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不想谈文化


其实,我不想谈文化

    我生活的城市因一个“钱多、人傻,速来”的段子,沉重地背负着“文化沙漠”的污名,愤焉,怒焉,怨焉,哀焉,一边埋头堆砌高楼大厦,一边费劲地琢磨如何让人看起来很有文化。忽然有一天,“深圳是一座有文化的城市”这几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在本城媒体的头版头条横空出世。惊艳一瞥,众皆清醒:哦,原来青春焦虑是文化,真是有文化。
    其实,我不想谈文化,偏偏,友人约我谈文化。谈就谈呗。就怕流氓有文化,所幸,我既非流氓,也没文化,所以,别怕我。
    要说2010年有什么文化,电影咱不说,艺术咱不说,文学咱不说,学术咱不说,不是没得说,只是不想说。一个唐骏,一个禹晋永,一个李一,再加一个张悟本,就扯掉了底裤,文化在沙滩上裸泳,物件俯首低垂,“昂”如公公。顺便说一句,他们都是文化人。
    见着文化人,自觉绕道行。就说说看起来没文化的事吧,比如“神马”,比如“浮云”,比如“他爸是李刚”,比如“败诉是主张”……都强悍,都嚣张,最后,连续剧播完,言情小说读完,仰天长叹:屁,神马都是浮云。
    当然,没那么“浮”没那多“云”的事还是有一两件,比如微博。《南方人物周刊》很夸张,将2010年度人物献给了它,也可是他,也可是她,您呐,也是他她它。给出的理由很坚强:Google退出中国、王家岭矿难、南平杀童事件、玉树地震、富士康连环跳、宜黄血拆、上海火灾……无数的新闻背后,人们在微博上分享信息、PK观点,一个话筒搭上了另一个话筒,无数的声音开始激荡。
    微博算文化,“网友围观”更文化。有学者很理论,贴了“微观”的墙纸,媒体跟进,“微观天下”、“微言大义”,栏目版面,羞云怯雨。咱脸皮比城墙厚三分,低级趣味更喜欢直白白的“围观”二字,看泼皮撕扯,悍妇骂街,小俩口吵架,引为平生快事。可到了网络世界,信息民主,信息沉重,无形之中却少了三俗的闲情。这不,为那拆迁的事,为正一个“网友围观”的名头,还差点被起诉。朋友们说得好啊,感谢某人没有“跨省追捕”。
    感谢某人,还要感谢文化。以我没多少文化的功底,总结出了“网友围观”的两个主要功能:一、盯住。炯炯有神的目光聚集,让网络和社会展现出阳光和温暖;二、护住。参与的力量,给无力者以力,放大有力者的力。最后,听听我的结案陈词:“网友围观”不仅没有制造鲜血和悲剧,反而防止了悲剧的发生。如果要找围观过程中的悲剧元素,那也是事前的悲剧,强拆本身就是社会大悲剧——一件很文化的事,非要说出个文化来,还要辅助“中等收入陷阱”和“包容性增长”,谈社会,谈建设,谈人生,谈得像温吞的白开水,淡出个鸟味。真是对牛弹琵琶,没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