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庆:广佛地铁开通后客源严重流失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广佛地铁“倒逼”佛山商业加速自我提升 

    广佛地铁开通月余,广州以其成熟的商业配置、舒适的“一站式”购物服务,吸引不少佛山客前往消费,并有越演越烈的趋势。这与当年番禺的境况相类似,广州三号线开通至番禺后,各大楼盘纷纷进驻番禺,开发番禺市场,番禺楼市价格洼地效应使越来越多的市民从广州市区到番禺置业。但随着庞大的人流而来的,并不是商业的长足发展。番禺自身商业短板让大多数业主选择白天在广州市区消费、工作,晚上才回到番禺睡觉,让番禺变成名副其实的“睡城”。

   佛山有着不少商业点,但是点与点之间联系不足,难以形成商圈效应。相比之下,广州各商圈的商场之间间距则比较小。以天河城商圈为例,正佳、天河城、广百中怡三大商城形成三足鼎立的态势,这些大商场之间相距非常近,还有地下通道相互贯通,人们可以轻松地从一间商场逛至另外一间。无论番禺还是佛山,在未来的近一两年内,商业的格局都不会有根本性的变化,但随着广州商业的扩散能力的显现,大的商业项目向两地转移,番禺、佛山两地的商业格局将摆脱人潮外流的“阵痛期”,其商圈的聚集效应将日渐加强,高端商业也将慢慢培育成熟。广州商业“虹吸”效应在佛山初显现,佛山商家们如何对抗?我认为,除了积极提升自身商业格局之外,打响零售商业品牌也应引起商家以及政府的足够重视。

   其实,佛山的经济水平、购买力、人流量等元素与广州等珠三角其他城市的消费者相比毫不逊色,其发展潜力还有待挖掘。一提及佛山零售商业,不少人会首先想起祖庙商圈,但除此之外,声名远播的商业中心几乎没有。与商业中心遍地开花的广州相比,佛山的著名商业中心寥寥无几。由此可见,缺乏品牌营销也是佛山商业发展的一大障碍。

  相反,广州十分注重商业品牌的营销,多年以来,已经积累不少响当当的牌子。广州荔湾区上下九的西关风情每天吸引百万人流;越秀区重点建设的北京路步行街目前已具备一定的国际知名度,不少前来参加亚运会的运动员皆慕名前往北京路购物;天河区则把打造金融服务和现代商业作为区域的标志,其商业中心辐射华南地区甚至全国。在广州逛街的人们能随处找到合适的购物地点,而其商业的品牌效应甚至已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力。

  除此之外,广州的流通商业市场层次异常丰富,布匹市场、服装批发市场等专业市场比较多,以街铺形式存在的商业面积广泛存在于各区域中,中高端的百货商场也集聚出现。值得注意的是,佛山目前商业区形态比较单一,商圈商业格局有待进行丰富。举例说,现代人的消费理念日渐趋向休闲消费,商圈内必须配备大型百货公司、大型超市、大型书城、电影院等,齐全的休闲消费场所将吸引不同需求的人群前来购物。因此,建议佛山地方政府可制定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战略,做好商业规划,在区域新增商业面积的基础上,着力打造商业的“新品牌”。

    总之,随着广佛地铁开通带来消费环境的巨大变化,佛山本地商业如何留住本地顾客?以及如何将外地的人流转化为本地的客流?这一切,都迫切需要佛山商业甚至整个服务业从战略上进行大反思、大促进、大提升。

   本文观念发表于《南方日报》2010年12月17日,由该报记者李晓莉、沈文金采写,原文标题为:商业自我提升成破解阵痛“良药”。下面附报道全文。

       “地铁一响,黄金万两”。这是佛山众商家翘首企盼多年的美好愿望。地铁开通后的几天内,不少广州客背着背囊,三五结伴来“尝鲜”,人数之众让不少商家尝到“守得云开见月明”之快感。

  但兴旺的态势并没持续太久。如今,地铁开通月余,从熙熙攘攘到日趋平静的市内各大商场似乎表明,地铁开通带来的良好势头犹如昙花一现,目前更有越来越多的本地人搭地铁逛广州,广州商业的“虹吸”效应逐渐显现。

  商家们开始意识到,广州商业成熟度与佛山不可同日而语,佛山商业更不能“硬撼”广州,目前需要着力解决的是本地商场同质化严重的问题,更明确了各大商场的运营更需要“个性化”的支持,在商场的装修设计上,突出佛山特色,留住本地客的同时以传统休闲购物吸引广州客。

  相比“地铁一响,黄金万两”的不现实期盼,目前各商家们行商更趋理性,“最少还须多守一年”的观点被商家们普遍接受。如何激发本地客的购买潜力?如何把地铁“人流”变成“财流”?如何积极对抗广州商业的“虹吸”效应?这些成为激情过后,佛山商家乃至地方政府亟需研究的课题。

         地铁开通“旺丁”未“旺财”

 

  广佛地铁开通之初,客流量高达34万人次/天,从人行道的拥挤程度足以可见,打响地铁商业“头炮”的无疑非祖庙路莫属。老广们的活动范围多数集中在祖庙路附近,偶遇合适的货品便一拥而上争相购买,此番景象曾一度被外界解读为沉寂多时的祖庙商圈迎来了它的春天,可惜事情的发展并不如想象中顺利。

  本地著名百货兴华商场地铁开通初期举行“买300元送200元”促销活动,吸引不少白领阶层前来消费。在促销期间,其一楼各大品牌鞋子专柜更是挤满了前来试鞋买鞋的女性。但该商场行政人事部经理梁美茹表示,每年的这个期间的促销活动都能为当月销售额带来二到三成的增长。“促销活动中的销售多数为长期客户的贡献,而不是‘地铁人流’。”

  广佛地铁“人流”未能如期有效转化为“财流”,凸显出佛山零售商业的硬伤。梁美茹表示,一个地方的商业发展成功与否始终与其商业形态密切相关,以祖庙路为例,祖庙商圈的发展要配合整个祖庙路以及周边的商业规划布置,但目前她称还没看到相关规划的痕迹,佛山商业需要克服的短板也比较多,整个祖庙商圈乃至佛山商业的腾飞还须时日。

       广州商业“虹吸”效应渐显

 

  事实上,佛山内各大商场人丁兴旺的态势也并没维持太久,随着“尝鲜族”对佛山新鲜感的消退,业界一直所担心的广州商业“虹吸”效应也逐渐显现,它如灵丹妙药,让佛山本地商家们的“痛快感”戛然而止:越来越少广州客前来佛山消费,越来越多的佛山人享受到地铁便利更频繁地进广州shopping。由于地缘接近,佛山人历来有到广州、香港购物的消费习惯,特别是部分中青年群体,一到周末便携朋带友到广州购物,这使广佛两城的商业反差越发明显。

  地铁开通一周时,南海桂城嘉信茂广场、城市广场和百花时代广场品牌服装店的销售均出现较大幅度下滑,部分店铺的销售额甚至锐减75%,而北京路和上下九同品牌或同档次服装店则表示与同期对比,客流量和销售量确有较为明显的上升。

  而兴华商场方面则表示,地铁的吸财效应并未显现,开通月余不少中青年搭地铁到广州购物,这种情况在短期内不可能得到根本性逆转。

  地铁在广州呼啸穿行11年,创造了200万“地铁族”,今年上半年地铁商业零售总额超过371亿元。从这一连串的数字中仿佛就能嗅到浓浓商机,而事实证明,在广州地铁沿线的经营项目中,食品、衣着、娱乐休闲等消费品的销售无疑已经占据了其中一大部分比例。

  从这组数据上看,广州地铁创造的商业辉煌也是佛山商业暂时无法超越的。这使本地商家更清醒地意识到,在商业形态并未得到较好规划的时期内,耕好自己的“一亩三分田”比好高骛远地抢分别人的蛋糕来得实际。

       高端市场未受影响

 

  保利水城营销推广部经理赵章程告诉记者,地铁在开通初期为保利水城增加了三成的人流量,停车场的粤A牌车辆始终占据约15%的位置,该商场的客人并未被广州“虹吸”过去,销售额也未出现明显波动,其价格相对低廉的电影票、溜冰场等,反而吸引了部分广州客前来休闲娱乐。而顺联国际购物中心方面也表示,地铁开通自始至终并没有对其销售造成较大的影响。

  赵章程表示,地铁的开通对街铺的影响力比较深,部分走中高端路线的商场,其品牌与广州推货节奏、折扣优惠等基本一致,并有固定的本地客源,所受影响并未深化。

  这与佛山零售商业的结构有关,佛山零售商业至今仍然没走出“马路经济”的困囿,高端名牌商品和高端商场始终是佛山零售商业难以掩饰的缺失。

  “虽然到广州购物有点麻烦,但是有些名牌护肤品,佛山根本就没得卖,必须要到广州才能买到。”许小姐是个爱美人士,她收入中的20%固定用于化妆品、护肤品的支出,每个月她都会定期到广州“补货”。

  选择到广州或香港购物,对很多佛山市民而言,尽管是颇有时尚色彩的消费习惯,但在很大程度上,更是被迫、无奈的选择。

  ■声音

  健康的商业形态应该是能吸引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人群走到这里来消费。目前不得不正视的是佛山市内的商场同质化情况比较严重,佛山商家想要吸引更多广州客源前来佛山购物,还要在商业规划上做好定位,并多动脑筋。单一的商业形态并不具备吸引人群的力量,而走差异化经营的商业路子则将使各商家获益。而佛山商场的运营则更需要“个性化”的支持,在商场的装修设计上,要突出佛山特色。

  ———顺联国际、顺联广场策划副总监叶辉宇

  佛山借助地铁开通大力发展零售商业的同时,可以依靠本地,打造专业市场,做好制造商和批发商的角色,可以此打造一定批量的专业市场,为供货提供保证。

  ———0101潮流站某店主陈小姐

■新闻述评

          客源流失刺激本地商业提升

 

  广州三号线成就了番禺楼市当今的辉煌,但时至今日,自身商业的短板以及广州巨大的“虹吸”效应却使之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睡城”。与之有诸多相似点的佛山,是否也将遭遇同一结局?

  佛山商业提升打破“睡城”困扰

  广佛地铁开通月余,广州以其成熟的商业配置、舒适的“一站式”购物服务,吸引不少佛山客前往消费,并有越演越烈的趋势。这与当年番禺的境况相类似,广州三号线开通至番禺后,各大楼盘纷纷进驻番禺,开发番禺市场,番禺楼市价格洼地效应使越来越多的市民从广州市区到番禺置业。但随着庞大的人流而来的,并不是商业的长足发展,番禺自身商业短板让大多数业主选择白天在广州市区消费、工作,晚上才回到番禺睡觉,让番禺变成名副其实的“睡城”。

  据了解,广州番禺市桥最繁华的商业区域,拥有日均超过30万人次的庞大人流,但目前仅有友谊中心、友谊大厦等为数不多的商城。番禺整个消费定位为中低端,商贸业缺乏国际知名品牌零售商业支撑,一直以来都存在着“居住在番禺,消费在广州市区”的尴尬。另外,番禺消费群体较为分散,与佛山的情况一样,不少本地消费力被“虹吸”至广州市区或香港消费。

  鉴于此先例,与之条件相近的佛山会否重蹈番禺覆辙,成为一座“睡城”,成为不少佛山商家的担忧。

  “番禺和佛山的城市个性有差异,其所受广州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广东商学院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粤商研究中心主任王先庆表示,佛山和番禺两地的人口总量、人口结构、经济发展程度不一样。番禺是广州的一部分,主要功能是配套广州市区发展,而佛山则是一个独立的城市,两者所受辐射效应也不尽相同,但可以肯定的是,两个城市目前商业人流的流失只是“阵痛期”。

  按照目前的情况看来,在番禺新楼盘中居住的广州市区客占多数,相比之下,广佛候鸟的数量始终有限。佛山经济发达、富裕人群较多,其零售商业主要以本地消费为主,并不十分依赖广州商业的辐射。

  加之近年来佛山商业的自我提升、众多外来商业巨头的强力布局,将加速佛山商业的优胜劣汰、升级换代。而近年来新鸿基花巨资收购南海广场、创鸿拿“地王”谋商业、广州友谊进驻祖庙商圈的ICC、保利水城独守千灯湖等诸多实例都足以证明佛山商业的前景与空间。  

  商业集聚效应有待加强  

  佛山有着不少商业点,但是点与点之间联系不足,难以形成商圈效应。像季华路的顺联国际购物中心、东建世纪广场与新一城都是比较有名的商场,但同一批人一般不会来到季华路同时逛这三个地方。这三个地方有一定距离,阻碍了人流以及财流的流动,而且这三个商场并无通道连接起来,聚集人气的效应不明显。“以往的禅城商业滞后,与经济发展程度不匹配”。在王先庆眼中,佛山商业聚集程度还有所不足。

  相比之下,广州各商圈的商场之间间距则比较小。以天河城商圈为例,正佳、天河城、广百中怡三大商城形成三足鼎立的态势,这些大商场之间相距非常近,还有地下通道相互贯通,人们可以轻松地从一间商场逛至另外一间。

  近几年天河城商圈还发展了地下商业,天河又一城等地下商场每天吸引蜂拥人潮,商圈商业形态异常丰富。

  王先庆表示,无论番禺还是佛山,在未来的近一两年内,商业的格局都不会有根本性的变化,但随着广州商业的扩散能力的显现,大的商业项目向两地转移,番禺、佛山两地的商业格局将摆脱人潮外流的“阵痛期”,其商圈的聚集效应将日渐加强,高端商业也将慢慢培育成熟。  

  如何应对广州商业“虹吸”?  

  广州商业“虹吸”效应在佛山初显现,佛山商家们如何对抗?王先庆认为,除了积极提升自身商业格局之外,打响零售商业品牌也应引起商家以及政府的足够重视。

  “往日‘佛山制造’在世界上享负盛名,但在这里我们看不到有名的商业街。”王先庆表示,佛山的经济水平、购买力、人流量等元素与广州等珠三角其他城市的消费者相比毫不逊色,其发展潜力还有待挖掘。

  一提及佛山零售商业,不少人会首先想起祖庙商圈,但除此之外,声名远播的商业中心几乎没有。与商业中心遍地开花的广州相比,佛山的著名商业中心寥寥无几。由此可见,缺乏品牌营销也是佛山商业发展的一大障碍。

  广州十分注重商业品牌的营销,多年以来,已经积累不少响当当的牌子。广州荔湾区上下九的西关风情每天吸引百万人流;越秀区重点建设的北京路步行街目前已具备一定的国际知名度,不少前来参加亚运会的运动员皆慕名前往北京路购物;天河区则把打造金融服务和现代商业作为区域的标志,其商业中心辐射华南地区甚至全国。在广州逛街的人们能随处找到合适的购物地点,而其商业的品牌效应甚至已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力。

  除此之外,广州的流通商业市场层次异常丰富,布匹市场、服装批发市场等专业市场比较多,以街铺形式存在的商业面积广泛存在于各区域中,中高端的百货商场也集聚出现。

  值得注意的是,佛山目前商业区形态比较单一,商圈商业格局有待进行丰富。王先庆举例子说,现代人的消费理念日渐趋向休闲消费,商圈内必须配备大型百货公司、大型超市、大型书城、电影院等,齐全的休闲消费场所将吸引不同需求的人群前来购物。

  他建议地方政府可制定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战略,做好商业规划,在区域新增商业面积的基础上,着力打造商业的“新品牌”。

     本版撰文南方日报记者李晓莉沈文金

  来源:http://www.citygf.com/dt/02/01/01/201012/t20101217_10063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