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跟本人一样,原本认为自己是与时尚世界脱节的人,但随着身边的朋友以及媒体对时尚话题的追捧,自己也在无形中抓住了时尚的尾巴。虽然从接受与使用方面,依然持比较排斥的态度。但毕竟是与时尚的差距并非想象中的那么大。
追逐时尚总是会让人在金钱方面多付出一些代价,由此,我们感觉,时尚与潮流就是为你抛弃实用性的基础上,让通货膨胀加剧,让你口袋里的钱更加不值钱提供尽量充分的理由。
营销的最高境界就是让消费者疯。
某个朋友把自己在QQ上的签名换成“我已疯”,本来认为是生活的压力与工作的负担让其不胜其扰,但经过了解,却发现他不过是购买了2010年最流行的iphone4.
iPhone4上市以来,与其相关的话题就一直不断。无论是其首日销售过百万的惊人战绩,还是其华丽轻薄的外形、超乎想象的功能,都一直备受关注。
相信那些被只注重形象而缺乏实用性的奢侈品追捧者,都在追捧奢侈品的时候,有那种近乎疯狂的感受。
从市场策略角度而言,苹果iphone 4特别是其针对中国的市场策略是成功的。
至少他把几大运营商引入战火,让上百万的消费者趋之若鹜。
还没进入12月,刚刚推出iphone 4不久,联通就与移动之间爆发了大规模的“战争”,这场争斗所引发的媒体热潮,恰恰让苹果成为在捕蝉的螳螂后面的那只黄雀。
先是2010年6月8日北京时间凌晨1点,苹果CEO乔布斯在备受期待的苹果开发者年度盛会WWDC2010开幕演讲中公布了新一代iPhone的名称为“iPhone 4”,在功能上新一代iPhone升级非常明显,很多方面超出之前的预期。其中硬件方面包括全新的外观设计、革命性的Retina显示屏幕、以及3轴陀螺仪、A4处理器、全新的拍摄系统等。
iPhone4为消费者提供黑和白两种颜色,并于6月22日在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和日本抢先上市。但让中国用户感觉遗憾的是:第一轮的五个国家中,没有中国。在7月份扩大范围上市的18个国家和地区中依然没有中国大陆,直到9月25日,iphone 4才开始在中国大陆售卖。
不仅如此,由于限制销售而且经常断货,所以貌似苹果是把中国大陆市场作为其在9月底前推广的88个国家中的一个不起眼的角色。
由于iphone4在中国境内首先在香港地区上市。这样,国内用户依然只能通过水货渠道购买。水货渠道购买一方面质量难以保证,另外经过中间环节的周转,最终售价会高出很多。
即使如此也没有挡住中国时尚的高端一族追逐苹果的热情。
据第三方数据中心DCCI发布的网络监测数据与分析报告显示,互联网用户从新浪网上获取iPhone品牌信息时所浏览的页面数共占互联网用户浏览所有与iPhone有关的网页的11.6%;以淘宝网为代表的C2C网站则是网民购买iPhone的首选平台,约有18.2%的网友从那里浏览与iPhone品牌相关的信息并产生交易行为。除此之外,中关村在线、太平洋电脑网等IT垂直网站和百度等搜索引擎也是互联网用户了解iPhone品牌信息的重要网络媒介。
在这场“iPhone风暴”中,网络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人们购买商品最重要的渠道。搜索引擎、门户网站、电子商务网站贯穿着人们对产品从认知与理解、到购买与评价的整个过程。其中,理解与购买产品阶段最为重要,消费者对产品的功能、参数、使用体验等信息较为关注,而门户网站在信息供给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
然后是进入中国之后的热销。
从9月25日开始,备受期待的iPhone4终于在中国全面发售。联通和其销售伙伴苏宁电器在全国店面销售含iPhone4手机的合约计划,苹果公司在其4家零售店出售iPhone4裸机。恰逢中秋和国庆两大促销周之间,iPhone4销售气势如虹,曾一度脱销。在苏宁电器的第一个小时销售中,平均每秒销售2台iPhone4手机。多家销售门店出现排队等候现象,黄牛党趁机入市推波助澜。
随后,苹果中国在官方网站公布购买须知,称每位顾客每天限购一台iPhone4,并且需在线预订后才能到零售店购买。
再之后是中国电信运营商之间竞争的激化。
在微博上流传着据说赚钱最容易的联通3G套餐倒卖计划:在联通预付签约购买一部iPhone4为5880元,联通赠送5880元话费,把iPhone4以6000元价格卖掉,然后再把包含套餐手机卡以1000元低价抛售,一部机分拆下来,就能赚上1000元左右。
11月底,中国联通做出了一个“痛苦的决定”。发布应对黄牛与用户机卡分离行为的市场策略,自12月1日起,联通iPhone 4将实现机卡匹配,称假如出现机卡分离,就是说使用从联通手中买到的iphone4手机,却使用其他运营商提供服务的消费者,被发现之后将遭遇自动关机、锁机等待遇。如果发现合约计划中的手机和SIM卡未进行捆绑使用,中国联通有权“对客户号码作停机处理、对iPhone终端进行锁定”。这种强行捆绑让每个联通的用户都骨鲠在喉的感觉。此举引发了媒体的广泛关注以及来自消费者的愤怒!
客观地说,苹果针对中国的营销策略是成功的,那就是让上百万自诩为时尚先锋的高端客户成为“果迷”,并为苹果而发疯。得到的自然会享受艳羡的目光,没有得到的则黯然如失败者。
任何营销策略都是需要面对现实的。
我们不能忽视苹果在供应上的捉襟见肘,比如为什么iphone4会出现断货?
这一方面是全球市场与中国大陆市场之间的矛盾,与苹果公司不重视中国市场有关,另一方面是其供应能力出现短板所导致的。
我们同时不能忘记在2010年春夏之间,富士康出现的“13连跳”,富士通就是苹果的代工厂,此举让富士康与苹果之间的利益链难以再隐身幕后。当我们见到iphone4的断供,以及看到那时尚手机的时候,难道不会想到那些把打工的人逼上绝路的血汗工厂吗?
俗话说“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在联通与移动等运营商的争斗如火如荼的时候,很有些鹬蚌相争的意味,而苹果则是那偷着乐的渔翁。
假如苹果是黄雀,那么渔翁之后是什么?
颇为有趣的是,与苹果的iphone4相伴而生的,居然出现了苹果皮效应。
由此我们不能不说说苹果皮。
苹果皮由中国河南的潘泳和潘磊两兄弟发明。
据说苹果皮是专门为iTouch量身定做的功能外套,是一款配合ipod touch的数码电子产品,可以让ipod touch使用SIM卡拨打电话,发送短信、GPRS上网。
苹果皮520的原理在于它内置了通讯模块,苹果皮520在产品内侧预先装有通信模块、SIM卡插槽、电池、听筒、电路板等必备硬件,当iPod Touch与其相接时,借助相关软件的安装即可激活通话和短信程序,从而实现类似于苹果iPhone上的打电话和发短信功能。
虽然业内把潘氏兄弟的苹果皮视作“山寨”侵权,但是,25岁的潘磊辩称,由于苹果皮520需要侵入苹果操作系统才能工作,因此不能算作是盗版的iPhone手机。
虽然或许有狭隘的民族情结之嫌,但本人还是要为潘氏兄弟喝彩。试问世界上的那些有很高技术含量的产品,有哪些可以消除中国人的智力支撑呢?那些以中国人的智慧为核心,以注册为自己的知识产权的机构,任意攫取高额的垄断利润,不能不说是知识霸权。
但我们似乎已经把苹果、微软、英特尔之类的企业与产品神化了。
任何被神化的产品都将被证实是有缺憾的,其实iphone4原本就不是那么完美甚至神圣的东西。
据使用者反映,iPhone4信号差,玻璃易碎等等负面状况,接踵而至。
连苹果内部人士都承认,iphone4存在六大遗憾,包括比如A4处理器被冷落表现不如在iPad、电池提升不明显、系统运行速度没有显著提升、iAds将破坏用户体验、没有公布中国上市情况、以及视频通话还是鸡肋等硬伤。
揭开其神秘的面纱,不过是比较高档的手机罢了。iphone4本质上看,也不过是iPhone5的基础,为下一代产品上市铺路。下一代产品出台,上一代产品势必会退出市场的舞台。
Iphone因何受到追捧?是单纯苹果品牌与技术研发的力量吗?
——当然不是,而是联通在推波助澜,是对空虚而希望得到认同的消费者的心理研究为基础,让他们盲目崇拜所导致的。营销专业人士们就把苹果iphone4的这个案例作为饥饿营销的经典。
所谓“饥饿营销”,是指商品提供者有意调低产量或供货量,以期达到调控供求关系、制造供不应求“假象”、维持商品较高售价或利润率的目的。
西方经济学的“效用理论”(即消费者从对商品和服务的消费中所获得的满足感)认为,效用不同于物品的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物品所固有的属性,由其物理或化学性质决定;而效用则是消费者的满足感,是一个心理概念,具有主观性。在特定的时间、地点、环境,某种产品或服务满足了消费者的特定需求和满足感,这种产品或服务的价值就会被极度放大,成为消费者追逐的目标。
慧聪邓白氏研究IT事业部客户总监解军先生就在文章中表示,通过几个月来各种媒体的介绍推介,国外相关产品的评论,以及苹果公司强大的品牌积累,现在的消费者针对iPhone4,正处于“极度饥饿”的状态。无论iPhone4的具体功能和价值如何,他们都会义无反顾地加入到疯狂购买的人群中去,满足自己获得最新潮苹果产品的满足感。
“饥饿营销”的运作,不仅仅只是靠品牌的效果可以支持的。它的成功运作需要一整套完整市场操作手段和出色的产品支持。从市场操作手段来讲,需要把握三个关键环节:
一是创造心理共鸣,产品再好,也需要有消费者的认可与接受,拥有足够市场潜力,饥饿营销才会拥有施展的空间,否则一切徒劳无功。不断探究人的欲望,以求产品的功能性利益,品牌个性,组织品牌形象,自我表现,情感关系的打造要符合区域市场的心理,与消费者达成心理上的共鸣,这是“饥饿营销”运作根本中的根本;
二是量力而行,厂家需根据自身的产品特性,人才资源,销售渠道,行销能力等量力而行,任何盲目的、自我膨胀的经济行为注定要以失败而告终。一味地高挂消费者的胃口,注定要消耗一些人的耐性,一旦突破其心理底线,猎物势必落入竞争对手的口中,这一环节应视为重中之重;
三是审时度势,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关键性因素经常发生不规则的变动,感情转移,冲动购买也是常有之事。因此,厂家需要密切监控市场动向,提高快速反应的机动性。
一部动辄5000多元人民币的手机,让很多工薪阶层都消费不起,但依然有很多收入微薄的白领阶层,为了满足其虚荣心而对苹果追逐到疯狂的地步。
对iphone疯狂的现象让人们看到了由于内心空虚而产生的炫耀。
在朴素的实用主义者看来,手机无非就是接打电话,收发信息,拍照摄像等用途,其他还真的是难以想像。当一个东西被当作一个阶层的标志,无疑是产品传播的成功与胜利,但从渠道而言,比如联通苏宁,在水货横行的时候,未必会好的真正的收益。能不赔钱就万幸了。在终端使用者,虽然可以得到虚荣的满足,但其实用价值又有几何?
水货横行难道只是对关税的应对之策?就没有盲目媚外的心理在作怪?那似乎更是试探中国法制化的承受底线。
国际品牌的企业总是以倾销之名对中国的企业提起调查与诉讼,但任凭水货横行,难道不是相关的外资品牌的一种类似于倾销的市场策略?
贾春宝
2010年12月3日星期五
电话:13269258122,89581930
网络微博:http://www.chinavalue.net/MiniBlog/
价值中国专栏http://bekings.chinavalue.net/
新京报网专栏http://blog.bjnews.com.cn/space.php
中国EMBA专刊http://www.chinaemba.com.cn/home/space.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