酿酒葡萄基地亟需打造特色名片


酿酒葡萄基地亟需打造特色名片

    酿造优质葡萄酒,必须要扎扎实实提高酿酒葡萄的质量,扎实做好基地建设,使农民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同时,产区政府和各地协会组织等也要做好信息服务、配套建设、技术支持等相关服务,推进酿酒葡萄基地的现代化、规范化、优质化、合理化发展。

  目前,全国很多地区都有酿酒葡萄的栽培,种植面积较大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地区:一是西部地区,主要包括新疆、甘肃、宁夏三省(区);二是东部地区,主要为山东地区;三是渤海湾及北京地区,包括河北、北京、天津地区;四是东北地区,主要有辽宁、吉林两省。《华夏酒报》记者通过实地考察,形成对酿酒葡萄基地的概况分析。

蓬莱产区:
以规模化、集约化提升质量

  近年来,蓬莱建设配套基地的原则是“提高土壤改良质量、加大嫁接苗种植面积、推广单干双臂架式、提倡适宜种植密度、注重种植后的栽培管理”。截至2009年底,蓬莱市拥有葡萄基地14.3万亩。其中,嫁接苗面积达3.1万亩,标准化种植基地11.4万亩。酿酒葡萄品种以蛇龙珠、赤霞珠为代表的红色品种,以及以雷司令、贵人香、霞多丽、小芒森等为代表的一批白色品种。

  近年来,优质嫁接苗木在蓬莱得到了大面积推广,这种嫁接方式在提高葡萄抗病、抗根瘤蚜、抗线虫和抗不良土壤条件上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蓬莱已经成为国内栽种葡萄嫁接苗面积最大的产区。蓬莱主要存在以下3种酿酒葡萄的种植经营模式:分散果农种植葡萄发展模式、合作社模式、企业自有基地模式。近年,蓬莱产区通过统筹安排、长远规划,葡萄酒企业自有标准化葡萄种植基地已达到10万亩,占基地总面积的70%企业自有基地通过土地承包形式实现土地的规模化,进行规模化和集约化生产,提高酿酒葡萄的质量,从而提高葡萄酒质量。

  通过近几年的改造,蓬莱在国内各产区中率先实现了从小行距大密度向大行距中密度、扇形架式向单干双臂架式的转变。通过成立园艺师协会以及邀请国内外科研机构的专家教授来蓬举办专题讲座,对企业基地技术负责人和种植户进行现场指导,从施肥浇水、防病种植、采摘时间、产量控制各个环节,坚持规范化管理,从管理层次上提升葡萄质量。充分利用丘陵地貌,发展坡地种植,增设排水沟等措施,改善土壤排水性,从而达到降低葡萄园内湿度,减小病害发病几率。在蓬莱一部分葡萄园,还尝试了避雨栽培,即通过保持葡萄和叶片表面干燥,减少病害发生几率。

  对于蓬莱产区红色品种着色不足造成的酒体颜色偏轻的问题,目前,普遍采用的解决办法是通过采用烟7374等染色品种加强酒体颜色。随着蓬莱产区葡萄酒产品的质量升级,蓬莱产区正在尝试提高红色品种成熟度以提高着色程度,以及探索新的天然色素作为烟7374的替代品等方法,解决酒体颜色问题。

  同期,新疆地区赤霞珠的收购价格在3.5/公斤—4.00/公斤,糖度平均为23度以上。

  企业高价收购优质葡萄,或将改写胶东地区酿酒葡萄种植现状。在投入成本和收购价格的双重作用下,低质低价葡萄将会向高质高价转型。

  尽管,目前胶东地区葡萄种植出现这样的变化趋势,但并不是所有的基地都可以在短时间内转型为高质量高收入酿酒葡萄基地。生产高质量酿酒葡萄需要有以下基础:优质苗木,适合的基地经营模式,深入人心的先进种植理念和技术。

西部产区:
原酒生产占据相对优势

   西北地区酿酒葡萄种植主要集中在新疆、甘肃、宁夏三省(区)。该区域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雨量稀少,土壤以砂质为主,是可以出产优质葡萄的产区。这一区域主要栽培酿酒葡萄品种为赤霞珠、品丽珠、霞多丽、蛇龙珠、西拉等。

   新疆目前拥有20余万亩酿酒葡萄种植基地,成规模的酿酒葡萄种植基地主要集中在霍尔果斯、玛纳斯、昌吉、准东(阜康)和焉耆等地区。

   宁夏全区酿酒葡萄种植面积已超过20万亩,初步形成了以青铜峡、永宁、农垦农场等,红寺堡开发共为补充的贺兰山东麓葡萄产业带。规划到2012年,酿酒葡萄基地将达到60万亩。

  业内人士表示,葡萄酒行业的发展方向是基地生产与葡萄酒生产紧密结合,企业拥有能够满足自身生产葡萄酒产品需要的基地。近年来,由于我国葡萄酒需求逐年增长,以及东部的自然灾害,使得葡萄原料相对缺乏,也使得原酒价格上涨,西部许多依靠原酒销售的企业取得了不错的销售业绩。但是随着东部企业开始自己在西部建葡萄种植基地、进口原酒的逐步增多,宁夏产区的企业正面临的原酒市场的竞争。

    甘肃酿酒葡萄种植面积14万亩,酿酒葡萄种植基地和葡萄酒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在河西走廊,已形成武威、张掖、嘉峪关3大产区,正在建设的有酒泉和天水产区。规划到2012年,酿酒葡萄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左右,到2017年,达到40万亩左右,到2020年,达到50万亩左右。

    在西北地区,地广人稀,土地资源丰富,劳动力价格较东部地区便宜。而且,在发展酿酒葡萄基地方面,政府普遍给予一系列优惠政策。一般以补贴种植葡萄的农户,给予企业自有基地水电配套便利、现金奖励等措施为主。

  尽管西部产区已经成长为中国优质酿酒葡萄产地之一,但是,西部产区也存在着诸多局限。第一,冬季气温低,葡萄需要埋土防寒,每年埋土、出土工作量大;第二,寒冷气候经常造成冻害;第三,西部产区葡萄生长期短,含糖量虽高,但含酸量不足,风味物质积累不足。     

渤海湾及北京地区:产区酒厂最为集中

   渤海湾及北京地区包括河北、北京、天津地区,这一地区的酿酒葡萄种植主要集中在昌黎、怀来、卢龙、延庆、汉沽等地。该区域活动积温在3200℃—3500℃,广泛分布着优质小产区。产区酒厂最集中、经济效益较好,中国著名的张裕、长城、王朝酒厂都在这个产区。

   昌黎计划利用3年—5年时间,实现推广10个酒葡萄品种、达到10万亩的面积,实现10亿元产值,并积极进行宣传推广,打造高品质酿酒葡萄基地品牌。

   延庆计划今后15年中,发展葡萄基地2万亩,建成40家—50集旅游、观光、度假、娱乐休闲及高档葡萄酒生产、葡萄酒言文化体验和传播等多功能为一体的酒庄群。该区域种植酿酒葡萄的历史较长,地理位置靠近京津,一些地区的葡萄酒规划是以葡萄酒主题房地产、葡萄酒主题休闲度假旅游为主要目的。

东北地区: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东北地区的酿酒葡萄种植主要在辽宁、吉林两省。该区域是我国葡萄酒工业化酿造历史较早的地区,气候寒冷,部分区域在配有霞多丽、赤霞珠、威代尔等欧亚种,主要栽培酿酒葡萄品种为山葡萄,如左山一、双优、双红等,以及山欧杂种,如北醇、公酿一号等。

   东北地区的酿酒葡萄种植主要集中在吉林通化市、辽宁朝阳市和本溪市。在发展酿酒葡萄基地方面,当地政府给予一系列优惠政策,一般以资金补贴、贷款扶持等措施为主。

   日前,吉林省柳河县的山葡萄酒产业被列入《吉林省产业集群培育计划》,成为吉林省重点培育的56个产业集群之一。柳河县在发展山葡萄酒产业上,一直坚持“民族、特色、差异化”的理念,紧紧依靠“国家级山葡萄生产标准化示范区”和“中国优质山葡萄酒之乡”两大名片,积极学习和借鉴其它产区先进的发展经验,并采取“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原则,支持企业与相关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努力提升山葡萄酒品质,大力开发高端山葡萄酒产品,不断增加山葡萄酒产品附加值。

   辽宁省桓仁县地处东经125°,北纬41°,属长白山余脉,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桓仁县以中国农业大学辽宁省果树研究所为技术依托,通过3年实验,对冰葡萄主要指标,即零下8°果实状态、含糖量等进行监测,均达到或优于加拿大指标,如自然冷冻下糖度最高达到50度。因此,从2003年开始,该县在北甸子乡大面积种植冰葡萄,现已建成9600亩的标准化酿酒葡萄种植基地(冰葡萄6000,双红双优及二八3600亩)。

   为了大力发展葡萄酒产业,辽宁省喀左县政府还出台了《关于加快酒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发展的意见》,确定了集中连片、规模发展、企业与基地匹配、差异化、产业集群等发展原则,按照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的运作模式,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组织形式,形成种苗繁育——种植——加工酿造——产品销售紧密衔接、结构比例科学合理的葡萄酒产业链条。2011年,喀左县力争酿酒葡萄种植面积达到41400亩,盛果期后年产酒葡萄8万千升;建设万千升葡萄酒酿造企业3家,5000千升葡萄酒酿造企业6家,1000千升—3000千升葡萄酒酿造企业9家,小酒堡7家。葡萄酒酿造企业年产葡萄酒6万千升,年预计销售收入24亿元,实现利润4.8亿元。

基地发展需明确产区特色

   目前,葡萄酒产业还存在重工厂建设,轻葡萄基地建设的趋势。综合来看,我国并不缺乏特色各异的酿酒葡萄基地,但各产区特色并不显著,酿酒葡萄品种同质化较为严重。今后葡萄酒市场战线将会拉长到原料的竞争上。资本的实力以及上游原料的优势将成为企业实力的最大筹码。

基于酿酒葡萄酒基地发展已经取得的成绩和西部酿酒葡萄种植业的崛起的现状,酿酒葡萄种植发展要从过去的大面积发展基地调整为提升基地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服务体系,提升酿酒葡萄品质,突出产区特色的发展模式。通过适当调整种植结构,改造老旧葡萄园,进一步加强配套设施建设,达到提升葡萄品质,提高果农收入,突出产区特色的目的。建立品种差异化、具有明显产区特色的酿酒葡萄基地,推动葡萄基地的优质化发展。

----------------------------------------------------
周颖  中信证券食品饮料小组分析师(非白酒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