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利模式设计的思维误区


     我们在设计盈利模式中,在我们的传统盈利理念存在很多误区

    设计盈利模式中首先我们必须确认以下二个观点:

    任何行业的利润都是分区的。

    不以利润为经营目标,或者不通过有效的合理的方式来实现盈利,企业不可能持续发展。

一、市场份额=利润份额

    企业在扩大规模的时候,自己是这样设计的:在规模扩大的时候,单位利润不可能下降很快,因此在总利润上还是随规模不断上升的。但是这个放大的过程中,实际上是在不断增加覆盖的不同消费者价值,对不同群体的覆盖是有成本的,这些成本随着覆盖群体的增多而增加。实际上,企业扩大的是消费价值而不是单纯的市场空间。

      消费者是分层的,每个层的价值是不一样的,这些价值对应这些群体的消费根本动机。很多企业在进行产品放量的时候没有考虑到消费者的这种价值差异,用一种产品或品牌价值去覆盖更多的消费群体,但是不同消费群之间的消费价值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是唯一的,很少有能够同时满足一种以上消费价值的产品或品牌,这样势必造成满足原来消费群的价值被淡化,旧有消费者发生消费转移,而产品价值对新的消费者又没有建立起绝对的价值印象,价格因素往往成为影响新的消费群体消费的决定力量,所以在市场占有率思路指导下,企业必须不停降价才能不断迎合消费者的这种消费价值。降价最终使产品盈利下降。

      另外,产品降价最终改变着产品价值和品牌价值,但人力和渠道一般还是不会跟着进行转变,造成经营要素的匹配程度降低。这也使企业的成本上升,盈利能力下降,导致规模越大,利润越低的情况。

      眼下很时髦的做法就是用不同的产品或品牌来覆盖整个消费市场,其实这样做带来的规模不是真正的盈利意义上的规模,而是伪规模,伪规模带不来真正的利润,因为它同时带来的是高的成本。

      现实生活中真正的低成本很难做到,不可能独占资源。规模盈利的根基是低成本而不是低利润,靠牺牲利润抢占市场的做法就是"伪规模"

      可见,市场份额不一定就与利润份额对应。

      中国啤酒行业、液态奶行业等等其他行业都是这样:规模最大的利润不是最高的。百威啤酒一年不到30万吨的产能(所赢得的)利润却远远高于国内其他大企业。

二、高价=高利润

      价格提高,单位产品的利润上升,但是从消费市场规模来说,高价毕竟对应的消费群太少,总体盈利量不大。企业有两个做法:

    要保持现有的盈利状况就要进行整套营运资源的高匹配配置,如果想要单纯以提高价格来达到高盈利的目的是不现实的。

    要提高盈利量就要承担相应的成本,人力、渠道、品牌等系统成本是很高的,都是需要进行相应价值匹配的,这不但需要高的时间成本,而且需要高的经营财务成本,不但投入和产出相抵,不但不赢利,更多的是赤字。

      所以,高价不一定就等于高利润。一切都要从价值层面出发寻找答案。

三、此外,以前的盈利模式还存在如下两个误区:

  • A. 盈利基本属于运营或者执行层面,没有成为企业经营活动的统帅,往往只是从技术角度来进行单一盈利要素的提升,如对企业的流程进行重新设计和实施,典型的诸如所谓的流程穿透,这种观点基本属于人力资源范畴,包括岗位职责界定、培训、设置人力资源部门等;
  • B. 盈利的关心者基本是投资人、财务和部分营销人,因而最常见的盈利模式是:规模模式、价格模式及产品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