公、思明公是入蜀始祖维和祖第六世孙。思贤公、思明公等八人,在明洪武初,为躲避战乱,从鸡子顶出走,躲进了得胜山的一个山洞里,(现巴中花溪辖)因居住过谢氏称《谢家洞》。
思贤公、思明公胞兄二人从谢家洞出来之后落业白土坪谢坝。思贤祖、思明祖学道,修建祠庙 “两道合一”归天之后坟葬谢家坝。后裔为了报本,于清同治庚午年间开始至光绪乙酉年,用十六年,浩金两万有余,修建了《巴州第一祠》廖伦公书:“宝树增辉”翰林书“太傅旧家”祠前建有状元楼书:“过客难登”精雕细刻古戏于装板,华丽生辉栩栩如生。另一碑志记载:“我族笔起明初,竺鄢躏川厥本无保献挠蜀其支莫害”。后来裔孙们捐资维修,可惜后来毁于一九六六年秋月“文化大革命”。
思贤祖房下三大房:长房文表祖居泗立垭映字以下名派:光英昭盛典布德有全功登贤培俊秀人羡大尊崇二十字辈。
二房文举祖房下居红瓦房、碾房里、墩子河、红云台。曾孙鸣刚公移居官山墙橼子(今清江镇),鸣玉移居谢家店映字以下名派:元良国家宝园德一定春上贤锡荣爵儒学大怀新二十字辈。
三房文林祖居谢家坝大屋基,映字以下名派:宗(锺承显)孝朝堂仲德其必长生养贤为宝善吉庆大升平二十字辈。
三子承笏公娶冯氏迁徙元山场谢家湾,第七世孙以智公房下,七小房:长房映富、二房映贵、三房映荣、四房映华、五房映东、六房映考、七房映试于二千年三月九日另立新派:天开文运大吉昌乾坤有道福寿康鸿飞万里多智慧广博诗书振家帮 二十八字辈。
三元公移居道师壕坟葬大园山,曾孙鸣信迁徙安南(今越南国)第十一世孙孝源公迁通江城,承簪公娶杨氏迁徙园山新场谢家湾,承孝公居大屋基,孙谢捷公从大园山迁徙寒牛山。
思明祖房下迁茨巴门(今驷马)。
思贤公、思明公等八人,从山洞出来,思贤、思明二公落业白土坪谢家坝之外,另六公(名未详),居住在谢家梁、谢家湾、谢家洞等地。谢家洞分上、下渊两地。
上渊名派:光明成天金恩阳廷俊仕洪儒国朝永兴十六字辈。
下渊名派:成天连尔友福安太宗政明清世代永兴十六字辈。
注:谢家洞“仕”字辈与鲁班桥“宏”字辈和元山场“孝”字辈同世。
巴洲恩阳房系
文奇公迁徙巴洲恩阳;文斗公迁徙金堂;文汉公迁徙新都;文珠公迁徙南江,插占为业。房下字派:文恩登开福国有怀家宝光大树枝子财源达三江二十字辈。长房文奇公墓在恩阳,长子星公居和平,次子恩居恩阳,三子曾居插旗山(乏祠)。
巴洲渔溪庙益公房原派:昌隆立大春元珠安定有宗庙永兴崇华章光上国道学启鸿儒玉树垂芳远廷芝发秀英繁萱益复厚慧质令名传文武成公肃南帮是以延 五十五字辈。
南江县官路乡文珠公房系
南江县官路乡文珠公世系:先祖自河南开封府陈留邑。一传而至麻城县孝感乡槐树橼,再传而至西蜀营出县后迁至宝宁(阆中)七里坝谢家沟,历地始建业于巴州郡恩阳县,而族益盛崛起,五子登科名显巴州,域外有牌楼,恩阳县外有登科寺皆谢氏千古之志也。
其后裔举人谢家麟任渭南县官,举人谢恩捷辄知县,又如云南南副将名泰恒系子石之嗣,即今占春一支是也。通邑一支,南邑一支实本巴发源。当明末兵乱族谱失矣。
字派:“朝宽继文坤国映芝天衡学忠玉维登元仕思尚行南永连廷堂德大字成章家汝重常道富贵庆荣良”四十字辈。
平昌佛楼仲辅公房系
仲辅公迁徙达县石桥谢家坪,膝下三子:柏瑞丁氏,柏洲移居达县回龙乡水车坝,子名杨在此地繁衍生息修建家祠,(右侧轿子坟碑记)。柏川移达县回龙乡插旗山吹角岭。
柏瑞、柏洲、柏川后裔“八大山”( 实是九大山 )金山、银山、秀山、华山、明山、拱山、奇山、翠山、映山。其中胞兄六人:金山、银山、秀山、四弟病故途中,明山、拱山五公分房。
长房金山公定居现台云,房下后裔有移居通江县机马岭、矛鱼镇(毛浴镇)。
二房银山公定居谢家嘴,房下后裔有移居平昌县高峰乡。
三房秀山公定居手傍岩,房下后裔有移居平昌县磴子、涵水乡一带。
五房明山公定居谢家湾。
六房拱山公定居长桠溪,房下后裔分布达县回龙乡吹角岭。
奇山公房下后裔有移居罗江(达县管辖)和梁平县一带; 华山公有分布平昌县土兴乡华山岭;翠山后裔分布白土坝(坪)映山公后裔分布平昌县佛楼寺。分房各议二十字辈:
名山加国映 方旗有丕成 思帮家万世 富贵得长春
山登天国仕 永文高映昌 宗德承先佑 荣华步朝庭
国方思文聪 灯映天德忠 金山朝祥瑞 无儒世庭崇
俊思文有洪 光明天赐崇 世传良兆德 映于昌达隆
山登天国仕 永文子映昌 宗德承先佑 荣华步朝廷
传至今房下十七世也。
分三批迁徙:第一批迁巴洲东华山,二批迁通江毛浴溪、
第三批迁南江红军寨关路。
平昌县白土坪《谢氏源流》谱序
自读书考典以来,每获前微慨然有数典不忘之志,但不能穷源竟委即取勋刺旗,常名垂汗简者、而二宗之俾后之览者,则见司马司徒箕裘接武,为将为相棣萼交辉之盛,未免藕寓笑其谬矣。夫派演天潢,实由远假族彰名宦半属遥联尊之至,实证之深古今岂少也哉。然余虽不敏,何敢忘自夸张以蹈其辙故,嵬罗史册十余载,欲序不能欲已,不得有志未逮之憾,几乎莫释乃不意。
今年春,余馆家祠有族侄镐洛君者,敬捧家乘到祠。余每余讲书之暇捧而读之,得大宋临熙间朝散大夫彀公、字志学,谱序并绍熙间焕章阁大学博士朝奉大夫谔公、字昌国,谱序云余谢氏出自姜姓神农炎帝之后,在帝尧时官四岳总领,四方诸侯任姓之别为十族,余族其一也。其国在南阳宛名陈故曰陈留氏,三代之际盖以失国子孙散亡。至周宣王命申伯为卿士,使召伯营谢邑以赐申伯此族氏之肇始也。历春秋、战国以及秦项之际,廿余世俱无官名,亦未祥,汉高帝时有名弘者与高山四皓同隐,由弘而下曰广、曰烈、曰骘、曰豫、曰建、曰子长、曰秩、曰燕、曰雍、曰林、曰敏,十一世有名而又无显宦。敏之下曰智,字夷吾、号尧卿,至汉明帝时为巨鹿太守,后司徒,第五伦嘱班固为文,力蔫进爵太傅,家于会稽;子景,,字禹号叔发,汉和帝永元中拜御史中丞,后汉末吴侍中,胡综蔫于孙权,为东宫辅佐。景之子曰随,字居真,为冀州剌史。
随之子曰兆,字仲庸,中牟令,迁江左之金陵乌衣巷与王氏妣,盛时维西晋朝也,兆之子曰隽,典农中郎将,隽之子曰缵,袭爵。缵之子曰衡,国子祭酒,衡之子曰裒、字幼儒,官太常卿、吏部尚书。正西晋永昌之际也。
裒六子:曰奕、拜安西司马,曰据、为东阳太守,曰安、录尚书事加太宝,曰万、监司豫等州军事,曰石、征讨都督录尚书事,曰夷(铁)、官太守。俱在东晋升平兴宁宁康大元数君间也,由是六公之子若孙,有以诗名者,有以文显者,秀挺乌衣兴隆,江左先大夫未遑殚述,以余思之,时之驰务清流远怀高旷者,无论已惟读书,尚行谊在官励忠贞上关,绳武之能下,繁燕翼之善,如冠军将军康乐侯玄公小字羯义兴太守,川公小字未车骑司马,韶公小字封东阳太守,朗小字胡著作郎,琰公临川内史,灵运公安太守,瞻公黄门侍郎,弘微公侍中,胐公司徒、参军,元公吏部尚书,眺公袭乐侯,惠连公牛渚将军,尚公光禄大夫,庄公太子中舍人,综公常侍,超宗公吏部尚书,沦公筠州太守,才卿公金吾子仕,会公丹阳丞,贞公综览前后,于东晋、于宋、于齐、于梁、于陈五朝一门,印绥累若,并蒂同根灿然,于竹帛者安忍磨灭乎。然而彀公言,万之后三世生瞻,为安成守满,因籍于此厥。
后唐参军子徙武冈,宋金吾孙徙庐陵、永新东门,以及秀轩公徙南昌朱氏巷,历二十五世甚详。
大夫谔公言奕之后曰玄生瑍,瑍生灵,运初籍在高安县仁孝乡,因封国康复,籍于万载,延九世曰凤、曰超宗、曰才卿、曰怀植、曰袍、曰欣、曰草、曰道弘,以及叔方公在唐穆间为洪州都督,叔方以下有迁来吉之新淦,有仍回高安者历十五世,至谔后徙本源又甚详,由大夫二公之言观之,始知吾族从安成而还,徙者系太守瞻公之后,后高安而远徙者系康乐侯灵运公之后,勋名赫奕,鉴鉴可据,固非远假遥联高自附会者也。
瞻公后裔安成万派,吾无赘矣。灵运云,仍星移基散,亦难甚悉唯。我远祖公名维和者系,大宋宝庆初人,去谔公止三世之远,去灵运公乃廿七世也。自宝庆末年由高安逦迤入蜀,占地壁州鸡子顶,此世相传,无或爽也。延六世至大明洪武年间,由鸡子顶散而谢家硐,以及我白土坪,甚且迁徙无常,蔓延乎华山仪龙庙白垭口,丘家铺澌滩河诸处流异,源同昭昭可考。
自明迄今四百余年,其间有宴鹿鸟食,廪饩掬桂,香掇并藻,翔凤羽虎,双龙让者,累业不乏。洵祖宗之盛德大业,遗泽孔长矣,迁者我白土坪族长等挨庄遂户,不恤奔驰,募化锱铢,建祠报本,约计费金二万有余。功竣 , 馨十六年于兹矣兹因勒石,将氏系原委,历朝宦爵,以弁其端,不惟余志以偿,合族之根深蒂固,以彰即异日有志续谱者,亦不能无据云。 清光绪十一年、乙酉岁, 季夏月上浣, 谷旦。
源远者流长,根深者木茂。我白土坪远祖公思贤、思明,系维和祖六世孙也。自大明洪武间,由鸡子顶移居此地。思贤、思明祖一傅彪,彪生永政,永政生志虎,志虎生本学,本学生生冲公、号槐亮,晋维嘉靖朝 。 志称隐君子也。冲公生三子,长文表、次生员,文举、号仙峰,三生员一举、号绍峰,文表五世孙曰子珍,移居绿连垭罗家橼子琢,移居墙橼子,余世居本地。文举四世孙鸿刚移居墙橼子,鸣玉移居谢家店;五世孙子泽、子监移居七宝铺土寨子;余世居本地。一举生承享、承簪、承笏,三公之后有移居元山场红云台李小橼者,余世居本地 。 思明祖生回乡,回乡生永祥,永祥生志先,志先生本兴,本兴生海,海生望举,望举之房有移居茨巴门者,余世居本地。总计历明至今四百余年矣,传十六世。有苛千庄万户难以悉纪,岂非源远流长、根深木茂者哉。余为立碑领袖,焚献总领:绍贵、思恩、安恩、春恩、菊恩、巨恩、开恩、富恩、训恩、锡恩、家昌、礼昌、友昌、以伴、以春、以义、以柱、以新、以礼、必昌、亨昌、禄昌、着昌、盛昌、恩昌、顶昌、以昌、自昌、文昌、映富、映斌、映高、映选、玉常、泰文、映川、映明、映亨、元阳、显俊、映秀、映隆、映芳、映升、映琼、映瑞、映光、映珍、天福、映春、映新、安满、显光、显瑞、显曼、显升、显芳、显胜、显秀、显俊、显阳 后裔服周 谢映冕 谨序 并书 清光绪十一年乙酉岁季夏月上浣 谷旦
据通江县鸡子顶桂花屋基《谢氏族谱》载:维汉公在南宋宝庆年间随祖父们经麻城之战突围之后,来到了成都太和镇居住,延至宋末,元兵打进成都,维汉公的子孙们一部分逃到宣汉去了,另一部分逃到成都附近潜居,至今后嗣未祥,寻找先祖们的后裔。
维和公第五世孙映成公娶三个夫人,黄氏、李氏和王氏,她们各生有后嗣,
看到应晨(映成)祖在山上鸡子顶钟子寺苦心修道,带着她们自己所生的儿女离他而去。现在我们只知黄氏祖母生四子:长子坤德公居住在高峰台鸡子顶桂花屋基;次子坤桂公居住在高峰台城子山;三子坤厚公随母黄氏迁到了合州(今重庆合川,小地名不祥,);四子坤载公迁华山埭(今平昌平土兴乡华山村)。李氏祖母生三子,名未祥,不知去向。王氏祖母生二子,不知去向,今要寻找她们的后裔。
根据平昌县华山《谢氏族谱》载:坤载公的五世孙谢尚爵公死于华山用船送到合州随祖茔进行了安葬。也说明坤厚公迁合州后已繁衍成了当地巨族,坤厚公后裔很多。
平昌县高峰谢氏
高峰,大巴山南麓峰巒中的一座小峰,由西向東走向,蜿蜒似一條長龍。明代,峰頂建立玉祖廟,峰下大雄寶殿相連,組成佛教寺院,人稱高峰寺。
高峰寺之西五裏有蓋山。得名於響灘竹山寺,有奇竹一根,枝葉茂密,其影覆蓋方園幾十裏,猶以蔭蔽高峰燈田彎西一山,故曰蓋山。六朝梁武帝崇尚佛教,在此山修寺,曰蓋山寺。
由高峰沿山脈東行兩裏左右是寶馬山,原名跑馬山,“八山”祖們開發之後,人丁興旺,基業宏發,遂易名寶馬山。寶馬山南麓樓房咀有“八行山”乃八山公們歸冥佳城。故有謝氏代傳“八山起祖”之說也。于清道光初年(公元一八二一年)修主祠于謝家咀。蓋山寺下謝家彎有謝國正(字琦)祖公後裔,于清光緒初年(一八七五年)修建支祠。謝家咀乃主祠謝冕、謝珍二祖之苗裔;樓房咀乃天學公長子謝魁祖公之苗裔;謝家彎爲天佑公次子謝琦祖公支祠之苗裔;手把岩乃主祠天學公之次子舟祖公之苗裔;縣台營乃主祠謝元祖公、仕弘祖公、仕敏祖公之苗裔;長堰溪乃謝家彎支祠永橋公之苗裔也。
縣台營:‘台’是地形,‘營’ 是清庭爲鎖壓白蓮教起義在此設置過營房,‘縣’此地原是周姓一支住所和田園,設置周支縣。從永口起,順山勢修造堂煌的七層朝門,台梯式而上,近五百米。再上十幾步排馬石梯,才是衙門正堂,一對石獅雄糾糾地守衛著大門。石院壩邊矗立一對挂斗桅杆,排馬梯兩邊連接著街道,公元一七九六年任蓮教起義,一把大火燒了七天七夜,周氏全部徙回原籍。謝氏才從槽子口搬到此處建業,故名曰縣台營。慎終追遠,數典不忘,據靈山白土坪映冕公撰書的巴州第一的《謝氏宗祠》碑序,對照土興鄉華山櫞逵公孺人張氏祖妣墓誌銘和高峰《謝氏宗祠》碑序。
我高峰謝氏始祖仲甫公(八十八世孫),是今平昌縣土興鄉華山櫞坤載祖四世孫,徒遷高峰寺上蓋山(今謝家彎)。仲甫公 長子伯瑞公之五子拱山祖迁徙巴州韩家岭待考。仕英公五世孫华义、华礼兄弟俩迁皂桷树迁碾盘坝再迁高峰场长堰溪,于一九四七年冬与高峰场谢氏联族。仕经公八世孫明德公房下三子居住北京市。仕纬公五世孫映元谢家湾遷徙元沱姚家河,九世孫承明居住海南,承国、承发公移居大寨、十世孫川迁徙云南。永柏之子文恒移陕西衣冠冢;珍祖房下十世孫承运公居台湾、承东迁徙遂宁。全昌长子移居陕西。玉昌之子宗朝移居陕西咸阳市;宗良次子福泉遷徙福建;宗凡杨氏改嫁,五子随母徙居河源渡。强德之子承东移居遂宁。盛昌之三子宗成丛谢家咀徒迁南江园滩。
三子秀山祖徒迁达州回龙场,其中房下后裔十三世孫思银公王氏又迁回高峰县台营。柏洲移居达县回龙乡水车坝;柏川移达县回龙乡插旗山吹角岭。
族 訓:搏雅超發 止於至善
族 規:忠孝明禮 守義篤城 團結互助 敬宗睦鄰 循法守紀 文明做人 艱苦奮鬥 勤儉爲榮 恪守公德 戒奢戒淫 知榮惡恥 愛國爲民 崇尚科學 銳意創新 勇於進取 奉獻爲尊。
禁 碑:聞之物本乎天人本乎祖視之從無貴賤敬宗之心則一故至公有實則思所以修之啓士庶有塋獨不思所以培之乎于吾祖謝公諱琦母馮安人者葬斯處惟有歷年因先無明示邇使前石之喬木茂茨草毀傷一盡爲子孫者目擊心驚愛及族內人等共議科條以禁將來庶幾祖宗廟貌百事如新而箕表之綿遠無替也僅將禁條開列於後塋內樹木風水所關如有妾爲砍伐者出罰錢十千塋內草亦屬墳塋羽翼不准放牛撿薪入於其內如有不遵者一經查出踐踏墓者罰錢五千墳內之地原屬祖宗貽業後人蒙業而安皆斯土而蔔葬之或墓勒碑不得任意阻攔如有不遵者憑族懲究族內絕嗣無聊之人雖屬祖宗遺脈竟至絕先祖祀的先祖之罪人不准正脈遷葬以使後蔔無論同姓異姓之人有犯禁者查獲不得隱匿不報如受賄隱匿者罰錢一千來報者賞錢一千以後無聊男婦或於墳內之地遊閑爲名穢行褻墓者查獲罰錢二十錢墳內禁地上至頂下至岩左與姚姓接界右與葛姓接界道光六年。 公元一八二七年六月二十日 合族公立
平昌高峰《謝氏族譜》在八十頁第二節《盛名耀巴山》一文中載:“同徙平昌的白土坪、華山櫞、高峰三個支系”,經查證“三個支系同徙”有誤。
根據白土坪記載:“思賢、思明祖是入蜀始祖維和公第六世孫(八十四世)再查對通江《謝氏通譜》”“華山坤載祖是仙祖映成公之四子(麽房)是維和祖第七世孫(八十五世)在元末分房,後來他們爲躲戰亂,一行八人出走在謝家洞,後思賢、思明二公落業白土坪;坤載公落業華山櫞;坤厚公落業合州;母死後葬合州。上淵、下淵倆房兄弟世係(名未詳)沒有清理出。
高峰遷徙祖仲甫公(八十八世)去思賢、思明祖五世之遠,去坤厚、坤載祖四世之遠,大約在一百二十年左右才有仲甫公。
再從字輩上查看高峰字派“德”與華山“基”白土坪“光”字同輩(一百零二世)特此說明。
高峰金山祖後裔行譜字輩:山登天國仕 永文子映昌 宗德承先佑 榮華步朝廷
由龍崗碾盤壩遷至長堰溪的處土盛祿公,字鴻儒,於1947年冬,與高峰聯族行譜是:華大思興遠 盛德定天長 萬國君由回龍長壩回遷高峰縣台營,本次聯族行譜是:山民加國映 方升有丕成 思幫興萬仕 富貴德長春 “盛”字輩與高峰“德”字派同輩。
公議酌定新的行譜是:敦善貴理量 道行順爲雙 偉策開勝景 雄振尊堅強 欽敬智超發 博雅喜詠棠。
八山起祖本不忘根。“八山”是指仲甫公之孫伯端公之八個兒子。繼肇基謝家灣,又開發寶馬山,宏發基業力靠“八山”;面對生死存亡,勇於奮起保衛謝氏,使其事業,人丁兩旺,全靠“八山”故稱八山起祖。
在明末清初,烽起雲湧之時,陝西漢中以袁滔爲首的“搖黃”土暴子集團,乘義軍領導首張獻忠(俗稱八大王)在川與滿清鬥爭之機,糾集二十多萬烏合之衆,以漢中、巴州、達州爲基地,強取豪奪,殺人放火,無惡不作,時間長達十年之久。新遷者入紅冊。原住民列爲黑冊,欲除之而後快。
高峰禍及毫不例外,秋末冬初的一天,“八山”弟兄隱藏在高峰寺大雄寶殿後的大悟桐樹的空洞內,洞中可放置一張大方桌,天將黑,從樹洞的小孔中看見“土暴子”哨卡撤離。八弟兄出洞後肌渴難忍,見史豪扁炊煙繚繞,敏山、衡山二公主動前去觀察實情,久等不回。六位祖公擔心有意外,急忘同去查找,見二祖公已被殺害,正被肢解。殺弟之仇,激起六位祖公奮起反抗,誅殺史氏三弟兄人等,以報弟仇。從此高峰只有史家扁地名,而無史氏之實。土暴子集團平定後,六弟兄勤勞于開發寶馬山,同時卜勘陰宅於樓房咀,建造歿後安臥之所。八行古山一字排列,兩邊人字石簷,在起中脊鼻梁石,雄傲蒼穹形如同屋的八個居室,幕前拜壩約四十平米的長方形,氣勢恢宏,蔚爲壯觀,幕旁翠竹成林,墳園內古樹參天,三米圍粗的青杠樹上,群居白鶴嬉戲追逐,確是長眠的好地方。生前共創基業,死後孔穴同眠,是爲紀念,名曰“八行山”後世幾百年代代傳頌,這血濃于水的兄弟情誼,永爲後世團結奮進的典範,血與火的洗禮,永昭後昆珍惜血親,奮力拼博,共創輝煌。
第八 十 八 世
廷玉 仲 仁 居通江縣瓦室(媧石)女媧寨忍灘壩大屋基
長子 娶苟氏 子一 志聰
廷玉 仲 義 居通江縣瓦室(媧石)高風臺桂花樹屋基
次子 娶伏氏 子二 志明、志朗
賓 自 立 居通江縣瓦室(媧石)高風臺城子山
之子 娶趙氏 子四 永鑒、永蒿、永昭、永祥(四公分房)
逵 高 榮 居平昌縣華山櫞(今平昌縣土興鄉華山村)
長子 娶胡氏 子二 綱、溫
逵 高 貴 居平昌縣華山櫞(今平昌縣土興鄉華山村)
次子 娶毛氏
續李氏 子五 經、紳、統、緒、官
志虎 本 學 生員,居平昌縣白土坪謝家壩大屋基
之子 娶吳氏 子一 沖
志先 本 富 居平昌縣白土坪謝家壩大屋基
長子 娶苟氏 子一 海
志先 本 興 居平昌縣白土坪謝家壩大屋基
次子 娶苟氏 生葬未詳
遷始 仲 甫 (八十八世孫)徙遷高峰寺上蓋山今謝家彎。
祖 杜 氏 子三 伯瑞、伯川、伯州
第 八 十 九 世
仲仁 志 聰 居通江縣瓦室(媧石)忍灘壩大屋基
之子 娶趙氏 子四 希賢、希聖、希誠、希琮
仲義 志 明 後祠未詳
長子
仲義 志 朗 居通江縣瓦室(媧石)高風臺桂花樹屋基
次子 娶趙氏 子三 官、恩、鑒
自立 永 鑒 居通江縣瓦室(媧石)高風臺城子山
長子 娶苟氏 子一 洪
自立 永 蒿 居通江縣浴溪三江口青龍嘴
次子 娶 氏 子一 坤
自立 永 昭 居通江縣浴溪羅家嶺
三子 娶苟氏 子一 倫
自立 永 祥 居通江縣瓦室(媧石)高風臺貫子嶺
四子 娶趙氏 子一 惠
高榮 綱 文生,平昌縣華山櫞遷徙坦溪
長子 娶周氏 子一 衡友
高榮 溫 居平昌縣華山櫞
次子 娶李氏 子一 衡林
高貴 經 居平昌縣華山櫞
長子 娶段氏 子一 衡彥
高貴 紳 居平昌縣華山櫞
次子 娶李氏 子三 欽揚、應揚、大揚
高貴 統 居平昌縣華山櫞
三子 娶向氏
續馮氏 子二 衡選、衡揚
高貴 緒 居平昌縣華山櫞
四子 娶張氏 子三 衡贊、衡量、衡品
高貴 綰 居平昌縣華山櫞
五子 娶周氏 子一 樹揚
本學 沖 號槐亭,生於清嘉慶乙丑十年歲,自稱
之子 娶苟氏 引君子,居平昌縣白土坪謝家壩大屋基
續李氏
繼馮氏 子三 文表、文舉、文林
本富 海 文生,居平昌縣白土坪謝家壩大屋基
娶熊氏 子一 文賢
仲甫 伯 瑞
長子 娶丁氏 子一 名杨
仲甫 伯 川 移达县回龙乡插旗山吹角
次子 娶 氏 後嗣未詳
仲甫 伯 州 移居达县回龙乡水车坝
三子 娶 氏 後嗣未詳
第 九 十 世
伯瑞 名 杨
之子 娶 氏 子八 金山、銀山、秀山、盛山、 拱山、玉山、衡
山、敏山
第 九 十 一 世
名杨 金 山 居住高峰寺
長子 娶謝氏 登筵、留玄
名杨 銀 山 遷徙達州蒲家場
次子 娶 氏
名杨 秀 山 遷徙達州回龍場長壩,建立宗祠。
三子 娶 氏
名杨 盛 山
四子 娶 氏 後嗣未詳
名杨 拱 山
五子 娶杜氏 子一 登壽 移韓家嶺
名杨 玉 山
六子 娶韓氏 登居高峰寺
名杨 衡 山 搖黃之亂遇害
七子 娶 氏
名杨 敏 山 搖黃之亂遇害
八子 娶 氏
第 九 十 二 世
金山 登 筵 居高峰寺
長子 娶王氏
續何氏 子三 天佑、天學、天清
金山 留 玄 居高峰寺
次子 娶馬氏 子二 天祿、向加春
拱山 登 壽 遷徙巴州韓家嶺
之子 娶杜氏 子一 天爵
玉山 登 居高峰寺
六子 娶韓氏 子一 天惇
南江县谢太和公房系
据太和公讲,始祖谢连山兄弟三人,在二百五十年前从巴中恩阳河映阳山天生桥移迁到南江县白万乡莲花石(后来其中兄弟两人上汉中去了,至今后嗣未祥)有十几户人,五十人左右,字派如下:明连忠显化 安帮定太平登庭开文远 永运沛国恩
新埸猫儿坪谢安公房系
旧谱载,安公房下名派:“学登芳国荣 其道复重凝 流长知师远 新绳君大承”。 咸丰玖年已未岁孟夏月 谨序
始祖进士谢安,李氏;次进士谢玄,任氏;三进士谢纬,何氏;四进士谢纯、李氏,生映成、朱氏。斯时也,在明清鼎革之间,世道大变,安祖播迁,其玄、纬、纯以下至映成不知支分移于何所,至今而无可稽。徒知嫡祖安公、李氏生天月,祖李氏生家义,祖李氏生三子:时恩李氏无传生一女适李门,嫡婿即李仙亮也,受恩之业,世代以恩为嫡祖。二时富张氏;三时贵周氏。今将仲季两房世系,叙载于左,以便后人之考稽云尔。 裔孙:谢联芳敬书 咸丰八年戊午岁秋 浣月
祖碑墓志
一 世安公李氏二墓不知葬于何所
二 世天月祖李氏二墓葬于蒙坝塘
三 世家羲祖李氏二墓葬于蒙坝塘
四 世时恩祖李氏墓葬于李基屋庙后无碑,时富张氏,二墓葬于箭竹岭靠坟碑志;时贵祖周氏墓葬于老屋祖茔神主碑志
五 世天相祖葬祖茔右无碑,李氏墓在坟林坝杨姓祖茔今二升冠碑志
六 世文士祖史氏合葬祖茔内,四柱顶帽碑志所考。文俊祖张氏葬于
七 世弘才有碑,弘勋有碑,弘壁无碑,弘度有碑,弘儒有碑,弘正有碑,弘仑
八 世昆有碑,谧无碑,昱无碑,奎无碑,简、寅、慎、昱,母代二墓葬祖茔左无志。
九 世学礼字中矩王氏,公母墓葬箭竹岭祖茔土岭上宅后有碑。学书字成章任氏,父母墓葬李基屋庙坪后,箭竹岭祖茔右有志。学鹏字志高张氏谧之子也,置居桐梓树坪,鹏将产出于张即美信、美礼所居之地也。鹏三十余卒。祖母张氏无伯及父俱幼,复嘉皇初年教匪作乱,迁高山寨而逃命焉,夜睡朦胧匪乘机被入,子母两离焉。而祖母之存亡无处而有可寻焉。朋墓在沙子坪宅,后左坟即朋之母也。登蟾屈氏,公母墓在箭竹岭有碑,祖茔在茶园坪有碑所考;登龙墓在祖茔左;登凤墓在祖茔右靠坟碑;登阙字符良墓葬祖茔后垭口里。 裔孙业儒、联芳 并记书
丙午春登九向余言曰弟欲修立家谱以昭先德以睦宗族兄其有同心否余曰善哉子之志大矣原夫昭信纪实重本笃亲使后世子孙不敢忘所自也盖支分派衍之际系序易淆非笔之于谱将数世以远茫然不知祖考所自出或相亲视如秦越故家谱作于藩衍之日者诚亟而做于散处之余者尤不容缓也今我谢氏家谱其详不可得闻考之于书犹传人称为乌衣子弟灵运受封康乐历汉晋唐宋以延元明代有名宦自明末兵燹之后世次莫考今将从何而序之犹幸闻南邑举人谢炳有序云我族祖籍河南开封府陈留邑肇基一傅而徙湖北黄洲府麻城县孝感乡再傅而迁西蜀顺庆府营山皇后碑历数傅始建业巴州恩阳河县而族益大明初崛起五子登科两举三进士国老元臣因修甲第肇基匾式用是巴州城外有碑坊恩阳县外有贞珉皆谢氏千古志也然余亦闻谢谕祖有言曰我族祖籍麻城孝感乡槐树橼自明始迁龙舌坝鸡子顶分支檬坝火石岭谢家碥铜矿池寇家面他如阆中七里坝谢家沟巴州西华山未始非吾祖共脉流傅者也 惜姚黄变乱之后宗谱俱失无由考查徒闻始祖伯仲季三人逃于西乡白毛山迨清定以后 始迁诺江毛村溪居焉夫吾祖固檬坝一支嫡派也且天月祖家义祖俱于檬坝而安厝焉但余生也晚未覩先人之播迁转徙而犹得以耳闻之也九曰然我族之渊源远矣世系宗支不离兄之所述近是但我毛村一支族繁散处 贤愚不一无所统束难以齐家今欲修家谱以联宗族议族长以正人伦上以承祖宗之遗意 下以示子孙于勿替余曰尔恻然绘祖考所自出用心可谓厚矣余愿笔为家谱详考世系再序字派 母紊祖考以昭信焉俾后之子孙各祖其祖承先烈式廓之虽于彼于此难以悉记 然按谱以稽 森然雁序譬之 黄河之水千里九曲穿龙门过积石以达于海,其始固同源出也九曰兄之序兹家谱 木本水源百世不易敬宗睦族克振家声令人读斯谱也由然而孝敬生蔼然而礼让接重本笃亲母忘所自是则兄之志也 夫。 道光丙午春 宿儒谢上珍 撰书
从来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史以记实事谱以序昭穆昭穆即明上可以见先人之勋猷下可以长垂后人之法守其所关于后世苗裔者非细故也所以昭德记信重本笃亲使人知所自非徒侈听闻炫声名已也夫祖宗者又吾族所共之亲也令人知爱其后矣人势远则支分支分则情离今人知敬其亲矣亦思祖宗者又吾族所同敬之亲乎今人知爱其后矣亦思同宗者又吾所同爱之后乎宗子祠堂之制即不克举使更无谱以联之将情睽势隔秦越想视久之而本谊忘焉同类有不可知者当亦祖宗望之深而忧之切也若然则兄斯举也重本笃亲其亦体藓范之遗意乎倘观斯谱者见百派千支原归一脉由此而思祖宗之身皆合族所徒出之身皆祖宗所责望之身也油然而友道兴焉将仁让成风世德相承可施于族党即可施于帮国无惭于祖宗即无惭于天地行必有光大前人者未必不自此为基也兄其大有功于我族者哉余敬谢不敏焉遂爰笔而为之叙
邑业儒周化南 拜撰 敦本 谢鸿阁 敬书 道光二十六年丙午春 谨序
巴州区恩阳镇文奇公房谢氏
1998年,恩阳谢氏成立宗亲会,以组织春秋祭祖,筹划修谱,调解族人纠纷,协调有关方面关系等为宗旨。首任理事长:谢光顶 ; 副理事长: 谢宝瑶、谢宝瑢。2003年改选理事长:谢宝瑢 ,副理事长:谢宝瑶、谢光林。
巴州恩阳、原十六字派:文星(增、恩)登开 复国有怀 家宝光大 树枝子才
新续十六字辈:承先耀华 栋梁安泰 中兴伟任 德泽世代
圈塘湾字派:山林听文章 开花福寿长 诗书笛礼乐 学校必登堂
白山乡字派:宗祖荣仁廷 文章万世兴 诗书昭德远 善守继先声
玉井谢、梁五十五字派:昌隆立大春 元珠安定有 宗庙永兴崇 华章光上国
道学启鸿儒 玉树垂芳远 庭芝发秀英 繁萱益复厚 慧质令名传 文武成功肃 南帮是以延
建国前,玉井谢梁二姓,恩阳圈塘湾谢姓,苍溪县白山乡谢姓,在渔溪和平场谢氏宗祠联宗时,议定宗派对应顺序“光上国道,花福寿长,文章万世”对应“家宝光大”,晚辈命名应用字派均属自主。
谢梁二姓是一家,始于明建文时,谢公祥钦入赘于梁世机家,兼承谢梁。清咸丰二年,湖广送谱至,还祖姓谢。今巴中玉井、苍溪、南江等地谢梁同宗者多。
建国前二十多年,谢周勋、谢子涵先生,在处地工作时认同宗,称兄弟,正式倡议玉井、苍溪等地谢梁与渔溪、恩阳的谢家,在和平谢氏宗祠隆重行仪式,成为谢氏同宗。商榷玉井的五十五字的派谱中的“华章光上国,道学启宏图”与恩、渔谢氏字派的“复国有怀,家宝光大”的“上”与“宝”同辈,以此类推,这次亦共修族谱。
《 巴州志》云:明清时代有巴州八景,其中二曰“登科寺”名山。地在今恩阳镇麻石垭南一公里处。世传昔乡人谢耕、谢樵、谢震、谢国卿、王绍五人读书于此山中,其后五人相继登科第,建庙名《登科寺》。山以登科名之,后有无名氏题词于石壁曰:“青山结画图,中有相儒宅,卷帘庭竹翠,插架牙签白,黄卷对圣贤,青云登俊杰,至今奎壁里,犹照寒松色”。
文奇公房下大长房星祖房系
第 九 十 六 世(一世 )
上世未详 文 奇 从湖广麻城县孝感乡,迁居四川巴州恩阳镇(注上世未详,待考)。
娶杨君 续郑君 继贾君 子三 星、增、恩 ( 分房 )
上世未详 文 汉 从湖广麻城县孝感乡,迁居四川广安县,上世未详,后嗣未详,待考。
上世未详 文 科 从湖广麻城县孝感乡,迁居四川新都县,上世未详,后嗣未详,待考。.
上世未详 文 芳 从湖广麻城县孝感乡,迁居四川成都市,上世未详,后嗣未详,待考。
土门覩监公祖房系
土门覩监公祖是入蜀始祖维和公房下第五世孙,是谢益祖之子。覩监公凤祥(翔)府正堂,迁通江土门(今云昙乡)谢家坪,坟葬龙舌坝坝(今毛浴)。
覩监祖房下:谢家坪名派(原派)天俊允廷中宏昌文建安。蒲家山天佑公房名派(原派)天俊允廷中宏昌文建安。
后续新派:国昌文建安运际太和然世德如珍玉宗荣应九三家修人必尚帮定礼为先大本从名立恩光沐永年 四十字辈。
覩监祖房下第十三世孙逢良公房下(分房):
长房天祥祖娶陈氏子二:长子俊英公娶王氏迁徙喜神谢家坝,子七:允恭公、允禄公、允忠公、允良公、允若公、允让公、允道公(分房喜神谢家坝)。
二房天瑞祖、三房天恩祖居本地。应芳公迁徙蒲家山,房下四房:长房俊杰公、二房俊美公、三房俊雄公、四房俊位公居本地。
南充市大通镇谢家嘴
大通镇谢家嘴,居住谢姓18户,人口87人,自“湖广填四川”而来。入川时居住在龙池白土垭,后迁谢家嘴。据谢绍洪宗亲家保存的神主木碑记载:
一世祖谢国见、妣王氏,二世祖谢俸明,三世祖谢文烂、妣王氏,四世祖谢溢、妣何氏,谢祥、妣谭氏,五世祖谢天柱、谢天枢,六世祖谢平成,谢平章、妣何氏,谢平焕、妣何氏,谢平彩、妣青氏,谢平泰、妣陈氏,七世祖谢简、妣任氏,谢举、妣青氏,谢铨、妣陈氏,谢铭、妣陈氏,大伯谢洪爵、妣杨氏,谢洪义、妣青氏,三伯谢洪林、妣何氏,胞叔谢洪禄、妣罗氏,嫡叔谢惟贤,谢君贤,故慈母陈氏,故谢洪福、妣王氏,故谢君癸、妣刘氏,故谢世芳、妣陈贾氏,谢明贤、妣唐氏,谢阳贤,谢君富,谢君国,胞叔谢俊贤,谢集贤、妣任氏,胞兄谢世相、妣陈氏。字辈:国俸文细天 平细洪世贤 君正绍隆美 记代有万全(注:“细”是一个单字辈)现繁衍十五世。原南充县组织部长谢绍海是谢家嘴人。
【文件选登】
巴中市《谢氏宗亲会评选孝子的办法》
巴中市谢氏宗亲,为了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尊老、爱老、敬老赡养父母的传统美德,制订了《谢氏宗亲会评选孝子的办法》。
一、宗旨。、我国孝文化源远,省市自治区,党和国家一贯号召:尊老、爱老、养老、赡养父母是为子者的天职,是法律规定的义务,也是建立和诣社会的重要条件之一。为了落实去年恩渔宗亲会作出的《2007年起清明祭祖会上择优表彰孝子的决定》,经研究按下列及办法进行评选。
二、条件
(一)子女、儿媳对父母、祖父母的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精心关照,条条要比自己好,对减轻老人劳动、经济、思想负担方面,时常关心。尽全力来分忧,对疾病做到及时防治和就医,即使卧倒床塌数年,也要尽心关爱护理,不得在言行上有任何反感和不满,虚心议事,共商家庭发展,诞辰、节日喜庆纪念以慰基心。
(二)丧祭礼仪,从容而合法,从简而有礼。
(三)孝悌为本和睦兴家,敦宗睦族,带动乡邻,为构建和谐社会成效显著。
三、程序及办法
(一)个人申请,群众推荐。
(二)宗亲会初步评选,写成书面材料,于清明祭祖会二十天前送交谢氏宗亲会孝子评选委员会谢宝瑶同志处。
(三)员会组织人员复查,确保真实可信,抗倒伏给予表彰鼓励。谢氏宗亲会孝子评选委员会名单(按辈份排列)谢宝瑶、谢尚品、谢果、谢英、谢兴光、谢郎光、谢光祥、谢光辉、谢建华、谢大保、谢东。
四、表彰鼓励办法。对评选出来的孝子在清明祭祖会上介绍经验,给予表彰和鼓励,让孝敬老人、父母的好品德得到发扬,让宝树增辉,谢氏兴旺,社会和睦,国家安康,对特典型者还将专写文章向新闻媒体推荐,以广泛彰显颂扬。
谢氏宗亲会孝子评选委员会
二00七年一月三十一日
巴中谢氏走访记
评论
10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