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中国大大有钱,以后请大大的来!”
日本,北海道,钏路国家湿地公园,丹顶鹤栖息地。
在鸟类动物中,中国人和日本人似乎对鹤情有独钟。日本有鹤拔毛报恩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中国直到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还有一首流行歌曲专门唱黑龙江的丹顶鹤。的确,鹤不同于乌鸦和麻雀,高傲、优雅、祥和,对爱情的忠贞至死不渝。不讳地说,比人强多了。这么着,考察丹顶鹤是我们这个六人北海道文化考察团一个美丽任务。自然,六人有六个考察角度——有人从生态学,有人从优生学,有人从爱情心理学,有人从美学和摄影学,我则从诗学与文学。总之不离文化。文化这东西极好,什么都可以和文化套近乎。借用毛姆的说法:剃头刀里也有哲学。
不过,也别把考察看得神乎其神,我们并非开着越野车扛着摄影枪在蚊虫四起的湿地中心潜伏七天七夜,而主要是看路旁一个鹤见台。鹤见台受制于日语文法,一如“饭吃”、“水喝”、“我你爱”什么的,即“观鹤台”之意。
时值盛夏,久雨初晴,碧空如洗,四野澄明。加之空气无比清新,别说鹤,连蜜蜂都历历在目。商务车如一条乖觉的大马哈鱼在北海道缓缓起伏的原野间平稳而迅速地一路滑行。“到了,喏,鹤见台!”司机很快把车停进路旁略微凸出的小停车场。原以为鹤见台类似中国古诗中的凤凰台、传说中的操琴台或至少有个小山包子,岂料什么也没有,只在荒草地中树起一根高不及腰的白漆木桩,一侧写有“鹤见台”三个黑字。台既不见,那么鹤呢?丹顶鹤呢?四下张望良久,上下打量有顷,鹤亦不见。问之,日本籍黑龙江乡亲以半个赵本山式的笑法笑道:鹤原来是有的,但近年来中国游客蜂拥而至加之鹤不喜喧哗和拍照——啊,投石子、打弹弓和放枪的倒是没有——结果鹤不见了,吓跑了……。
我不甘心。见五十米开外一棵孤树长得甚是高大魁伟枝繁叶茂,树下整齐铺着稻草或什么草,极可能招来丹顶鹤。遂往那边走去。路过一座白房子时,见里面一位大概正午睡的日本老太婆从床上抬起脑袋。我没理会。哼,鹤没见到,见见树总可以吧!树阴泼墨一般,树下铺的草散发出扑鼻的焦香。鹤却仍未飞来。少顷,飞来两只不知趣的乌鸦朝白房子“呱呱”两声。你是黑的,鹤是白的,黑白分明,休想忽悠我。怅惘之间,身后忽然传来日语:“御客桑(客人),那里不许进的!”回头一看,正是刚才白房子里的老太婆。干瘦干瘦,样子凶巴巴的。我赶紧退回。走到她跟前时,我说树都不许看么?她指着脚下一条塑料绳让我看:“你没看见这条绳子吗?”旋即转移话题:“你是中国人吧?中国人有钱,不买一罐饮料?”她指了指身旁一个自动售货机。里面摆满了易拉罐饮料,大多标价“120”日元(十元人民币)。于是投币换了一罐冰镇咖啡。日本老太婆这才放松了表情。我亦朝着五位中国人开玩笑:“喂,这位奥巴桑(老婆婆)说了:只要买一罐饮料就可以进去。”老太婆现出不无孩子气的笑容:“瞧你瞧你!”
或许你说,一罐饮料也值得你用来写“中国人有钱”这篇文章吗?小题大作!不然。不怕你笑话,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留学日本,整整一年我都没买过一罐饮料,连自动售货机怎么用都不知道,尽管同是120日元。
对了,另一位日本老太婆也说过同一句话。那是在一家不大的专门服装店,老太婆店主感慨道:“中国人有钱,一天看电视,见中国人在秋叶原买电器简直让人目瞪口呆——日本现在不景气,商家倒是高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再让我举个身边的例子:在北海道阿寒湖一家土特产商店,考察团几个人把店里的北海道15800日元(1150人民币)鹿皮席卷一空。有的买两张,有的买三张,有的往返两次。出门时店主九十度鞠躬送到门外:“中国人大大有钱,以后请大大的来!”
说回丹顶鹤。没见到鹤总让我意犹未尽。于是在距鹤见台不远的旅游纪念品商店花3800日元买了筒形小茶杯:两只鹤在三棵芦苇上方展翅飞翔,姿态优美得近乎寂寥和感伤。此刻就摆在我的书桌上。但不知为什么,每次看见,更多时候我想到的不是丹顶鹤,而是那位日本老太婆的话:“中国人有钱!”
真的有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