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娃娃上学有多少不乘车?


 

如今的娃娃上学有多少不乘车?

 

 

据江南时报报道:“记者从湖南省衡阳市政府新闻办获悉,27日上午740分,衡南县松江镇因果村发生一起交通事故,造成9名学生当场死亡,1人失踪,另有10名学生被紧急送往医院进行抢救。目前,1名失踪人员已被发现并死亡,4人因抢救无效死亡,遇难人数上升至14人。”

又据法制日报报道:“1227740分,湖南省衡南县松江镇因果村一辆运送学生的三轮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14名学生死亡,6名学生受伤。记者今日获悉,目前衡南县有关方面已经启动了事故问责程序,包括该县教育局局长在内的6名相关责任人被免除了职务。”

消息传来,痛心之余我想到的是为啥现在的娃娃上学都要乘车?,

今天人民日报刊登文章:《校车之路如何畅通》讨论“校车,不应只是学校的责任”、“校车发展还需转变观念”。关于校车安全问题早就有报道,也曾受到媒体关注,这仅是一个视点,换一个角度,我所关注的视角除了校车的安全之外,义务教育就近上学为什么都要乘车?

我写了一段微博:“我小时候,我孩子小时候上学都不需要乘车,义务教育法不是提倡就近入学吗?教育部是不是清楚,今天的娃娃上学有多少不乘车?为啥到了我外孙这一代上学就要乘车?”

一位网友跟帖说:“因为计划生育政策,近来学校的生源越来越少,明年泉港区要合并几所中学,合并后一些学生的路途就显得很远了,没有办法。据说一所小学的一个班的学生才5个人。”

官方在追究“黑校车”,这辆“这辆接送学生的车由一辆三轮农用摩托车改装而成”,这种现象多了去了。各地“撤点并校”的时候是不是考虑到娃娃们上学的交通问题?因此这绝不是个别问题,而是带有一个普遍性的问题。《校车之路如何畅通》讨论又把美国的校车拿出来说事,中国农村能和美国相比吗?

关于“撤点并校”我曾经写过一篇:“关注撤点并校后的教育天平”,而后教育部主办,陶行知研究会承办的杂志《生活教育》编辑在看到这篇帖文之后约我写了一篇综述:《西部农村撤点并校的思考》,发表在今年该刊改版的第一期上,这篇文章中我有一个基本观点:“西部农村教育资源的优化首先应该从教育规律角度着眼规划实施,进行资源整合,特别是从教育公平的角度出发,均衡教育资源,这是积极的,因此也会成功的;反之,如果是从经济投资角度考虑,也不能回避乡镇拮据财政,仅仅从经济投资效益去规划和考虑这个问题,我觉得效果都不会很好;现在东西部的基础教育差距越来越大,特别是西部地区农村‘撤点并校’受人诟病就是由于最初的指导思想基本是从经济投资效益角度考虑的。”

文章中我特别强调:“‘一师一校’以及村校在许多地方还有存在的必要,因为这里人口稀少,生源不足,硬要撤并就不合理了,复式制学校也就有了存在的必要。复式制学校对老师的要求更高,按照绩效原则,这些教师应当获得更高的工资,因此教育投入必然会加大。”

现在看出来了,这种撤点并校不仅是教育公平上会出问题,学生安全也有隐患。我最近有一篇帖文:《经济学家永远诠释不了教育》,一位为网友直言:“我认为,教育这个东西不能由教育家来解释,而应是由经济学来解释。经济学家永远诠释不了教育——教育不是经济学家诠释不了,而是中国没有经济学去参与诠释!而且这个问题也只能由经济学来诠释!”

究竟该怎么看?

我小的时候,家住在苏南文化教育学院,学院在郊区,学院中的孩子很少,一二年级就是上的复式班,1952年秋天,搬到江苏师范学院,就读师院附小,这个附小只有9个班级,其中还包括幼儿园3个班级,大多数也是附近的居民,校园外就有农田,学校里也有农民的孩子,就是这样,这么小的小学。现在已经没有多少知道这是一所非常著名的小学,前身是景海女师附小,再往前是景海女师幼稚园,由著名幼儿教育家陈鹤琴所创办。这所学校后来划归苏州市更名为天赐莊小学,1958年和振华小学合并为苏州市沧浪区实验小学,现在已经是一个“巨无霸”了。今天在苏州能把孩子送进这所学校是许多有家长们的期盼——这并不是陈鹤琴这位近代教育家的办学初衷。城市的学校为啥要搞“巨无霸”,有的会达到60个班级,3-4千人的规模。汶川地震之后,新建的一些学校也是这样的规模,千人以上规模学校非常普遍。这究竟是从什么角度考虑的?是从经济投资还是从教育需要决策的?中国的小学有必要办这么大吗?这种决策的初衷究竟是啥?办教育的不说,全国人民都清楚。

《义务教育法》中强调“就近入学”,这样撤并学校的目的究竟是为啥?毋庸置疑的是这些“巨无霸”学校中多数是择校生。学校、老师、家长都明白为啥义务教育学校要搞“巨无霸”?虽然不同于农村的“撤点并校”,但也异曲同工。

去年台风莫拉克重创台湾,于是大陆观众在央视节目中目睹了阿里山小学开学的情景,这是人口稀少的山区,小学规模不大,学生也不多,甚至一个班也就十几个学生,但实施很完善。相比之下今天大陆的基础教育与台湾相比相差有多大?

现任教育部长袁贵仁,1950年出生,今年已是花甲之年,想必也是做爷爷了,你的孩子是就近入学了吗?是有人接送,还是坐公交?

都说现在城市交通不好,学生上学、放学的情景各个城市都一样,爷爷奶奶去接孩子随处可见,学校门口停满了横七竖八的私家车,公交车一到学生蜂拥而上,现在还有多少学生是就近入学的?教育部长你研究过吗?经济学家研究过由于学生不能就近上学而对城市交通的影响的情况吗?

湖南省衡南县的这个事故让人痛心不仅仅是“黑校车”。深层次的问题却是教育投入,教育公平,教育办学的理念。

当《义务教育法》中“就近入学”的原则成了空话,问题不仅是教育公平,还会涉及城市交通,交通安全,特别是我们应当如何教育娃娃们,保护好娃娃们的安全,这是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难道教育部就不应当就娃娃们不能就近上学,娃娃们为什么上学要乘车做出必要的回应吗?

让我们为罹难的孩子祈祷!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三十日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