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匡政:张娜拉祭拜李时珍与国民情绪


叶匡政:张娜拉祭拜李时珍与国民情绪

      近日,因韩国明星张娜拉在湖北蕲春李时珍墓前,身着韩服举行祭拜大典,引发了媒体的热议。从网上评论看,指责声居多,“作秀”“圈钱”“拉郎配”各种说法都有。当然也有评论认为,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致敬”。不过我检索李时珍新闻,发现前面数十条,均与张娜拉的祭拜有关。不能不说,张娜拉的祭拜倒是使媒体想起了李时珍这位医圣,有“复活”李圣医的新闻效应。

      很显然,张娜拉的祭拜是一次危机公关,与她此前深陷“圈钱门”有关。张娜拉的父亲称,这次祭拜是为了完成张娜拉外公多年的心愿,她的外公是一名老韩医,对李时珍非常推崇。他还称,韩国学者说李圣医是韩国人是不负责的言论。张娜想通过对中国文化的尊敬和示好,来消除前些日子的负面言论,树立自己的艺人形象,无疑也是动机之一。

      批评张娜拉的祭拜是“作秀”或“圈钱”,毫无意义。在商业化的今天,能成为热点的文化或娱乐新闻,大多背后有策划团队、有商业利益。中国有句俗话,叫“无利不起早”,大致是今天文化和娱乐环境的真实写照。既然都有策划和利益之争,我们就很难借“作秀”“圈钱”,来否定一个事件的价值。至于是否“拉郎配”,除非有人能证明张娜拉外公不是一名老韩医,只要她外公真是韩医,对李圣医的推崇就完全有可能,张娜拉的祭拜动机也就能成立。按照韩国国民习性,在这点上,张娜拉不一定敢造假。

      从现场视频和照片看,这个祭拜典礼有些规模,是我近年来看到比较隆重的一次个人祭拜。没有策划团队和商业赞助,也不可能有这样的祭拜。不过,张娜拉的这个举动,还是冒一定风险的。作为一个明星,到别的国家去祭拜别国的先祖,是需要勇气的。这就如同一个中国明星,到外国大张旗鼓去祭拜一个道理,如果舆论引导不当,极可能在国内给自己带来巨大压力。联想到这些年,中韩民间在传统文化上的种种争议,我很赞赏张娜拉的勇气。

      李时珍在我少年时代,是被看作是一位神奇人物的,尤其赵丹演的电影《李时珍》,给当时的人们留下了极深印象。然而因为这些年,中医的衰落和国内“取消中医”的声音不断,李时珍和他的故事也极少被人提起了。现在竟然是一位韩国女星,让人们有了谈论李圣医的兴趣,不能不说是中国当代文化的一种尴尬,国民情绪也进入一个很奇怪的境地。一方面,多数人对传统文化早已没有了推崇和敬畏之心;一方面当别人染指我们的文化遗产时,大家又会不约而同地感受到了一种伤害,这从中韩的诸多争议也可看出。

      这种充满矛盾的国民情绪,如今有愈演愈烈之势。我们很少愿意谈论一个事件良善的一面,更愿意揭示它的丑陋处。前些日子张娜拉一句“没钱就去中国演出”引来的口水之战,也属这种情况。就像成龙、周润发要去好莱坞挣钱一样,只能说明好莱坞的强势,难道能得出美国“钱多人傻”的结论吗?这种情形的出现,其实和如今的媒体现实有关,当人们无法去评击那些真正丑恶的事实时,只好把情绪发泄在那些能够评论的事件上。于是一件有积极意义的事,人们也往往通过指责它的消极面,来达到情绪的渲泄。

      张娜拉祭拜李时珍看似不靠谱,但也很正常,在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东亚国,“慎终追远”从来就是一种民风。人们通过祭拜先人,来表达自己对先人的虔诚追怀。在中国传统中,祭拜只要是发其真情、致其敬意,表达了自己的敬仰之心,就是合乎礼仪的,对身份并没有要求。穷人和富人、中国人和外国人都有这种祭拜权。

      一个文化多元的时代,宽容地看待各种文化现象,是一种理性的文化态度。我们不能一方面反感暴力与高压的权力意识,一方面自己也陷入同样的意识。宽容既意味着社会能容忍各种反对的声音,不用担心压制;也意味人们不再用各种极端观点,来对待自己不理解的文化现象。只有构建了这种宽容的文化心理,国民情绪才能不显得这么喜怒无常、变幻不定、狭隘短视。宽容并不意味着丧失生机,而是对文化现象做更多理性的思考,少一些仇视和敌意,多一些理解和温情。只有这样,才能把媒体资源用在那些值得批判的事件上,而不是打一些无聊的口水仗。

      在这个人们轻视中医、遗忘李时珍的时代,一个韩国的家庭愿意用祭拜之礼,表达自己的敬仰之心,正常人体会到的应该是一种尊严和神圣的情感。它提醒我们,要多一些对自己传统文化的尊重,如果我们的这种文化行为多了,一个韩国人的祭拜也不可能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