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比丰田汽车还危险吗
古清生
丰田病在中国汽车普遍存在
从北京回到湖北家里等待过年的时间里,俺认真地阅读了《华尔街日报》的丰田汽车专辑,俺深刻地相信《华尔街日报》所披露出来的丰田问题只是冰山一角,丰田汽车的问题应比底特律三大公司的问题来得更严重,因为美国全国高速公路交通安全委员会(NHTSA)正对丰田汽车进行调查。NHTSA新任局长斯特里克兰(Ted Strickland)就职后,1月19日,两名丰田管理人员告诉他,丰田日本总部一年前就知道其油门踏板存在设计缺陷。
显而易见,丰田汽车希望在销量冲高的时间段一边卖车一边解决问题,这种情况在世界汽车界普遍存在,以鸭子划水的动作不使整改的努力露出表面,但是踏板隐患的事实终于没有能够掩盖得住。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德克萨斯州的车祸事件,因为过去都以为脚垫阻碍了油门踏板回位,脚垫阻碍油门踏板的情况在其他汽车行驶中也能遇到,但是那次4人遇难的交通事故中,美国警察发现脚垫锁在汽车的后备箱里。
冲高销量,带病售车,如果认真检查一下中国汽车投诉,这样的情况不在少数。恕俺不予点名,因为在网络时代,每一个人都可以到搜索引擎进行问题搜索,这样会比俺可能披露的问题更多。丰田汽车世纪大召回之后,坊间作出过许多评论,俺在此前也已经以“丰田时代的终结”评述此一情况,作为一个汽车评论人,俺认为汽车是一个相关人的生命安全的消费品,应该以安全为第一,而不是销量和利润。论及此处,坊间有许多偷换概念者,以汽车企业没有利润即不能生存为由代丰田汽车开脱。平心而论,这种观点走遍全球都背离了人类的商业价值观,因为任何商业规则中都没有可以将带隐患的商品出售的谋利的道理。
美国太遥远,但是在中国俺也相信,绝大多数人不会同意汽车商出售带隐患的汽车给消费者,并以此谋利。然而,梳理一下中国汽车近期的汽车战略,莫不以将汽车销量提升到第一位,而在产品质量监控,在保护汽车消费者权益方面所做的努力少之又少。自从所谓的汽车企业必须年销量达到100万辆才可存活的荒谬理论出台之后,中国汽车一场以产销量为诉求的兼并重组运动甚嚣尘上,轰轰烈烈的兼并重组,要将中国汽车人为压缩至10家之内的工业史上的奇谈被以真理的形式推出。由此可见,这一场中国式汽车制造大跃进,正加速将中国汽车推向丰田之路。
这里已经没有要不要学丰田的问题,近几年来的中国汽车蠢蠢欲动的方向全部朝着丰田之路前进。反观因为效益拖累至垮的底特律的汽车公司,在他们断尾式瘦身之后,它们的生存境况迅速获得好转。
一个产业如果每天都在行走,那它总是朝着前方进步,快或者慢罢了,设若是方向全错了,走得越快则是可怕。中国汽车现在看来,正踏在丰田之路上,所有企业披露的产销数据,都是令人惊心动魄,在高速度扩张的情况下,也许每一辆汽车造出来都是一颗定时炸弹。
俺以为,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政府汽车及汽车安全的管理高层,重大职能应该是汽车安全,产销量是企业自己的事情。世界商业诞生以来,所有的商家都自然抱有投机情结,政府与市场正确的方向是阻止一切非消费者利益至上的投制,然而现在的情况不是这样,现在是猛鞭抽快马,重棍棒良牛,在中国汽车产业界,谁会是一下个丰田?
中国汽车法制管理应该立惩罚性条款
类似明知带病销售而不作为,遇到投诉即个案解决,这种情况在中国汽车产业比比皆是,在中国汽车市场高速增长期,暴利极易获得之态势之下,汽车商所冒风险极低,召回个别车辆的成本也十分小。低风险而高利益,必将刺激汽车商大冒其险,原因是此险对汽车商并非风险。
从底特律汽车事件以及丰田汽车事件之后,正中国汽车反醒的时候,中国汽车管理层不要只想着如何收费课税,还有燃油涨价,环境征税,现在正是要立法以保护中国汽车消费者的时候,保护汽车消费者利益,从市场发展规律来看,同样是保护汽车制造商,不让汽车商为了利益出轨。
地球人都知道,中国的汽车负面消息在汽车商的有效控制之下,极难披露出来。中国消费在很长的时间里,都是押上自己的生命代做汽车商的汽车试验验员,比较难听的是:中国汽车消费者都是白耗子!那些一年推出数十种车型的行为,仍然被坊间吹捧。如果这些汽车是以抄袭世界成熟车型的改良版,俺以为尚可以理解,设若是全新研发,则世界汽车史上已经有许多范例,除非这些汽车企业去月球或火星请来了神仙。
要阻止汽车商在暴利面前冒险之念头萌生,就必须立法以保护消费者,从而扼制汽车商从事冒险营销。这种立法保护,就必须要以惩罚性赔偿为前提,要让全世界在中国的汽车商都知道,在中国……曾经的冒险家乐园冒险,就必须面临随时准备破产的风险。中国历史上有太多的亡羊补牢的典故,但是,俺以为用前车之鉴的典故远比亡羊补牢要好。在过去,中国人都知道,经济型汽车有风险,而中高挡汽车有安全可靠性。掌握权柄的人都驾乘着中高挡汽车,现在不同了,中高挡汽车频频出故障,那就不止是屁民有风险了,你高官也一样在风险之中。所以呢,在汽车这头凶猛的动物面前,谁也不要有侥幸之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