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卫“向阳湖”的李城外
龚明德
应该相信预兆,真的。
今天清晨在成都送仙桥旧书市场的大门外,等候三楼市场开门的一二十分钟里,我来来回回转了十多个临时摊点,只有一面浅红色缎制锦旗惹得我想买下来。这面缎制锦旗上的字想显示是毛泽东在世时以一个生产队的社员们集体名义送给一支“五七战士”队伍的。上面的黑色楷体行书是“走五七道路 创农业丰收”,还有一枚圆形深红色印章,当然是那个年代的“革命委员会”之类的印文。
之所以没有买下来,是摊主的叫价过高,他要一两百元,我只想给二十元。而且,我还怀疑,这面浅红色缎制锦旗是做假者刚读了《人民画报》上介绍“咸宁五七干校”的大篇幅图文宣传后赶着创制出来的,因为黑色的字和深红色的印文太鲜艳了,看不出五十多年风雨年代的侵蚀。
当然,只要我一旦看准了确实这是一面当年“五七干校”时代的缎制锦旗,无论多贵,我都要买下来送给我的湖北老家的咸宁研究同行李城外老弟。这物件到了城外那里,于公于私都是大有用场的。
李城外老弟其实是一个当地政府主流意识管理部门的负责人之一,但他在我似的读书人眼中就是一个典型做学问的人,他没有常见到的地市一级的官员那种令人生厌的臭架子。城外给我的印象,是非常好的。四年前在江西召开全国第四届民间读书年会的间隙,他就利用休会期间的短暂时光去了当地的一所“五七干校”的旧址实地考察。今年在成都召开的全国第八届民间读书年会之前,他建议最好去参观一下“建川博物馆”,我们就采纳了这个建议。
可见,城外是一心一意地在弄他的“五七干校”的课题!
开始我说的预兆,就是我一回到我的宿舍所在地的成都玉林北街大院,上午收到了今年第十二期《人民画报》,封面便是城外的“五七干校”一组老照片。内文有三十个页码的图文并茂的关于“咸宁五七干校”的文字,——有回忆、有访谈、有专家意见、有城外的专题介绍,更有一批珍贵的老照片。
我一到家,就把这一期《人民画报》上的“咸宁五七干校”那三十页图文读了个仔仔细细。到了接近中午吃饭的时候,家人从外面回来,又从收发室给我抱上来一捆印刷品包裹。正是城外预告过的一套《向阳湖文化丛书》,厚厚的七大本,至少三百多万字的一套书,而且全是我极其钟爱的未裁的毛边书。
利用饭后午休时候,我与家人一起动手处理了一些毛边书必须处理的细琐,于是就进入了独自静静裁读的愉快时段。
这套书其实不是可以随便依照后勒口的编序来读的,它有着自身的潜在顺序。
应该首先阅读两卷本《城外的向阳湖》和一卷本《话说向阳湖》,这都是李城外的著述。前者是编年体的研究记录、后者是访问记,都是越读越有兴趣读下去的好的活体文字。读了这两部著述,接着再读两卷本的《向阳湖纪事》,这是当年咸宁五七干校人员的回忆录。最后,才是可以慢慢欣赏和品读《向阳湖诗草》和《向阳湖文化研究》的。
七大部的《向阳湖文化丛书》,是城外这些年来的辛苦和智慧累积起来的文化丰碑。在江西、在内蒙古和在四川的全国民间读书年会上,李城外只要有机会说话,他就只谈“向阳湖文化”,也有偏激的文化同行认为这样子宣传,是对灾难的忘却。但是,我却以为,一个民族的灾难,无论多么大,只要无法避免,就是必须经历的过程了。我们无法设计出一个合乎善良愿望的道路,以避免所有的灾难。
当灾难成为历史,它就是文化了。面对历史,其实就是面对文化。城外的“向阳湖文化”的研究,其执著、其成就,都是有目共睹的。当我们在书店幸遇这一大套《向阳湖文化丛书》的时候,我们除了感动,恐怕还是感动。感动之后,我们也得努力干点儿什么……
龚明德
应该相信预兆,真的。
今天清晨在成都送仙桥旧书市场的大门外,等候三楼市场开门的一二十分钟里,我来来回回转了十多个临时摊点,只有一面浅红色缎制锦旗惹得我想买下来。这面缎制锦旗上的字想显示是毛泽东在世时以一个生产队的社员们集体名义送给一支“五七战士”队伍的。上面的黑色楷体行书是“走五七道路 创农业丰收”,还有一枚圆形深红色印章,当然是那个年代的“革命委员会”之类的印文。
之所以没有买下来,是摊主的叫价过高,他要一两百元,我只想给二十元。而且,我还怀疑,这面浅红色缎制锦旗是做假者刚读了《人民画报》上介绍“咸宁五七干校”的大篇幅图文宣传后赶着创制出来的,因为黑色的字和深红色的印文太鲜艳了,看不出五十多年风雨年代的侵蚀。
当然,只要我一旦看准了确实这是一面当年“五七干校”时代的缎制锦旗,无论多贵,我都要买下来送给我的湖北老家的咸宁研究同行李城外老弟。这物件到了城外那里,于公于私都是大有用场的。
李城外老弟其实是一个当地政府主流意识管理部门的负责人之一,但他在我似的读书人眼中就是一个典型做学问的人,他没有常见到的地市一级的官员那种令人生厌的臭架子。城外给我的印象,是非常好的。四年前在江西召开全国第四届民间读书年会的间隙,他就利用休会期间的短暂时光去了当地的一所“五七干校”的旧址实地考察。今年在成都召开的全国第八届民间读书年会之前,他建议最好去参观一下“建川博物馆”,我们就采纳了这个建议。
可见,城外是一心一意地在弄他的“五七干校”的课题!
开始我说的预兆,就是我一回到我的宿舍所在地的成都玉林北街大院,上午收到了今年第十二期《人民画报》,封面便是城外的“五七干校”一组老照片。内文有三十个页码的图文并茂的关于“咸宁五七干校”的文字,——有回忆、有访谈、有专家意见、有城外的专题介绍,更有一批珍贵的老照片。
我一到家,就把这一期《人民画报》上的“咸宁五七干校”那三十页图文读了个仔仔细细。到了接近中午吃饭的时候,家人从外面回来,又从收发室给我抱上来一捆印刷品包裹。正是城外预告过的一套《向阳湖文化丛书》,厚厚的七大本,至少三百多万字的一套书,而且全是我极其钟爱的未裁的毛边书。
利用饭后午休时候,我与家人一起动手处理了一些毛边书必须处理的细琐,于是就进入了独自静静裁读的愉快时段。
这套书其实不是可以随便依照后勒口的编序来读的,它有着自身的潜在顺序。
应该首先阅读两卷本《城外的向阳湖》和一卷本《话说向阳湖》,这都是李城外的著述。前者是编年体的研究记录、后者是访问记,都是越读越有兴趣读下去的好的活体文字。读了这两部著述,接着再读两卷本的《向阳湖纪事》,这是当年咸宁五七干校人员的回忆录。最后,才是可以慢慢欣赏和品读《向阳湖诗草》和《向阳湖文化研究》的。
七大部的《向阳湖文化丛书》,是城外这些年来的辛苦和智慧累积起来的文化丰碑。在江西、在内蒙古和在四川的全国民间读书年会上,李城外只要有机会说话,他就只谈“向阳湖文化”,也有偏激的文化同行认为这样子宣传,是对灾难的忘却。但是,我却以为,一个民族的灾难,无论多么大,只要无法避免,就是必须经历的过程了。我们无法设计出一个合乎善良愿望的道路,以避免所有的灾难。
当灾难成为历史,它就是文化了。面对历史,其实就是面对文化。城外的“向阳湖文化”的研究,其执著、其成就,都是有目共睹的。当我们在书店幸遇这一大套《向阳湖文化丛书》的时候,我们除了感动,恐怕还是感动。感动之后,我们也得努力干点儿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