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财政肯定会有结余,政府将其用于创业扶植是件很好的事。未来的每年的财政盈余都可以扩大各类基金的规模。这总比每年年底突击花钱要好得多。
很多国家都在这样做,比如新加坡的淡马锡公司。但是,政府基金通常是处于“搭便车”的地位,原则是不主导投资,不占大股,没有特权。为什么这样做?因为,他们通常认为创业投资风险巨大,凭借政府的专业能力,根本不可能有效地识别风险,更不用说化解和防范风险了。
所以,政府一般处于被动地位,而只是为了表达自己支持的产业方向。这很重要,一般政府基金不是什么赚钱可能性大就投什么,而更是什么即要赚钱、更要符合自己扶持的产业方向。也就是说,政府创业基金首先是引导产业发展方向,其次才是赚钱,至少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从“国创母基金”的投资方向上看,没问题,大方向正确。比如,PE的投资方向――国创开元股权投资基金的首期100亿元,主要专注于产业整合、并购重组的股权投资方向;这十分必要。我曾经专门撰文认为,未来,传统产业的兼并重组将是最大的主题,而且必须快速完成。这是中国应对世界经济新格局,转变经济结构的重要手段,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但是,从近年的实际情况看,传统产业的整合速度总是十分缓慢。究其原因,除了地方保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整合需要资源的投入,需要利益的交换。而这些问题不是财政投入和银行贷款可以解决的,也不是民间投资可以解决的。必须得有更强大的外力介入。
比如,A省从B省收购一家钢厂,B省因此而逝去了一些税源,如何补偿B省?财政、银行、民间资本都无法发挥这样的功能。但现在有了另一种力量,此时“国创母基金”可以在B省选择一个符合国家发展方向的产业,符合该省经济功能定位的的项目进行投资,做大做强这个产业,为B省带来直接的税源。从而加快钢厂的兼并重组进程,减少地方利益的阻扰。
这次同时开始的还有另一家基金――首期规模50亿元的“国创元禾创业投资基金”,这是典型的VC基金,主要专注于早期和成长期投资的创投基金。这方面的操作恐怕更需要借重“苏州创投集团”的力量。从合作方式看,估计,政府是为了打造几个国家级的“创业基地”。就是说,政府创业基金落户于哪个创业园区,哪个园区就会吸引更多的、优质的创业企业。
中国的事总是这样,“好经”往往在被“歪嘴和尚”在念。所以,“创业母基金”这本经也有被“念歪”的可能。比如,专注于产业兼并重组的基金,是不是会变成“特权PE”。现在,PE竞争十分激烈,大家都希望拿到公司上市之前的股权,而为了拿到这类股权市场几乎变成了特权大比拼的场所。值得注意的是:“特权基金”是“主要”专注于产业兼并重组整合,而非“只专注”于此。这说明,“特权基金”队伍中又增添的巨无霸,未来情况如何?前景难料。
另外,这家“巨无霸”投谁不投谁自己说了算,还是领导说了算?是不是各省“跑部前进”的又一个去处?
这个基金的投资成功率是“ 0”还是100%?我看都有可能。这就牵涉到一系列重要的问题:是不是允许失败?失败是被动的、市场选择的结果,还是腐败的原因?谁对投资负责?负什么责?如何负责?
令一系列的问题是:“母基金”账目要不要对公众公开披露?收益是否进入财政账户?是不是又会变成一家不交利润、暗箱操作的“国有企业”?
再说VC部分。“母基金”参与的项目是不是意味可以获得“上市通行证”,如何解决所有公司上市权利平等的问题?如果特权存在,“母基金”VC项目和PE又有什么区别?“母基金”参与的公司,IPO价格会不会进一步失控,公司股票是不是会获得更高的溢价?
一系列的问题,我们等待着回答。我认为,“国创母基金”的成立是好事,但不能再变成过去那样的“国有企业”,必须要有充分的约束机制。
第一, 对它的管理制度,必须向国民公开征求意见;
第二, 每年的财务状况必须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委派会计师事务所、并联合政府审计署联合予以审计,并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报告;
第三, 一个季度一次,定期向公众公布财务报告。
第四, 在约束机制充分的前提下,为经济管理者设置目标激励。
第五, 收益专门用于中国的社会保障。
莫让“母基金”再变“寻租场”
评论
编辑推荐
13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