垄断央企--影响政府政策制定的影子


  垄断央企--影响政府政策制定的影子

  政企分开是国企改革的一个里程碑,企业从政府束缚中解脱出来,获得自主经营权,将国企改革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但以后的改革没有继续深入下去。这些大垄断国企由原来的部转化而来,继承了部的垄断权和国企优惠特权,在没有破除垄断引进市场的竞争机制之前,反而将其“做大、做强”,势必加强他们的垄断力,使其势力膨胀,形成一个无冕的工业“部”,这犹如一个独立王国,在某些方面可以和政府抗衡,使原来国企变异为既得利益集团。列宁讲过,垄断会产生腐朽和寄生,这在资本主义国家也是不允许的。现在出现这种既得利益集团,对国企改革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国企改革遇到新难题。

   信息产业部无法对中国移动和中国网通进行改革,就充分说明了两大运营商背后的力量远远大于信息产业部部长的级别。

  一是垄断企业的主体己发生变化。在政企分开之前,垄断企业的主体是政府,在政企分开以后,垄断主体是企业,他们代替部对本行业进行垄断。

  二是国企的资本构成发生变化。在政企分开前国企资本百分之百的是国有,在政企分开后,有许多国企已实行股份制,有的还有外国资本介入。

  三是政企分开后,企业是自治法人,具有分配的自主权,利润不再上交国家,可以自主支配,出现高工资、高补贴、高福利, 全国7个垄断行业有2833万人,不到全国职工人数的8%,但工资和工资外收入占全国当年职工工资总额的55%。这些企业的CEO向西方学习,采用“期权”激励机制,有的年薪几百万、有的上千万,把国有资产化为少数人财产。他们以企业家身份获取高收入,又以公务员身份获取官员级别,(其中有不少是高干子女),退休后还获取省部级待遇,已成为官僚权贵阶层。

  最后,政企分开后,企业是独立法人,具有经营自主权,国家的计划对企业已无约束力,企业根据市场需要自主生产,自主定价、自主销售、自负盈亏。企业在价格和政策上可以挟持政府。据《商务周刊》的统计,2009年1—8月,中国出口成品油1496万吨,出口额66.5亿美元,平均每吨444.5美元/吨,折合人民币3036元/吨。而现在北京成品油价格:汽油8300元/吨,0号柴油7630元/吨。石油出口价大大低于国内销售价,政府对此无能为力。

  所谓今之“国”企非昔日国企,并不意味着原来的国企不需改革,可以保留不变。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整改革的决定》,就明确指出,国企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改革国企一家独大,形成各种所有制并存的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才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国企能促使国民经济快速发展,GDP迅速增长;改革国企才能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代替斯大林的社会主义模式。而这些行政性的垄断企业,应是国企改革的重中之重,但目前出现异化。可是现在有人在维护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名义下捍卫国企,实际上是捍卫既得利益集团。这个既得利益集团的出现,加重了改革的难度,延缓了改革的进度,为改革出了一个难题.

  未来的政府高官,如何不让自己成为影子政府,这就需要建立一股平衡的力量,建立工信部和能源部已经是一个不错的改革出路,用新的版图替代原来的版图,用新的力量牵制老的力量。但何时能够形成一个制度,而非仅仅一个措施,政坛的改革,是到时候啦,不是为了取信于民,更是为了自己的执政的延续性。

   让企业之间充分竞争,让既得利益集团之间充分竞争,让国企与民企之间充分竞争,让市场充分竞争,当政者才会更有施展自己才华的平台,如果仅仅是一方的利益代言人,那末将会成为历史的罪人。

   当前的执政者,下一步会如何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