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时候,我们有的人崇洋媚外的时候说的话真没啥谱,记得就是几周前《阿凡达》超火的时候,有人说,恐怕十年之内《阿凡达》也不会有人超过。话掉在地下还没凉,新出来的情感片《分手信》在美国的开门票房就超了《阿凡达》的开门票房,我当然知道那些兄弟会说那也不能说明《分手信》的电影艺术与技术就超过《阿凡达》。我不肯定在中国《分手信》也能有在美国一样的票房表现,但即使《分手信》不行,十年之内出几部开门票房超过《阿凡达》的电影绝没问题。
而我要说的是,其实电影的得势关键是要抓住受众的心理周期,在《变形金刚》、《2012》、《阿凡达》这一系列的大场景、超时空的折腾之后,人们的心理很快疲劳,而转向对于细小空间主题的、人文关怀式的场景。当然再过一段时间,人们又会对情感主题疲劳而转向新的主题场景,那个时候《分手信》又会被其他题材的电影扳倒,这都是很合理的现象。可以肯定的是,《阿凡达》式的大场景又会在周期循环的某个阶段卷土重来的,不过那个时候也许是4D、5D技术,已不是今天的《阿凡达》可比拟的了。其实,《阿凡达》也好,《分手信》也罢,导演都不是一年一年的快餐作品,与我们中国的贺岁档电影制作模式完全是不同的。正如股市一样,我们中国电影玩的是超短线,主要靠炒;而好莱坞已经是周期性驾驭和管理的模式了。正因为这样,我们中国的电影人看好莱坞的时候,那种眼光是异样的。
前一阵做关于电影业的风暴节目的时候,可以看到那些做电影的人士其实是很茫然和自我不确定的,他们既不太确定受众的口味,对自己的操纵与炒作也不是很有自信。有人问,电影市场上受众的胃口是不是与其他商品市场不一样,不那么容易捉摸,但是我觉得电影市场的受众需求多少是有其规律的,至少可以在这三个层面:其一是周期性规律,其实在色彩、题材领域,人们的心理模式完全可能被抓住,而且可以在商业上加以把握,时装领域与好莱坞在这一点上已经有了成功的尝试;其二是主题的选择与创造,需要在主题与剧本创作领域有相当的投入,而且需要编剧、导演的精诚合作,这一点我们的电影产业链就存在显著不足;其三是后期剪辑的观众参与,尤其在粗剪的基础上适当加入有限的观众粗看评价,可作为导演剪辑的参考因素之一,这点也是好莱坞比中国电影做得到位的地方。商业片就要有商业片的样子,艺术片可以走艺术片的玩法,我们很多中国电影太有点四不象的模式,虽然会有某些成功,但是成功的持续性与扩展性依然会受到很大的挑战。
昨日场景:录好年前最后一期《谁来一起午餐》。晚与上海人力资源经理人协会的朋友餐叙。推荐著名城市公共空间艺术家任军先生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beijingrenjun。
今日小诗
乐围
我立在草地,
音符纷纷纭纭地聚齐,
背对阴霾的天气,
听傍晚呼吸。
你是树头的琴,
弹遍每一叶绿色的气息,
织成一道柔网,
把立春的细节裹起。
本周袁氏推荐小菜:仔姜蒸鱼
嫩仔姜五六只,切成细碎片,以食盐、花椒、鲜辣椒末轻揉,腌放一小时。选择半斤大小黄鱼两条,在沸水中一穿而过(过水时间不超过十秒),中分两爿,腹侧搓细盐少许,垫仔姜片酌量,余下仔姜片覆于鱼表。放在已沸蒸屉中蒸十分中取出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