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快乐境界及其价值


    孔子的快乐境界及其价值


李万刚

    自先秦诸子以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便富含境界论的思想资源,境界思想和追求正是中国文化从目的、意义层面区别于西方文化的一个主要特征。而《论语》中孔子可谓最早的境界思想家。他关于“乐”的人生境界思想尤为典型,并在后世成为儒家精神超越的标志。

    《论语》一书是以“乐”开篇的,而纵观全书,时时可见乐,却无一个苦字。最为体现孔子“乐”的人生境界观,乃是其自言:“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以下只标注篇目)同时,称许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雍也》

    “孔颜之乐”显然不是以贫为乐,更不是乐富贵,从《论语》中看,这是一种超越了贫富对待、苦乐对待,回归于生活、生命本身的乐。我们日常所谓的快乐,是与苦对待的,无论是感性快乐,还是精神愉悦,皆依赖于贫富等外物或外在境遇,以及可乐可喜之事。而孔颜之乐,不是某种具体对象的乐,是超越了外在境遇、超越了与苦的对待,回归到生活和生命的本身。孔颜之“乐”的人生境界既不是感性愉悦的审美境界,也不是以善为目的的伦理道德境界,而是超审美超伦理道德的人生境界。

    当然,孔子“乐”的人生境界离不开“仁”这一孔子学说的核心,他强调“仁者无忧”《子罕》,“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正是指出了只有进行“仁”的修养,“下学上达”《宪问》,才能达致这一人生境界。也就是说,乐的人生境界乃是“仁”的精神信仰和不断地的精神修养中,才能获得的人生境界。而从“仁”乃“爱人”《颜渊》来看,这一境界的获得乃是在人伦关系中获得的。

    需要指出的是,孔子一方面讲“乐”的人生境界,但还说过“忧道不忧贫”《卫灵公》,自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吾之忧也。”《述而》显然,“仁者无忧”中的忧,乃“小人”之“忧”,而非道之忧、德不修之忧等仁者、圣人“大忧”,“仁者”有道、德之“大忧”,无财货、得失之戚戚。

    孔子将“乐”的境界与学习相联系表述为一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的知、好、乐逐级提升而以乐为最高境界的精神追求。人之学习,多出于理性的认识,即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颜如玉”,孔子也感叹过“三年学,不志于谷,不易得也”《泰伯》。从理性、功利的学,到能够发生兴趣以喜好情感去学,则促使所学对象由外在化为内在、化为人自身生活的一部分,“好之”无疑优于“知之”。然而,只有达到“乐之”境界,知识才与我真正融为一体,并营造烘托出快乐无比的境界。这才是回归生命本身的学习,或者说是“为了学习而学习”,学习的动力和目的都是发乎生命本身,也进一步超越了满足自己兴趣的愉悦而达到持久的精神快乐。当孔子自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述而》,所做之事也正是其“学而不厌”。

    孔子“乐”的人生境界虽并无具体对象,这种境界却又贯穿于具体的快乐之中,使得人生无处无时不有乐。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随处都是“乐之”的境界。在孔子看来,既有“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乡党》的饮食之乐,也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雍也》的山水之乐,听到《韶》乐“三月不知肉味”《述而》的“尽善尽美”的快乐。正是有着乐的人生境界,而即使是“饭疏食”、“曲肱而枕之”亦乐;《史记》载孔子与弟子被困于陈国蔡国之间,“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更可见孔子之“乐”的人生境界无处无时不在。

    孔子乐的人生境界有着巨大理论意义。孔子“乐亦在其中”、颜回“不改其乐”,他们为何而乐?这是怎样的一种快乐?孔子并未给予明确的揭示。而这种追问遂成为孔颜之后一千五百年宋儒提出的新命题——“孔颜乐处”。据《宋史·道学传》载,周敦颐让受学于他的二程(程颐、程颢)“寻孔颜乐处,所乐何事”,“二程之学亦由此而发源”。在孔子那里,“乐亦在其中”、“不改其乐”还更多属于人伦层次;到了周敦颐、程颢、胡宏、陈献章等相继添加了“道充为贵”说、“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说、“真乐”说等新内涵,便从人伦逐渐向所谓天德、向天地人万物和谐的图景发展。这显然不是孔子的本意,却反映了更广泛层面的融儒释道一体的整个中国哲学的追求,并开辟了新的人生精神境界内容和方向。经过宋明儒的倡扬和精神内涵的开掘与阐发,“孔颜乐处”进入整个儒家学说的精神超越层次,确立了儒家学说精神境界超越的重要标志。

    孔子“乐”的人生境界有着现实价值,给当代人快乐追求提供了超越范式,建设和谐时代的和谐心灵。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小康社会的建设,快乐成为普遍的人生追求,但是,不少人丧失了精神信仰和追求,沉溺于财富带来的感性愉悦。孔子“乐”的人生境界思想,正是提倡人要有精神信仰和道德修炼,一个人的快乐,除了财富等带来的感性快乐,还应该超越它们,通过个人修养和信仰获得超越物质需要、利害得失从而更加根本和持久的快乐,在很大程度上,这种追求才是人生快乐的真正源泉。另一方面,孔子提倡的与乐相对的“忧”,也让当代人反省,即在“乐”中还要善于反省修身。

2009年12月29日《大众科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