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白蘑菇”事件:折射科学与权威之争


许罡

据12月6日潇湘晨报报道:近日,北京市小学生张皓调查发现“蘑菇被漂白”事件,已发酵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继北京市食品安全办公室发布“食用菌合格率为97.73%”的市场抽检结果后,中国食用菌协会4日又在媒体上表示“不相信小学生的实验结果”。相反,在一家网站发起的投票中,1100多票选择“相信小学生”,只有8票投向“相信工商局”。记者采访多位消费者,他们表示选择不再购买蘑菇。
    笔者对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都表示认同。此外,笔者还有几个疑问。

 

    疑问一:小学生张皓为什么要调查市场上的蘑菇呢?


    今年11岁的张皓是北京市西城区青少年科技馆“科学探究班”的学员。平时爱吃烤蘑菇的他,今年2月,妈妈突然禁止他吃蘑菇,因为媒体披露部分蘑菇含荧光增白剂。这让张皓非常吃惊,于是决定自己探寻真相。科技馆的刘建华老师帮助他制定了方案,还请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生高瑞芳来指导。
    7月19日,张皓和妈妈在北京市区超市、郊区菜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等地购买了16种食用菌,进行实验,结果令他大吃一惊。11月底,张皓撰写的实验报告——“小学生调查蘑菇九成被漂白”等报道见报,并引起公众及政府部门关注。

 

    疑问二:小学生和权威部门的“结果”为何相差悬殊?
 

    北京市相关部门也对蘑菇进行了检测,得出了一个结果。北京市食品安全办公室于12月1日通报对北京市场销售食用菌荧光增白物质专项监测情况,称在北京海淀、朝阳、东城、丰台等区县13家超市、市场共抽取132个样本,其中有3个样本检出荧光增白物质,合格率为97.73%。
    一个是“九成被漂白”,一个是“合格率为97.73%”。差异为何如此之大?

 

    疑问三:是什么原因导致结果差异巨大呢?
   

    张皓是一名小学生,跟妈妈去购买这些蘑菇时,是作为普通消费者的身份去购买的,商家看不出任何端倪,自然只要是蘑菇就行,而商家也是落于将劣质商品出售;工商局的工作人员去检查时,是以“抽查”的名义去执行工作任务,平时这些商家就对工商局工作人员有几分“敬畏”,无论是抽查,还是购买,都会将最好的“进贡”,何况是专门来“查”你的商品质量呢,就更不敢拿出劣质商品来唬弄了。
    可见,小学生做实验的蘑菇,跟工商局抽查的蘑菇质量本身就有很大的差异。在唯利是图的今天,不排除一些商家备有质量高低不一的两种或多种同样商品以应付抽查的可能。
    此外,如果工商局检测的合格率相当低,那么某些部门将要面临“监督失职”的嫌疑,一旦今后出现严重后果,说不定还要承担相关责任。这从某种程度上也使得政府权威部门故意抬高“合格率”。

 

    疑问四:小学生和权威部门谁的结果更可靠?
   

    由于差异太大,让百姓无所适从,不知道该相信谁,媒体也只能照实表达这两种差异悬殊的结果,更不敢轻易地下结论,以免误导百姓。但细心的网友将其问计于民,一家网站上发起了一个“信小学生还是信工商局”的投票,至12月4日晚,共有3119人投票,选择“相信小学生”的有1122票,占第一位。选择“国家专业机构还不如一个小学生,悲哀”的有656票,居第二。还有616票选择“工商局说人家‘不科学’,你倒是出一个‘科学’的呀”。只有8票投向“相信工商局”。
    这个结果同样让所有的公众吃惊不小:有近36%的参与者选择相信小学生的结论,相信工商局的只有区区的0.25%。毋容置疑,网友认为小学生的结果更为可靠。

 

    疑问五:小学生的检测结果为何受更多网友支持?
 

    两个不同的主体,就同样一件事进行检测,得出的结果有这么大的差异,似乎是一个难以理解的结论。但小学生和政府部门,两者的身份和地位本身具有极大的差异,存在的差异也就可以理解了。巨大的差异让百姓纳闷的同时,好像一下子也不会将这种差异消除。留给公众一个最大的疑问则是:为什么小学生的结论受到更多网友的支持呢?
    对于张皓来说,在这件事情上没有丝毫私利,不禁如此,而且他也是“受害者”。他要寻求真相,就不会有任何偏见。他所作的一切是一种公正的行动。

 

    疑问六:公众为何不相信权威部门?
 

    一是从维护市场稳定的角度出发,在抽查时的蘑菇选择上就有所区别;二是权威部门有维护市场稳定的职责;三是近年来官方的信誉在公众眼中开始滑坡;四是很多食品的添加剂超标已是不争的事实。事实上,自从公布抽样检测结果后,北京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再没发出自己的声音。

 

    疑问七:“小学生的检测不科学”从何而来?
 

    有媒体报道:工商局工作人员称“小学生的检测不科学”。如此武断的结论,更让公众无法理解。试问,张皓的检测在哪方面“不科学”了。笔者质疑如此表态者亟需提高智商,无论是谁,都会对这种武断结论提出诸多质疑。为什么工商局的那位工作人员不说“小学生的检测结果不权威呢?”谁都知道,小学生连成年人都不是,何来权威呢?说小学生“不权威”是没有人可以质疑的。
    试想,如果张皓和工商局用同时从市场上以消费者的身份购买蘑菇,然后回来分头做实验,如果结果不一样,那就有“科学”和“不科学”之别。

 

    请看专家真么说

 

    小学生的实验一定不科学吗?公众为何不相信“权威部门”?国家行政学院公共行政教研室主任竹立家等专家指出,“蘑菇检测”折射的深层问题发人深省。
    中国政法大学公共决策研究中心工作人员王晶说,公众迫切需要知道为何检测结果与张皓的实验结果如此悬殊?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行政教研室主任竹立家:“如果有关部门放下姿态,去和这名小学生沟通询问,邀请市民代表参与选样过程、邀请中介科研机构参与检测过程,公众还会如此质疑吗?” 有关部门不管公布的信息是否真正解答了公众的疑惑,不管信息要素是否齐全,不管信息是否空洞无物,这直接导致信息公开流于形式。“这种工作方式和态度实际加剧了公众的不信任感。”
    北京市西城区青少年科技馆刘建华老师说,至4日晚,无论工商部门,还是“不相信小学生实验”的中国食用菌协会,都未找张皓及其指导老师沟通。“我认为没跟孩子接触、未经调查,就质疑孩子的检测不科学,是不客观的。”“事实上,我们根本没想到一个小小的实验,会引发这么大的社会关注。”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何兵认为, 政府部门应该更友善地对待监督和举报,不能认为监督就是对立。“也应反思如何看待公民个体的监督和举报。”尤其在食品安全领域,利用好社会监督,反而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一个好途径。
    国际食品包装协会秘书长董金狮提出,“北京市几千万人吃饭。市场上仅酱油就是数十种,仅靠一个工商部门几十上百号人,显然不可能完全监督好。”目前一些监管部门的鉴定机构,不对消费者个人开放。因此消费者怀疑食品被污染时,很难检测或举证。
    从这些专家的言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是在质疑所谓的“权威部门”,而不是对小学生的结论提出质疑。为什么网友和专家几乎一边倒都支持小学生呢?正如国家行政学院公共行政教研室主任竹立家等专家指出,“蘑菇检测”折射的深层问题发人深省。
    这实在是一场“科学”与“权威”之争!这注定是没有结果的一场争论,因为争论的双方不对等。如果是权威与权威之争,科学与科学之争,那就很容易分出胜负结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