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菜、油菜和豆腐


白菜、油菜和豆腐

 

白菜

 

记得小时候,家里为了在冬天储存大白菜还在院子里挖过大菜窖-------那里面可以储存自己家、邻居家的几千斤白菜、萝卜、土豆。那时候,谁家除夕夜包饺子放点绿蒜苗都让人眼热。可是后来,随着一种塑料大棚技术的出现冬天能吃到夏天的蔬菜再不稀奇了,每家冬天买白菜的数量也越来越少了。

深秋时节,俺买了180斤白菜,其中一半用来腌酸菜,那时候白菜每斤0.17元票票,最后还掐头去尾只花了25元。几天后爱吃白菜的父亲让俺再买一些,可是白菜已经紧随着CPI飞涨到每斤0.50元了,半月后更是涨到了0.70元,如果再想买180斤白菜,这时候就要比当初多花100元票票了!

去集市上看了看,几乎什么菜都是在飞涨,虽然说国家为了控制蔬菜涨价出台了各种优惠政策,但俺觉得那些好处最终还是落入了经销商口袋,哪如直接按人头发给百姓嘛…… 

 

油菜

 

秋天,在集市上一元钱买了两捆油菜,回到家后打开捆,挑去黄叶子,小绿虫子,掰开菜帮子,然后逐个清洗菜帮子凹里面的泥土,研究好一捆油菜至少花了半小时,浪费了半筒水,洗油菜时正好看到在附近饭店里做工的侄女回来,俺忍不住问她:“你们饭店里的油菜也要这样费力地择洗挑虫子吗?”她一瞥嘴:“饭店里都向你这样都别开门了!我们那谁给你洗呀?有人要“水煮肉片”都是拿过一捆用刀一剁两节然后扔油里一过油就成了,反正过了油也看不出脏、看不出虫子了!”噢!多亏俺不下饭店。这时候俺总算明白了一件事:中国号称制造工厂,即使在美国也难以找到不是中国制造的产品,但有一种产品在美国绝对没有中国生产的-------食品。 

 

豆腐

 

从小时候起,记得都是拿着大碗端着黄豆去豆腐坊里换豆腐,一般都是一斤黄豆换十块大豆腐,那豆腐都是石磨磨出来、然后再经过人工一道道工序做出来了。后来发现豆腐块越来越小了,紧接着工序也越来越简单了--------改用电磨、甩渣、机压……,当然豆腐也越来越不好吃了。

后来,再换豆腐一斤黄豆只给五块豆腐了,人家还说这豆腐是二两黄豆做出来的-------其实俺感觉和原来一两黄豆做出来的差不多大嘛。

再后来,一斤黄豆只给四块豆腐了,十天前,俺再去换豆腐被告知:一斤黄豆只能换三块豆腐了……

相信很快新型豆浆机就能做豆腐了--------拿着黄豆换豆腐的时代很快就将一去不复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