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清
近日有网友在微博上发帖称,历史教科书中人所熟知的张衡地动仪其实是上世纪50年代的复原模型。科普作家方舟子随后提出,张衡当年建造的地动仪“很可能和今人复原的那些模型一样,仅仅是个摆设”。对此国家地震局“张衡地动仪科学复原”课题组组长冯锐回应,5个方面可以证明张衡地动仪不是假的,而国家特意组成专家团队对他们的地动仪进行了检测和考察,表明新版的地动仪最终获得了成功。
张衡地动仪是不是假的,方舟子与冯锐各执一端。笔者没有太深的专业研究能力,无从做出准确的判断。但很显然,冯锐等专家复原的地动仪,究竟是否获得了成功,能否实现地震监测功能,是可以实际验证的,冯锐完全可以邀请方舟子亲自检验一下自己复原的地动仪。不过笔者想说的是,即便复原的地动仪真的不是摆设,也未必有太大的意义,不值得多骄傲。
首先必须清楚一点,地动仪监测地震是地震发生后的判断。事实上,国家早已建立起现代的地震台网系统,能够对各种地震进行监测和分析研究。换句话说,现代社会根本不需要用地动仪来监测地震,毕竟它的功能太过简单,“既不能确定震中,也不能计算震级”。而这些年来各界对地震科技关注的焦点,不是事后的地震监测,而是事前的地震预报。
当然,如果早在东汉时期的张衡就发明出了能监测地震的地动仪,也是很了不起的,说明古代中国的科技水平,在某些方面已达到很高的程度。只是,张衡地动仪的水平再高,也只能证明古代中国人的了不起,不能说明今天的任何情况。中国古代有很多科技发明,在当时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可我们就永远沉湎于过去吗?当代中国的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能在现代科技方面奋起直追,迎头赶上乃至超过发达国家,才是真正值得自豪的事情。
如果冯锐确实带领自己的团队,成功复原出了有监测功能的张衡地动仪,也不是一点意义没有。但在笔者看来,它的主要意义在于考古方面,与现代科学研究没多大关系。复原的地动仪放在博物馆或学校,只能让参观者赞叹。而因为很难现场监测到地震,复原地动仪的功能难以实际展示,它在大多数时候,跟先前课本里的复原地动仪一样,仍是一个摆设而已。
毫无疑问,地震是国人异常关心的话题,但对今天的防震减灾而言,我们或许不应花过多的精力用于考证和复原古代地震仪。古代中国也发明了火药、造纸术,今天要不要也复原隋朝的火药、汉朝的纸张?
努力提高临震预测能力、建立有效的预警系统、提高建筑物的质量,以及加强防震抗灾教育、提高抗震与救护能力等,是中国当下非常重要的事情。让学生参观精巧的地动仪,不过能让他们增加点历史知识,增强点民族自豪感而已,不应成为地震局的重要工作。
发表于深圳商报,详见:http://szsb.sznews.com/html/2010-12/03/content_13416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