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中国责任论”逼死中国


中国加息变成了《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的头版新闻,这可真是罕见。中国加息真有这么重要?当然是“不应该有”,但别有用心者非要“夸大”这件事,尤其要把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涨跌和中国利率水平绑在一起,这是在“要中国经济的命”。

 

最可怕的是,中国国内的经济学家“有意无意”地在呼应此事。他们的言论是:中国加息,“热钱”不会流入,反而会流出――完全违背经济学基本原理,违背国际经济的历史实证;有些更直接地说:中国加息会导致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完全在迎合“中国需求论”,他们认为“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是中国大肆购买的结果”。

 

这非常恶劣。试想:如果全世界都认为商品价格上涨是中国需求所致,那它们会做什么?毫无疑问,它们必然把自己“大肆印钞”所造的罪孽――全球商品价格上涨、及其导致的“滞胀”的责任推给中国;然后,就是要求“中国紧缩”的大合唱,这实际和逼迫人民币升值一曲同工,同样达到阻击中国经济的效果。

 

现在,这样的态势已经开始了。美国人不再拿人民币汇率说事了,而且用“炮舰”阻止国际资本流入中国。给中国政府一个十分逼真的假象――加息真得没有引发“热钱“流入,让中国放心大胆地紧缩,诱惑中国主动“加息”。在那些愚昧无比的经济学家和中国央行的配合之下,“紧气”中国,这很可能是一场巨大的“阴谋”。

 

遗憾,中国没有看透。今天我还看到李稻葵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说:我们要以我为主。中国经济已经是大国经济,已经是5万亿美元的体量,我们不像以前,我们不是一个游泳池,而是一个湖,这个湖来的热钱远远小于当我们是用泳池时候的影响。所以要坚持以我为主

 

这真是极度愚昧的想法。因为“热钱”是海,当一种市场趋势形成之后,它的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现在,只是还没有形成趋势而已。等着吧,等你们帮助人家“紧到一定程度”,帮人家把趋势做好,你看看“热钱”是涓涓细流,还是洪水猛兽。

 

经济学家赵晓昨天有篇文章很好。他十分担心,中国经济重蹈2008年的覆辙。他认为,现在的物价问题不是通货问题,所以用货币手段控制是错误的。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货币政策按照总体稳健、调节有度、结构优化的要求,把好流动性这个总闸门,把信贷资金更多投向实体经济特别是三农和中小企业,更好服务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至于价格控制问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明确指出:要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综合施策、重点治理,保障民生、稳定预期的原则,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全面加强价格调控监管工作,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但是,我们看到货币政策委员会的报告却“死活要把控制物价的任务揽入自己的职责范畴”。这样的“变味儿”到底是为什么?难道是“非得把货币紧出个样来”?我看很悬。

 

2008年以前,我们见识过“中国需求论”引发的“中国责任论”。要不是央行那般的紧缩,中国经济何至于在金融危机到了之际,如此拼命转向?何至于“4万亿”的力度。

 

实际上,我们从未对此认真地反思。那时,是“中国需要”导致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吗?如果我们及时认识到问题的严重,又何至于被人逼着大幅升值人民币。

 

我们看到的事实是,上一轮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是美元贬值导致的。“中国需求”实际是“中国外需过旺”的必然结果。

 

我们经济学家却在大声呼应“中国需求论”,结果是中国货币紧缩过度,实体经济度日如年。

 

实际上,西方对中国经济的“紧气”一刻未停,只是手法在变。中国人必须充分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