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秋季学期《影视作品》学生作业摘抄【12月3日】


徐彦:单车所承载不了的

十七岁的单车

俩人对单车的你争我夺恰恰因为占有是具有排他性的。所谓占有,意味着不能和他人共享的,是自己独有的,而更深层次来说,占有是和产权概念相挂钩的。当一个人占有一样物品的产权时,他有处理一件物品的完全权,因此不容他人对此物品进行争夺。由于占有的排他性,小贵与小坚都不能让对方霸占着属于自己的物品从而拼命夺回来。

对单车的占有在这两个青年间为什么变得如此的重要呢?对本片中占有问题的进一步深究,探索起占有动机可以看到关于这部影片更深刻的主题和发现更深层次的社会分层问题。……当谈论到丢失的自行车时,经理和小贵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反映出社会阶层间的巨大差距。在经理看来,这只是辆自行车罢了,他想不明白为什么小贵就那么倔强要在北京城找回自行车。对经理而言,500块不是什么大钱,没必要在这件事情上花这么大力气,和别的公司的合作关系重要多了,他无法理解小贵追寻单车的执着。经理在小贵偷车后保释他时便说“为这破自行车值吗?”,表现出对自行车的满不在乎。当然,经理的“豪气”是以他可观的收入为基础的。……观众或许会对小坚的虚荣心感到愤怒,为自己耍酷,偷了家里的钱还凶自己不知情的妹妹。但什么造成了小坚如此膨胀的虚荣心?是大城市巨大的贫富差距。虽然小坚是城市人,但他却生活贫困,和大都市里的一些富人的生活形成了剧烈的对比。他很努力,父亲要他考全班第五他就考了全校第五,为的就是拥有单车,想证明自己也和他人一样,但却一次次希望落空。他从小就感受到这种物质上的差距并感到十分的不公,现实还无形中告诉他贫富鸿沟的不可逾越性,无论多努力他都改变不了。

影评能够很好地展现这部影片中一些细节问题的社会意义。有关分层的探讨很有深度。

李灿星:真实的建构与消解

放大、后窗、好奇害死猫、猎艳

安东尼奥尼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就表达了这么一种至今仍有强烈现实感的讽刺----所谓行为艺术,所谓现代艺术,不过是那么一种“它在现场至高无上,离开现场就什么也不是”的东西。所谓的真实在这里就有了一个相对的标准,可是我们疑惑的是:这么一种离开特定的人事就不能存活的“真实”,还是真正的“真实”吗?……真相是存在且唯一的,而感性的相对主义是消解掉真实的罪魁祸首。《放大》中的眼见的尸体不一定为实,《后窗》中被多乐否定的那些推理也不是被证伪的命题,《好奇害死猫》里面momo看到的也不是所谓的真相,直的筷子的水中看起来是弯的,疏密不一的石柱在我们看来却有完美的和谐感性的经验欺骗了我们,消解掉了原本的真实——我们用感性的标准来定义真实,真实就不会回应给我们肯定的声音。

我仿佛看安东尼奥尼这个大师级的老狐狸,睁着滴溜溜的狐狸眼对观众说“我可什么也没说哟,是你自己误会了”。……甚至大多数影评人都认同了“真实的放大就是虚无”这样的观点,可是,沉溺于被消解的真实不过是悲观主义的无限放大罢了,正如我前面所提到的——谜团可解是本格推理应有的姿态,真相可建也是我们应有的信念。

提出了非常有意思的认知问题。认知问题是社会活动的重要基础,非常值得关注。作者的立场也妥帖可靠。

孙靓纯:《空房间》观后感

空房子、堕落天使(金城武)

我在想,是什么让他和女人在喧哗的世界里,默不作声,甚至没有了最基本表达的权力。也许,那更多的代表的是一种放弃,当放弃了语言,也就意味着不能再去对这个世界有所要求。不必再和任何人有所沟通。当人们已经不需要面对面交流,把要说的东西通过电视、网络、报纸、电话传递的时候,当丈夫只会用暴力和金钱与妻子交易,当警察只会用拳头来掏出嫌疑人的口供,当同床的夫妻只剩下互相抱怨与猜疑,当一个老人默默地死在自己的屋子里,身边除了一只小狗,什么都没有。当这个貌似有序,并且畅通无阻的世界其实已经被无数的谎言与废话,隔阂与猜忌淤堵的时候。他选择斜睨着世界。

这部《空房子》里更多的也许是一种人们所向往的东西,那是虽然沉默但是却恒久的温情,虽然流浪但是心无旁骛的安宁,虽然躲避但是却依旧袒露的心,虽然沉溺梦中却不愿醒来的清醒。……It's hard to tell that the world we live in is either a reality or a dream.这是电影最后的话,其实这个问题并不困难。做着有家的梦,让自己像他一样和爱人如影随形,生活就会是一个可以解剖的现实,血淋淋但并不残酷。

能够很好地展现这部电影所表现的对于生活的理解。结合自己内心真实状况的探讨也比较符合影片的主题。对于两个人的关系来说,心的距离是根本性的。

武苏:评《母亲》

母亲

它的灵韵不再单纯存在于电影本身,而是存在于电影和我们的观影的相互关系之中。而引发这种关系很重要的一点可能就是隐喻。

开头的舞蹈本来应该放在母亲杀了破败老头之后走到荒原那里,却被提到了开头。我认为这是极其聪明的一招。两次舞蹈都是母亲陷入嫉妒崩溃的反应。第一次是知道儿子和自己都杀了人这个残酷的事实。第二次是知道了儿子也和自己一样已经明白了所有的真相以及意识到这种极其荒谬的命运,杀人却自由着,只因这个社会还有替代品。

故事叙述细致,影评富有力量。有关影片与观影者关系的叙述值得进一步挖掘。语句优美,但注意减少错别字。

金春颖:观《肖申克的救赎》有感

肖申克的救赎

50多年的监狱生活后,老布获得假释,这个制度里少了他不会怎么样,而被丢在全新制度中的老布,已经失去了适应这一新制度需要的一切,最终老布选择了结束生命,而他的死也不会改变任何事情。……一个忘记了自由的人,即使给了他自由,他终究不是自由的。而一个精神上自由的人,一个怀揣希望的人,是自由的,是可以得到救赎的。……“那些围墙真是有趣。一开始你讨厌它们,后来你习惯了他们。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已经无法离开他们。”瑞德已经离不开围墙下的制度,没有这个规范,他什么也不会做。制度化的人,让我想起德国女哲学家波伏娃在《第二性》中的一句话,那就是“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变成的。” 套用波伏娃的这句话,制度化的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变成的。什么样的制度下,会形成不同的意识结构,所有人都生活在制度的约束下,区别只是具体制度内容上的区别罢了。

就在瑞德决心放弃自己人生,踏上与老布相同的一条路的时候,他想起了和老朋友安迪的约定,并开始了寻找安迪之路,期待着与老朋友的相遇。这就是影片强调的希望的力量。……一个忘记了自由的人,即使给了他自由,他终究不是自由的。而一个精神上自由的人,一个怀揣希望的人,是自由的,是可以得到救赎的。……“那些围墙真是有趣。一开始你讨厌它们,后来你习惯了他们。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已经无法离开他们。”瑞德已经离不开围墙下的制度,没有这个规范,他什么也不会做。制度化的人,让我想起德国女哲学家波伏娃在《第二性》中的一句话,那就是“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变成的。” 套用波伏娃的这句话,制度化的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变成的。什么样的制度下,会形成不同的意识结构,所有人都生活在制度的约束下,区别只是具体制度内容上的区别罢了。

关于制度对人的规训作用是一个重要的理解,能够着眼于老布来评论这部影片,角度也颇为巧妙。对希望的强调也符合影片的主题。

杨鹤:火红多米诺

罗拉快跑

影片中曼尼三次打完电话出来,将卡送还盲人,遇到了三种不同情况。单就第三次讲,曼尼在从电话亭出来以后,通过盲人的反应,偶然转头看到了骑车拿着钱袋的乞丐,这为他追回钱袋,第三次的圆满结局提供了条件。但是,曼尼可以看到乞丐又是乞丐买到自行车等一系列事件所引起的,曼尼追回钱袋后,乞丐向曼尼索要了手枪,这也给观众一个悬念,留下了一份想象的空间。……影片中三个人物与罗拉极其普通而细微的接触对这三个人物未来的发展与变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影片采用这种照片闪现的方式,给人以直观的解释,并且带有冲击力的视觉效果,使人印象深刻,在影片故事的发展中在视觉上不显乏味。

一个个时间点上微小的变化,对事件做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微小变化进行着一次又一次的连锁反应,小改变带来大影响,每个微小变化的累积诱使了最后结局的变化,像多米诺骨牌一样,用“火红多米诺”这个我在PPTV上看到的名词来形容这部影片在我心中的印象觉得异常贴切——罗拉火红的头发,全片紧张悬疑的色彩,以及时间变化与事件发展上如同多米诺骨牌的效果。

观影细致,能够利用影片中的每一个细节来阐述自己的理解。这部影片如何有助于我们对现实的理解,似乎可以更进一步加强论述。

卢沼延:观《南京!南京》之后

南京!南京

我看完《南京南京》就想起来韩国的历史。阿。我看完电影的当夜久久没有入睡。躺在床上自己思考,假如换我是那日本演员的话,我能不能有勇气拍这部电影呢?我想了很久,我觉得那两位日本人真的是在为中国人做贡献。如果没有他们,让换其他中国人演这部电影,外国人看了不会相信你拍的内容在历史上的真实性。日本人更不会相信。这个接受过程对他们来说也是需要很大勇气的。……有就是在日本人要求交出一百名中国妇女来换取安全区全体人的安全时,电影的焦点没有放在自愿出来的女人们的脸,而是她们的手,这正是让我们震撼的地方,缓缓伸出的手,慢慢伸展的手指,纤细的带着女人的软弱在这种情况下又有着比男人更巨大坚强的力量之间的对比,还有一双双及其稚嫩的,像是还不十岁的孩子的手,这些手的特写给了观众很大的震撼,远比拍摄她们的脸更有震撼力。

在看这部片子的时候,我们不该想自己是哪国人。我们只是人,人类的人。或许,在看这部片子的时候,我们也有义务去关乎关怀战场上倒下的日军尸体。他们也是人,人类的人。或许,也只有带着这样的情怀,在最后一个镜头里,小豆子满面笑脸绽放开来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这份象征和平之希望的难能可贵。

能够很好地表现自己观影的感受,与此同时评论电影的细节。从人本和人性的角度看,导演对日本人的描画也许有他的道理。希望谈论问题的立场更明确、更具一贯性。

冯路遥:春光乍泄赏析

春光乍泄、

所以王家卫被现在的“小资”们奉为神明一般,正是因为电影中每一个角色的寂寞正是当代城市忙碌的人的共同情绪。

即使是同性恋题材,但电影更多的映射的是我们的大千世界。形形色色的人相遇相识相互琢磨,沉浸其中,又相互抛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无论曾经的爱是多么的炽烈,差异有时候竟是不相容。

关于拍摄技巧的部分有比较细致的观察。其他则并未超出电影已经比较清楚表达的内涵。

罗星埈:《南京!南京!》观后感

南京!南京

整个电影从头到尾都穿插着触目惊心杀戮和兽行,我攥紧的拳头都暴起了青筋,愤怒与痛恨的感情无法言表。这部电影,不如说是纪实录象,揭开了中国人心中多年的疮疤,让现代的中国人重新去认识那屈辱史,那段刻骨铭心的尖锐的疼痛。它又让我们再一次觉醒,唤醒我们的爱国之情和不屈不挠的气节。这部片子带给我的不仅是悲痛,而且充满感动。……

好的电影,应该是可以反映一定的社会和历史问题,能够吸引观众去看,去评价和议论,而不是一说到这个影片就遭到白眼和鄙视。《南京!南京》让全世界人民了解和正视曾经的那段不能抹去的历史,并用一种纪实的手法去拍摄,从而反映人物的心理和时代的烙印。这部片子给我的最大感触就是民族大义与人性的伟大。

细节的描写还可以。作为韩国人观影的自己的感觉没有很好地表现出来。有关社会原理方面的内容也较少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