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电子释放红、绿、兰、紫、紫外1、紫外2电磁波时,它所处的位置,运动速度不同。
每一个小周期内,电子发射两次电磁波。电子发射电磁波时,在一个位置上的运动速度较快,而在另一个位置上则较慢,即电子时而加快,时而又减慢;电子时而靠近原子核,进而又远离原子核,电子围绕原子核的旋转运动半径R 成周期性的变化;同时,电子旋转运动速度的大小也成周期性的变化。
注:在新原子模型中,电子从质子运动空间(能质空间)发射到又被质子吸收回它的运动空间,这一过程看作一个周期。电子从质子运动空间(能质空间)发射到原子最外层空间,由于电子抵抗电场吸引力,电子做减速运动;电子在它和质子的电场力作用下,从原子最外层空间被吸进质子运动空间,电子做加速运动。电子的运动轨道是以质子为起始点的螺旋渐进的椭圆轨道,并在原子和原子核之间运动。
4.3根据实测数据计算表明,电子发射电磁波时,其旋转运动速度减慢; 电子吸收到电磁波时,其旋转运动速度就加快。因此,可以断定,电子作减速运动时,就发射电磁波(发射光子);电子吸收到电磁波(光子)时,电子就作加速运动。
注:从质子运动空间被发射出的电子发射电磁波,电子运动是减速的;被吸进质子运动空间的电子吸收电磁波,电子运动是减速的。
4.5测量结果表明:氢分子收缩,氢原子反而膨胀;氢分子膨胀,氢原子反而收缩。氢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结合而成的,将两个氢原子的上述变化规律以及物体的热胀、冷缩规律结合起来分析研究,并可以得到如下结论:物体吸收电磁波(热的本质仍是电磁波)时,原子核与原子核的间距扩大,物体膨胀,其电子围绕原子核的旋转运动半径减小(即原子的真半径减小),电子作加速运动;物体释放电磁波时(释放出热量),原子核与原子核的间距缩小,电子作减速运动。
注:物体吸收电磁波(能质)时,物质运动空间中能质密度增高,能质膨胀力增大,使得原子核与原子核的间距膨胀大,物体膨胀;致使从质子运动空间(能质空间)发射出来的电子距离减小,其电子围绕原子核的旋转运动半径减小。(电子作加速运动?和物体发热无关) 物体释放电磁波时(释放出热量,即能质),原子核与原子核间的能质减少,密度降低,膨胀力减小,原子核与原子核的间距缩小,物体收缩。
4.6光谱位置序号与电子位置序号的关系: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光谱位置序号决定着原子结构内的电子能级。然而,现在新的实验和理论却证明这是错误的结论。电子的能级只能通过发射光谱测定再推算出其运动速度来确定。因此,光谱线位置序号与电子的位置序号是有本质区别的。电子的位置序号表示电子在发射某一个频率的电磁波时所处的轨道位置,其编号表示各层电子发射电磁波时距离原子核的序号。其编号越小,表示离原子核越近。光谱线位置序号则是某一物质发射的电磁波(光量子)所形成的光谱线的序号,其编号越小,则表示波长越大,频率越小。各层电子所发射的电磁波的光谱序号并不一定连续。这是因为,对于同一物质只有一个光谱序号“系列”,但它对应的却有多层电子而共同发射的电磁波混合所致。即光谱位置序号并不是电子的位置序号。电子发射电磁波频率的大小,它并不是由离原子核距离的远近来决定的,它完全由电子受到的偏离轨道的惯性力的大小来决定,惯性力越大(离平衡位置越远),在这个位置上,电子发射的电磁波频率就越大,发射的光子数就越多,见紫外1(17)、紫外2(18);否则,惯性力越小(离平衡位置越近),在这个位置上,电子发射的电磁波频率就越小,发射的光子数就越少,见红(10)、绿(13)。这些实验探测结果与牛顿力学是一致的。
5分子半径与原子半径的相互变化规律
长期以来,人们无法同时测定电子的运动速度和轨道位置,致使人们无法认识到原子具有确切的边界,一直无法设想原子具有真半径。历史上,所谓原子半径,只是原子成键时所显现出的大小,并非单个原子的半径,这是因为单个原子周围的“电子云”,并没有明确的边界。过去各种书籍中所提到的原子半径,实际上只不过是原子核与原子核之间距的一半。这只能够算是原子的假半径,亦即分子内核间距离的一半。现在,电子的运动速度和轨道半发径已经能够同时精确测定。原子的真半径已有明确的含义。原子的真半径的定义是:(注:应是电子被发射的距离)在一个原子里,最外层电子运行的轨道半径,即是此原子的真半径。根据实测分析表明:当分子吸收电磁波(亦即热量)时,电子的旋转运动速度加快,这时,分子表现出膨胀,即分子的半径在增大,同时,电子的轨道半径反而在减小,即原子的半径反而在减小。(注:分子间受吸收增加的能质膨胀力作用,分子表现出膨胀,即分子的半径在增大。分子膨胀使得电子的轨道半径反而在减小,即原子的半径反而在减小)。因此,分子内核间距离的一半肯定不是原子的半径。分子(物体)膨胀时,原子的半径反而减小,分子(物体)收缩时,原子的半径反而增大。即经实测分析表明:分子收缩,原子反而膨胀;分子膨胀,原子反而收缩。
经与氦原子的实测参数[7][8]比较,同种物质电离之后,原子的半径将增大,分子的体积反而将缩小。长期以来,这一规律并没有被人们发现。事实上,电离现象却普遍存在。今后有必要进一步研究物质电离之后的微观规律。
6.结语
6.1 本文认为利用发射光谱仪作为硬件与笔者发现的宇宙相对论里德伯常数定律为计算软件结合成智能分析仪器对物质内原子核外各层电子旋转运动的瞬时速度及轨道半径值的测量是十分精确的。这标志着爱因斯坦的决定论观点取得了根本性的胜利。现在不仅氢原子核外运动电子的运动瞬时速度和轨道半径可以用此原理和仪器准确地测量到,而且,各种元素原子核外运动电子的运动瞬时速度和轨道半径都可以用此原理和仪器准确地测量到。
6.2 根据实测的氢、氦原子核外运动电子的各种运动参数结果表明:过去认为,当原子内的电子释放出电磁波时,它就向低能级跳跃,即向原子核靠近;这一结论是错误的。正确的结论:是当分子吸收电磁波(热的本质仍是电磁波——光量子)时,原子核与原子核的间距扩大,分子膨胀,电子围绕原子核的旋转运动半径反而减小,电子作加速运动;当分子释放电磁波时(释放出热量),原子核与原子核的间距缩小,分子收缩,电子围绕原子核的旋转运动半径反而增大,电子作减速运动。即由于这一原理的发现和测量方法的发明,终于改变了对分子、原子内部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