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肯定地说,如今的教育是一个大家都在探索却总是也难以跳出误区的教育,而不少的学校也大都在被“素质教育”的困惑中,很是时髦很是俱进地尝试着搞一些所谓的“创新”。比如长沙市一小学组建的“少儿政府”,比如成都12所小学举行的“天府小城”公务员招聘笔试。这些看似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所谓教育“改革”,表面上看是对教育的一种探索,而实际上是缺乏长远眼光、亦步亦趋、投其所好的教育之悲!
据成都市青少年活动中心负责人介绍,组织这样的“职业体验”活动,主要是想让小学生们了解社会的构建和职业分工,也让他们提前体验一下找工作的艰辛。而不少的网评人士也认为其是一堂生动的现代公民教育课,是练就现代意义公民的尝试;让社会责任意识和职业意识的“桑树苗子从小育”,可以为那些未来的公务员们奠定纯正的职业道德意识;等等。然而,对于这样的说辞,笔者却有三方面之问:
让少儿“竞聘权力”,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报道说,天府小城的这次“公务员招聘”笔试,有1200名小学生参加,入选者将体验职位角色,如市长将参加会议、演讲、召开发布会等。很多参选者在参选前后说出了很多雷人话语,比如“现在社会上最Good的工作就是公务员”、“想过一把当官的瘾”等等,而至于公务人员、市长、局长等应具备的管理能力、民主意识、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权力观等,并没有在答案中出现。由此我们不禁要问,电影之所以需要分级,是因为一些过于色情、暴力的电影对“少儿不宜”;那么,过早让孩子接触权力这东西,是否会助长小学生不该有的官本位思想和做官心理?是否会弄巧成拙使孩子们过早地陷入权力崇拜、权力通吃的泥潭中而不能自拔?孩子今天的想像力,就是明天的“实践力”,我们到底是在培养孩子健康的社会责任意识和职业意识,还是要在孩子原本纯真的心灵内成功植入“官本位”的意识?
让少儿“竞聘权力”,是否缔造“公考”酷热的壮观?
每年考公务员考试,都是引爆社会的话题。笔者承认热衷报考公务员是一个好现象,也有利于国家在官员选拔上好中选优,为国家储备一大批的精英人才。但是公务员酷热真的就是一个正常的现象吗?少儿“竞聘权力”是否会造成孩子们从小就树立非“公仆”而不为的夙愿和梦想呢?特别是当他们体验到了权力的威猛和优厚时,他们还能够成为一个真正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人民公仆”吗?再者说了,即便是经过正确的引导,让他们具有了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权力观,那么大家都把报考公务员当做了理想,谁还会去自主创业?谁去从事专业性更强的工作,谁来承担社会经济发展和民族崛起的大任?——让六岁顽童就立志做官,这到底是社会的进步,还是社会的悲哀?
让少儿“竞聘权力”,是否会让“恨爹不成刚”愈演愈烈?
让少儿“竞聘权力”,教育该培养的是公民还是官员?
让小学生形成一种自觉向上、不断完善的进取心理原本无可厚非,但究竟在什么时间、如何帮助学生培养“领导意识”、“领导能力”和“领导艺术”,这却是一门科学而绝不是一时冲动之下的所谓“创新”。教育的本质是完善人提升人,而不是教会学生如何做官的。尤其不能拿“政府”作为游戏的手段来进行调侃。很多的人和“专家”们都认为“少儿政府”会增加学生的“权力意识”,甚至让学生走入“权力崇拜”的误区。这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其实,当今小学生“官瘾”之所以如此之大,除了生活中种种依附于各色领导的特权现象以外,责任最大的恰恰就是教育部门和学校自己。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企望孩子们早一点了解社会固然不错,但基础教育必须坚守的一个教育宗旨是什么?是培养领导干部,还是培养公民意识?
希望一踏进小学的门槛,就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和“领导能力”,这是极端错误并且极其荒唐的;为了体验一下被人们夸赞和羡慕得眼睛发亮的职业,就让孩子从小种植下一颗在权力崇拜、权力通吃的心灵,这是对下一代的毒害和残杀!——让孩子始终拥有一份童真,这才是教育所应当做到的!
(李吉明2010年12月27日于河南新乡 邮箱:[email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