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全国第八届民间读书年会


不休闲的读书人
  ——记全国第八届民间读书年会
  正在一丘壑( 2010-12-06 12:25 ).
    
  赴蓉参加全国第八届读书年会前,闫公进忠数次策划行程,敲定借车事宜。能够开车的苏少辉没有请准假,洪领没去过成都先行去游览。十一月十六日下午,少辉送闫公到火车站,我们两人于次日中午十一时三十分抵蓉。洪领在候,没有看到接站的牌子,原来接站的车刚刚迎走代表,麻木司机趁机揽客,我们三人挤进麻木车,约半个多小时才到大石东路的毓秀苑,小陶付了车钱,一帮“书香社会文化义工”热情地带我们登记、入住。吧台有流沙河题词“书香毓秀苑”,置书柜可以零售书刊,二楼餐厅门口的展台摆满介绍毓秀苑的资料,可自取,初以为这氛围专为年会营造,后来知道系毓秀苑书香特色,不禁忆起八年前在宁感受的凤凰台书香,那里是首届“年会”的发源地。
    与历届年会不同的是,开幕式上即宣布延续书香的“第九届全国读书年会”由温州承办,同时进行了有争议的颁奖。“年会”之后,争议的博文已经见诸网媒,除了与会代表,自然也吸引了阅读、关心民间读书报刊的书友们的围观。开幕式发言依序进行,现代出版社新推《流沙河认字》一书,所以先生的发言就是认“读”、“书” 二字,别出心裁,有益有趣。蔡玉洗很久没有阐述出版自由的话题了,重提出来,披露了一些新动态,看来改变现状很难。建国后第一家私立学校的校长卿光亚讲述跑跑的故事,妙趣横生,给活跃的会场带来笑声。
    发给代表的资料袋里分别是最新印出的民间报刊。董宁文的《开卷》今年最后两期,韦泱在第十一期文谈化铁先生的诗集《暴雷雨岸然轰轰而至》,此为作者的第一本书,韦一直未睹原书,我多年留心终于购得,心里老放不下是否能够妥收。回来收到后虽然松一口气,请先生题跋又遇到难题,本来先生让我帮他复印即可,邮政快递寄去的同时附币二十五元,也希望早看到题跋本,先生见书后的心情可想而知,来电话告知寄还复印本,而我没有想到这一着,原书的封面也没有扫描留存。《译林书评》也是今年最后两期,该双月刊零星看到少许,似乎是随《译林》杂志附赠的吧。
    谭宗远的《芳草地》总是按期寄来,带来年会上的两期早已读过,《芳草地》是最早的民刊之一,四十多期的双月刊算来已经走过十多年的历程,至今其装帧与开本在同类民刊中仍属上乘。萧金鉴“年会”前告诉我,自己带季刊《书人》到会议上,我反对。年龄大了,驮这些杂志很麻烦,不如从邮局直接寄到成都。两件挂号寄出,会议结束,其中一件仍然下落不明,只见到去年第四期和今年第二期。第二期有万志远谈流沙河签名一文,此次带去先生著作六种,包括以前所存之书,全部都有签名了。其中成都出版社的初版《庄子现代版》在竹山时就读过,调十堰后又读一遍上海古籍版的增订本。仅此一例的是,得到姜德明签名的《余时书话》初版毛边本,急不可耐裁开看了。所以,《流沙河短文》在第一时间获赠编为四号的毛边本后,不再着急,等到在网上购得光边本后才通读一遍。
    我之所见,与企业自身经济行为密切联系得最好的民刊是邹农耕的《文笔》,笔商出资办《文笔》,彰显笔文化,同《日记杂志》、《书简》一样非常有特色。依然由萧金鉴编辑的《文笔》不知何故没在年会赠送,我得到的杂志一直是从进贤寄来的。
    自牧乘机抵蓉,不方便带来诸多书刊,他说今后可能年出两期《日记杂志》即可,并给我捎来会前所托的刊物前身《日记报》合订本,只是缺了创刊至第四期。自牧赠《齐鲁人物》、《舍得集》各一册,后者是二印本。与自牧一起的王维训、程泗友早在淄博年会就熟知,还记得书友们在作协书屋任取书刊时的喜不自胜,遗憾的是维训兄没有得到在年会开幕式的发言机会。于晓明的《书脉》第三、四两期换成了骑马装的新开本,封面类似杨守年的《读书人》,《读书人》似乎已经停办,年会有《读书人》创办人的嘉宾名牌,但未见阿年其人。开幕式上我后面坐的张放,好几年没有见面了,谁知放兄身染大恙,终于支持不住早早离去,竟然也没有看一眼、说一句。会前联系晓明,知道他不能参会,《书脉》一直寄我阅读,杂志成为他与书友交流的最好纽带。
   徐玉福十八日子夜才下飞机,他的双月刊《悦读时代》先期已寄阅,年会也给代表们赠送了,时间不长但出刊、寄赠却很及时。去年到十堰来去匆匆,今年我们相约去看深圳的尚书吧,结果只是与书友包子和邯郸在一起小聚,因为亚运会需要包子出勤,否则我们四人可以在蓉聚会了。阿福正在筹备《悦读时代》创刊两周年的专号,他是一个大忙人。
    今年第三期的毛边本《点滴》,总共办了九期,何时创刊不明。与巴金研究会同时赠发的另外两本彩印的《巴金书名印谱》、《随想录出版二十周年纪念》不错,尤其书影以彩色印刷的效果就是悦目。
    上海远东出版社出过《民国书影过眼录》及续集,我问高信书影究竟是保存馆章、馆签的原样好还是经过处理好,先生说从审美角度看还是应该对书影进行处理为上,否则封面反映出一些脏兮兮的东西,尽管是原样,却实在不好看。高信所赠十六开本的《民国书衣掠影》,书影全部经过处理,翻开来果然靓丽清爽,是我能及的远东版民国书影方面最漂亮的一本书。
    卢礼阳的《温州读书报》是最早的民间报纸之一,近几年来在全国范围逐步增加对读者的赠送,影响日趋增强,遗憾的是稍晚一些时候创刊的《书友》甚至没有回到起点,黄成勇任上曾在天涯发帖赠寄外地书友,接近两千份的外寄高峰早已结束,比如《向阳湖文化》的李城外在年会几次说过希望看到《书友》,至今未能如愿。倒是张阿泉的《清泉部落》我虽然从未收到过,但在近几次年会上总是可以得到这份“年报”的合订本,这次见到鄂尔多斯年会的专版和整十期的“成熟版”,其对象是“小众读者”,他们可以按时阅读应属理所当然了。
  西安的崔文川专为“年会”制作精美藏书票两枚,台上一摞书,盆中几叶花,书香寓意尽在其中。另外一组六枚的套票也精彩,分别为陈忠实、龚明德、阿滢和作者的藏书票,崔文川特意多送了几套用来转送同好。曹隽平为“年会”带来两期沉甸甸的《艺术中国》,铜版纸彩印,是以书画为主的刊物。萧金鉴告知要办《艺文》杂志,不知与《艺术中国》如何关联,二者均系湖南文化厅的刊物。
    内蒙古教育出版社的黄妙轩热心快肠,惦记给我配齐他主编的“纸阅读文库”,文库第一辑凡八册,正好看了一半,妙轩兄请与会的象丑牛先生赠我《太仆寺逸草》一册,先生自小务农就好熟背唐诗三百首等,故自云最擅长诗词的创作与研究,其文学成就也体现在这方面。会间还与宗远、三洲一起去过先生房间聊天,相谈甚欢。
    台版《书蠹生活——悦读人在天堂》早在网上见过书影,黄岳年持赠一册,好不喜欢。因为成都的年会,为《书友》题过刊头的冉云飞,为《书友》供稿的曾伯炎、朱晓剑等四川的朋友有缘见面。曾伯炎的《思想者余墨》系自印的“私人文史存档”,其中“博克辞典”很有见地,如果说看霍尔巴赫的《袖珍神学》感觉讽刺性有意思,博克辞典的讽刺性就完全是现实的写照,这种写照还反映在另一辑“民谣选粹”,只是至今尚没有人能够把大量的惟妙惟肖记录这个时代的民谣按纪年方式编出一册书来,尽管编出来也许仍然如曾先生这样的自印本。书中相当多的内容已经见诸网媒,那里浩如烟海的信息不时也会有作者的知音。朱晓剑赠常崇年著《大陆中国青年党人的归宿》,一本有意思的书,此前真不知道一九四九年起的反动党派除了国民党还有中国青年党。
    “年会”的欢迎晚宴之后,我与谭宗远、汪应泽三人,自牧、王维训、程泗友一行分别打的去车府。我去年拜访车辐先生时,凑在他耳边大声报上姓名,先生立即从书架抽出我送他的书来,尽管失聪多年,记忆却非常好,并随即将台湾作家龙应台签赠他的《目送》转送给我,还说“你明年来,我等到起哟”。车辐精神状态这次依然很好,“活到百岁就行喽,我不贪(心)!”照顾车辐的家政妹妹告诉我们,老人笔力极勤,大事小事每天都要记在日记里。各位纷纷与先生拍照、请签名,不亦乐乎。
    次日一早到大邑参观建川博物馆。这个聚落分四个系列十七个展馆,如果任讲解员介绍,肯定看不完几个展馆,我和蔡玉洗单独行动,走马观花去参观了九个展馆。其中反映国军抗战的“正面战场馆”尤其值得一看,文物如“八•一三”日记手稿、冯玉祥的签名书、卫立煌题写的抗战史料《滇西作战实录》十分珍贵,小学生课本两相对比,国统区比根据地的漂亮得多。“中流砥柱馆”反映抗日战争和革命战争,共产党夺取政权后给农民发放地契,可以想见翻身的农民得到私有的地产何等欢呼雀跃,又有多少农民的子孙融入城市化进程,与他们的父辈一样历经渐次递进、迎来土地完全国有,并享受广厦千万间、可住七十年的惠民之举。凡此等等,让人浮想联翩、感慨系之。
    我与韩三洲一室,常有书友来串门聊天,虽每日子夜之后就寝,并不感觉疲劳。隔壁的宗远过来,我们总是聊潘家园、北京的旧书商、得到什么旧书等等,十分投缘。此外,三洲那些难见书本与网络的时政八卦,可以让我们感到很有兴味,老百姓茶余饭后留下的这些野史,成为当局千方百计封堵民口的缘由,故往朝早有“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之说,不禁想起易中天调侃名言“不弱智怎么当领导”。
    青岛薛原不吐不快,对年会瑕疵的看法虽是一家之言,亦有从者。某君拒合影拒与会,说某君愤怒也许并不为过。个人之瑕疵亦毕现年会,成为众矢之的,展示出来民间广具言路、自由交流的通畅。流沙河先生去年所赠《晚窗偷读》,列入青岛出版社的“大家文库”,薛原谈及文库的装帧,我大感兴趣,因为看《晚窗偷读》感觉精装本做得不错,并不知道其中的奥妙。薛原如此重视装帧,以至宁可自己少一些收入,让印装女工按照自己的要求做好做精,这种事情几乎是仅次一例了,所以回来后即补购了文库另外三种:杨宪益的《吉日苦多》、钟叔河的《笼中鸟集》和黄裳的《寻找自我》。
    年会安排参观金沙遗址的时间,闫进忠、谭宗远、韩三洲、汪应泽、沈文冲我们几个去文殊坊候付天斌。他们淘书的当儿,我与唤作“莽子”的蒲师兄会合,在一家书店对面摆龙门阵。“莽子”与文楚安很熟,文去世后,我一直想送其夫人一本书,这次总算了结心愿。在文殊坊淘得一册《戎冠秀》,一百六十元比网上稍贵一点,不想空手而归,也是旧习使然,还是买了下来。因为还陪宗远到天斌那里淘书,沈文冲早一天已与陈克希、董宁文、徐玉福去过,遂同闫公先回毓秀苑。天斌找到一家宗远可食的餐馆招待,他出去迎接卢礼阳之时,三洲抢先去埋了单。我知道天斌其实想送书,任他们各自挑选,除了礼阳两本不得不收款的书,其余全部赠送了。宗远存不住事儿,回去的路上一直念叨怎么还这份情,突然决定送毛边书局一本书,是可以在网上卖出好价的精装本。
    闭幕式会议开得很热闹,老朋友邓强电话告知已从川大到了毓秀苑,我离开会场去迎接他和周姓老师。短信告知请高信约闫公一起走,他下来说闫正在即兴发言,服务员也笑云“楼上说的好激烈哟”,是说李城外也有放炮之举。闫公终于发言完毕,邓强开车找到一家苦笋汤特色的餐馆招待。饭后回到毓秀苑,邓强两人继续留在闫的房间摆龙门阵,后又喊来三洲,大概十一时方罢休。回房间少顷,自牧来,聊到子夜。这是最后一个晚上,一年一度,大家总是感怀时光匆匆,不尽书友之情。
    我参与过第二届年会的承办事务,深知举办一次年会真的不容易。第八届年会以毓秀苑为大本营,在省会城市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书友,仅交通就是一个大问题,除了龚明德的学生们四处张罗外,流沙河夫人吴茂华、毓秀苑老总赵艳斌都是事必躬亲,为书友们做了实实在在、看得见的细心事。会前的屏风式展板,书友的头像和文字介绍不知道费了多少心思才制作出来。更有意思的是,会务服务人员居然在很短的时间记住了代表,基本能够叫出书友们的名字,也是十分了得。都说成都是一个休闲的城市,因为第八届全国读书报刊年会的召开,我们看到这个城市其实还有一群不休闲的人。八届年会成功举办,为读书人平添趣味无限,会后余音绕梁,涟漪层层。佛氏有言,足踏香染俱缘也,受益是自然的。正在兄文字,再忆之。
  原文地址: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read.asp?BlogID=1090839&PostID=2865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