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生病 中国吃药


文/陈思进

 

按照传统,美联储主席是不接受任何采访的。但是昨天晚上(126 ),现任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亮相于《 60分钟实事杂志》的电视专访,他在镜头前将回答全美国、或者说全世界都共同关心的一个问题:这一轮经济衰退何时结束?

 

很显然,面对持续不下的高失业率及疲软的经济,说明第二轮宽松货币政策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人们已经忍无可忍失去了耐心,正是基于这公众的情绪,作为美国最有权威的货币政策的决策人,伯南克才不得不接受公众的“质询”。

 

伯南克声称他主要关心两件事情:失业和通货紧缩。因为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丢失了850万个工作职位,目前只恢复了100万个就业职位,美国可能需要45年,才能恢复到“5% 6% 的正常失业率”。而对于大家质疑他的宽松货币政策将引发通胀的忧虑,他的回答:完全没有必要,因为通胀还远未敲响美国的大门。

 

事实也确实如此。在今天的美国,实际失业率已达到22%的水平(如果把无法领取失业金,但仍然失业的人数计算在内),从现在起到未来的45年内,美国的失业率将上升到大萧条的水平,用“恐怖”来形容都不为过。只要六个美国人中有一人失业,就没有理由预期通胀会升空。

 

因此“大萧条专家”伯南克高调向全美民众宣称,为遏止通缩的恶魔,他不得不狂印钞票制造通胀来增加就业,不排除会推出第波量化宽松措施(QE3),增购国债。如若不然,美国民众的薪金将下降,物价也将陆续下跌,通缩将威胁美国。而根据美国劳工部公布的CPI,如果扣除波动较大的食品和能源价格之后,核心通胀全年至今只上升了0.6%,这是自 1957年有记录以来最微弱的通胀率。很明显,通缩已光顾美国。

 

那么反观大洋彼岸的中国,通胀指数CPI已高达4.4%,创下25个月以来的新高,几乎每个百姓都在抱怨,目前除了工资不涨,其他东西的价格都在上涨,生活质量明显下降。为遏制通胀的压力,中国政府宣布明年将奉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由此推断,明年中国将不排除以加息来抵抗通胀。

 

自金融海啸爆发后,中国投入人民币4万亿以抵抗经济衰退,美国则采取了两轮的宽松货币政策,力度何其之大大家有目共睹。在抵抗经济衰退的过程中,两国采取了相同的印发钞票的经济政策,为何中国通胀肆虐,美国通缩阴云笼罩?说白了,美联储大印钞票,把美国的祸水引向了中国,即美国经济生病,却让中国吃药。其结果,是害人不利己!

 

众所周知滥发纸币本该引发通胀,滥发美元当然也不例外。但是美联储所谓量化宽松制造的货币,实际上并没有真正进入流通领域,它所释放的大量资金,全都被美国银行和金融机构以储备金的方式截流之后,又重新回到了美联储的账面上。也就是说被金融机构(比如高盛、摩根斯坦利)截流的资金,已变成热钱通过各种渠道涌入了中国。截止到1126 日,全国完成备案的外商投资房地产企业有108家,而整个10份仅有42家,环比增长了157.14%

 

由于外资狂赌中国楼市,因此推动了房市新高。中国指数研究院最新数据告诉我们,在三十个被检测的主要城市中,不仅房价依然坚挺,而且过半城市的房价环比上涨,尤其是温州、扬州、南京和昆明的涨幅超过了 50%,出现全民炒房的现象。因企业家开厂不赚钱,农民种菜种瓜越种越穷,使政府的救助资金大部分流入房地产业,导致产业结构失衡,农产品短缺成为必然;再加上中国盯紧美元固定汇率的货币政策,使中国在不经意间,大量消化着过剩的美元(美元储备世界第一),令通胀压力剧增。换句话说,美国的宽松货币政策,必然导致各国印钞自救,谁都不甘心为了别国而牺牲自己的利益。  

 

由此可见,无论美联储怎样加大力度开动印钞机,近年在美国本土内是不会引发通胀的,但也别指望靠印钞创造就业机会。伯南克坦承经济复苏将依赖金融体系的复苏,而失业率之所以不下降,就是因为金融体系坏账泛滥,使真正需要资金的实体经济得不到资金,如此恶性循环。

 

无论是通胀还是通缩,最受煎熬的是普通百姓。这次金融危机号称百年不遇,其实是这几十年来宽松货币鼓励信贷的毒瘾大爆发,惩罚也只是刚开始而已。而目前继续宽松信贷,只能是加重毒瘾,于事无补;俗话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想要完全根治这一经济的病毒,就只能采用中医疗法慢慢地戒毒,也就是适度通缩,去杠杆化,渐渐把窟窿补上。虽然过程缓慢,且非常的痛苦,可能会持续十来年,但这是恢复健康的必经之路。假如持续服毒,迎接他们的就是彻底的垮掉!

 

2010年12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