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每年有225万人自杀?谁拿生命不当回事?


我国每年有225万人自杀?谁拿生命不当回事?

过年在即,当头。在这个时候突然说自杀这样一个灰色的话题,显然不合时宜。然而当笔者看到如下一则消息时,内心便再也无法平静下来了。

每当秒针轻轻滑动30下,就有一个人选择离开这个世界。这是第六个世界预防自杀日发布的公告。调查显示,自杀已经成为我国15岁到34岁的青壮年人群的首位死因。每年我国有225万人自杀,其中25万人自杀死亡。(来源:重庆晚报)

屈原投江,是因为自己的满怀壮志、满腔热情非但得不到当权者的理解、信任,反遭到腐败朝廷官员的排挤、打击,郁闷至极而投汨罗江;老舍投河是因为文革中间遭致迫害过重难以忍受而不得不以结束生命的方式来作为躲避当时的人为摧残;而如今我国15岁到34岁的青壮年中不少的人居然也选择了用自杀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这的确是一种令人颇为费解的现象。如果说屈原遭到了排挤而郁闷难生,老舍是因为特殊历史背景下不堪忍受折磨的话,那么此类人等是否也遭受到了同样的摧残呢?

人们之所以纪念屈原,是因为屈原把辞赋文学灿烂的发展起来,使后人从中得到深深的教益;另一方面是因为屈原热爱祖国,同情人民,以及他那天才的创造力、高尚的政治理想、圣洁的品行、纯真的情操,使后人从中看到做人的楷模。人们之所以怀念老舍,是因为老舍是人民文艺发展的里程碑,是人民对新文艺发展的精神需要和强大的动力支撑。而当今的选择自杀者又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呢?难道是因为当今中国社会的黑暗以至于他需要用生命作为代价来昭示生者进行抗争?还是他也遭遇到了迫害和摧残?事实是这样的吗?安居乐业与国富民强的中国不是正在一步步跻身与世界强国之临吗?中国对于民生的保障不是已经强于其它国家许多倍了吗?——自杀,只能说明一个人的懦弱:是不想活着,是精神的匮乏,是对现实生活的逃避,是不负责任的自我虐待与摧残。

一个人生命原本来之不宜,父母辛辛苦苦地缔造了我们,含辛茹苦地抚养了我们,社会花了很长的时间培养了我们,而我们却因为一时的冲动和思想的匮乏草草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不是不负责任的背叛又是什么呢?一个人活着本来就难。吃不饱、穿不暖即是其中二难。对于当今社会来说,这二难一点也不难。可知更难在他处。难在何处,不得而知。据我等俗人推测,更难的内容应该是些精神层次的欲望。这些层次得不到满足,对于有着更高追求的人来说,或许就是一种折磨。对于生存艰难的人来说,自杀是多么容易和简单的事情啊,活着的艰难和不易才是一个作为精神支撑肉体的真正生命。从意义世界回到肉身存在,一个人也许更能感觉到生命是什么回事;一个单纯追求精神和意义而无视存在的生命,即便是活着,也是毫无意义的行尸走肉。

珍视自己的生命吧!选择死亡是多么简单而又多么愚蠢的举动啊!现代的人既然连死都不怕,又何必在乎活着呢?!或许我们的这个社会的确存在着一些高唱理想已经成为可笑的误区,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更加需要更多有良知的人来坚守并点起希望的篝火,哪怕是很微弱、很渺茫。而因为艰难就用死亡来逃避,的确不是一个最好的选择,也不是最理想的方式。

像我这样一个世俗的人,或许永远理解不了那些自杀者的内心。他的选择或许是他面对这个世界的抗争和救赎,而当他在用生命为代价来引起世人反思的时候,他的脆弱表现又给我们这个社会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呢?自杀是对社会责任感的逃避,是对人的本质概念的误读——“有勇气死、却没有勇气活,这其实是为人者最大的不幸与悲哀!

死亡,或许能够使一个人获得暂时的胜利,但死亡究竟要说明什么呢?我们从成为芸芸众生的那一刻起,不就是为了寻找生存的意义么?如此草草的死亡,唤醒的究竟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还是一具僵化的尸体?

——再次提醒那些即将选择死亡的人们:既然你连死都不惧怕,那么又何必惧怕活者呢?!

(李吉明2010211日于河南新乡 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