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外地人“禁贷令”被破 社保中介坐庄揽财


京外地人“禁贷令”被破 社保中介坐庄揽财

                           每经记者 叶书利 发自北京

 

    “新国十条”规定:严格限制各种名目的炒房和投机性购房,其中对不能提供1年以上当地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本地居民,暂停发放购买住房贷款。

430,北京率先出台的“国十条实施细则”中明确提出:从51起,不能提供1年以上北京地区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京籍居民,暂停发放购买住房贷款。

然而《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调查中却发现,不少社保中介却以此为商机,通过外地人补交一年社保,或者协助外地人以京籍朋友或亲戚的身份办理房贷,以规避此禁贷令,甚至本报记者在河北燕郊楼市调查时,上上城开发商甚至公然宣称可以为外地买方规避此禁令,以揽客赚钱。

 

禁贷令形同虚设

近日,本报记者以一位外地买房者身份来到了北京朝阳区樱花西街8号北方安华大厦的一家社保中介服务机构。

进门后,本报记者开门见山地告诉一位女性工作人员:本人欲在北京购买一套住房,但苦于本人为非京籍,且无法提供北京一年以上纳税证明或社保证明,因此无法办理房贷。

“这个有办法规避,”听完本报记者的苦诉后,对方似乎早已轻车熟路般地答复道。

在本报记者的追问下,对方解释说:“我们可以先将你的劳动关系放到我们公司,然后以我们公司员工的身份,先帮你补交今年一年的社保证明。这样的话,下个月,也就是明年一月一日起,我们就可以为你开一年以上的社保证明了,你以此就可以办理房贷了。”她补充说,由于开一年以上社保证明与银行放贷间存在时间差,因此在这个时间差内,客户仍然必然继续补交社保。

至于收费情况,她指出,单纯补交社保的服务,补交期限内按每月100元收费。另一种可供选择的缴费情况为:自签订合同时起,签订未来一年服务合同,即服务到下一年的12月,一年服务费为600元,期间补交社保的服务,按月60元收费。

在本报记者欲离开的时候,这位女性工作人员叮嘱说,如果要申请该服务,需提供四张一寸白底照片,身份证、户口本首页原件及复印件各一份。并特别提醒,一寸白底照片,需要最新的照片,且眉毛等关键部位需清晰可辩。

在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的对面,一家挂着劳务派遣公司名义的社保中介机构一位男性工作人员得知本报记者的“困惑”后说,这个可以通过临时补交社保来规避此令。“先将你的工作关系挂靠在我们公司或某个公司名下,然后补交过去12个月的社保与公积金”。他特别强调,在补交过程中,每月补交的基数特别重要。

他对此解释说:“银行根据顾客每月社保补交的额度,来反算出你的工资。如果反算出的工资不高,贷款额度就上不了。”因此每月补交的基数,得根据顾客的欲贷款额度来巧妙设计。如果准备贷款80万元,差不多至少得制造出月工资在6000元。以6000元的月工资为基数,按照公司与个人部分各12%的公积金缴费比例,以及公司与个人部分总共近百分之四十之的社保缴费比例,补交一年的社保及公积金,大约需6万元,再加上提交贷款申请到银行真正放贷间的期限,也得继续补交,因为至少在贷款批下来前,还得继续做着账面的资料。补交这两部分,一共下来一般得补交8万元左右。

“银行贷款批准下来后,个人就可以停交,或将交的额度进行调整,这完全取决于个人的选择。”

当本报记者质问道:“银行在资料审查时,就查不出客户是临时补交的情况吗?”

“实际上补交的情况,银行一查就知道,但这种事大家都明白,银行也只是按照规定走个程序而已。”对此疑问,这位工作人员反驳说。

至于收费情况,这家公司回复说,一律按补交的期限,按月收费100元。

在调查中,一位外地买房者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他刚于11月末在北京新购了一套房。

“我的工作关系在太原,但我的弟弟在北京工作,可以提供北京一年以上的社保证明,因此我是以他的名义办理的房贷。”不过他提醒说,亲兄弟也得明算账,为了避免将来发生纠纷,私下里,他与其弟弟私签了一份该房子的产权归属协议。“目前购房合同上是我弟弟的名字,房贷月供由我来付,将来某一天,以一种赠予或什么方式再转移至我的名下。”

 

燕郊开发商公然作案

101起,燕郊对外地客户也亮出了“禁贷令”,即“对不能提供一年以上当地纳税证明或社保缴纳证明的非本地居民,暂停发放贷款”。

本报记者在调查中,除了相关社保中介机构公然挑衅此政策外,燕郊楼盘上上城开发商竟公然宣称可以为外地顾客提供规避此政策的服务。

当本报记者以外地购房者身份致电该楼盘售楼处时,一位男性工作人员获悉顾客的这个烦忧后说:顾客可以先与楼盘开发商签订一个私下协议,同时交三万多元,近一个月后,开发商就可以为顾客提供一年以上的当地社保证明,到时就可以申请房贷了。

当本报记者追问社保办理的流程时,这位工作人员说:“我们老板与当地相关社保机构很熟。”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就社保中介或开发商明目张胆地提供规避此政策的问题致电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相关办公室却一直推诿,最后该局新闻处的一位女性工作人员答复说:“截止目前,我们没有接到类似的报案,也不太清楚有此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