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货币政策基调发生重大转变
货币政策一般是指政府或中央银行为影响经济活动所采取的措施,尤指控制货币供给以及调控利率的各项措施。中央银行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或信用量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包括信贷政策、利率政策和外汇政策。货币政策的性质(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以及货币、产出和通货膨胀三者之间联系的方式)是宏观经济学中最吸引人、最重要、也最富争议的领域之一。一国政府拥有多种政策工具可用来实现其宏观经济目标。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一般有四个:稳定物价、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和平衡国际收支等。但需指出的是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仅仅有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中国人民银行法》第3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2009年我国货币政策取向是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压力和挑战,实施了名为适度宽松实为扩张的货币政策,使得货币供应量和银行信贷出现了跳跃式增长。2010年的货币政策取向应该是:在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前提下,加大对通胀预期的管理力度,适度回收流动性。同时要妥善应对各种挑战,强化金融风险管理。
中共中央政治局2010年12月3日召开会议,向外界释放出重要信息:2011年中国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由此前的“适度宽松”调整为“稳健”,这是中国货币政策基调的重大转变。“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退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把握好政策实施的重点、力度、节奏,既要解决当前突出问题,又要切实推进解决深层次矛盾和化解潜在风险,为长远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大力加强自主创新,切实抓好节能减排,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事实上,今年年初以来,中国央行加强了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先后通过五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一次加息和持续的公开市场操作,适度控制货币信贷投放力度,对经济运行的货币环境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微调。中国货币政策基调发生重大转变,意味着银行贷款额度将会进一步减少,对房地产调控不会放松,对中小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减排及三农支持、循环经济、保障住房建设支持力度不变,鼓励和支持银行信贷向农业、中小企业、节能减排项目、高新技术项目、海外投资活动、兼并重组等方面倾斜。
历年会议期间及会议后一周A股走势
日期
会议总基调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会议前一周走势
开幕开盘点位
闭幕收盘点位
涨跌幅
会后五日走势
2009.12.5-7
更加注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
积极
适度宽松
7.13%
周六休市
3331.9
--
-0.87%
2008.12.8-10
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推动又好又快发展
积极
适度宽松
7.88%
2049.16
2079.12
1.46%
-4.92%
2007.12.3-5
控总量,调物价,调结构,促平衡
稳健
从紧
-3.18%
4838.56
5042.65
4.22%
1.05%
2006.12.5-7
推动经济继续又好又快发展
稳健
稳健
5.60%
2167.36
2156.75
-0.49%
4.28%
2005.12.5-7
继续搞好宏观调控
稳健
稳健
-0.80%
1093.1
1099.61
0.6%
2.34%
2004.12.3-5
巩固宏观调控成果
稳健
稳健
-1.80%
1333.01
1339.64
0.5%
-1.46%
2003.11.27-29
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
积极
稳健
5.50%
1412.31
1432.7
1.44%
3.66%
2002.12.9-10
继续实施积极财政和稳健货币政策
积极
稳健
0.71%
1404.51
1383.84
-1.49%
2.33%
2001.11.27-29
扩大内需
积极
稳健
0.93%
1705.51
1732.3
1.57%
1.09%
2000.11.28-30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积极
稳健
-2.30%
2052.77
2067.07
0.7%
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