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传承与当代人文精神


  

民族文化传承与当代人文精神

崔满红

[博主按]这是一篇听会的体会,在一次研讨山西文化产业的论坛上,听着一些学者的感慨,有了以下的一些想法和笔记,是否有道理,放到这里,很想听听有识之士的看法!

    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是一个演进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波峰也有低谷,低谷——是反思的过程,波峰是转型发展的过程。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儒家文化经历几千年的历史传承过程,以孔子为代表继承“易学”创立了儒学,构建了“仁、义、礼、智、信”的文化体系,精神内核是克己复礼的“礼”;董仲舒的推动,儒家文化成为社会主流文化,精神内核是“仁”;到了宋代经过朱程的改造,形成了“孝、悌、廉、耻”为体系的宋明理学,宋明理学的精神内核是“孝”,以孝治国成为了宋之后社会的主流文化。

    从儒学产生到1950年代,经历了一个“礼”——“仁”——“孝”的传承、演化、发展过程,“仁”应该说是儒家文化最本质的东西,实际上是儒家所讲的“道”。所以造就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汉唐盛世”。

    宋及宋之后的“孝”为核心的宋明理学实际上抽调了儒家文化最本质的“仁”。这是中国民族由宋转衰的根本原因所在。孝重要,是人的基本品格和品格基础,但是却不是能够综合体现人类社会本质的那个精神内核。远离了“仁”,也就远离了儒家文化的强大所在。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内核,吸收外来文化的先进性,提炼当代中国文化精神内核,构建起当代先进的民族文化体系,是我们当代人的历史责任。

    尽管我们认为“仁”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最本质的精神内核,回到“仁爱”文化是我们希望的最高境界。但是在现今社会构建“仁爱”文化体系,社会历史条件是不具备的。

    所以我们认为,“信”将成为当代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以“信”为“核”,是当代世界、当今社会现实表现的客观需要。

    以“信”为内核的当代文化精神体系是有很多内容构成的。

    信——诚信,信任,是当代文化的精神内核。起码涵盖诚信关系、诚信手段、诚信制度、诚信社会等等方面。而核心是诚信关系问题,应该包括:

    个人与微观依赖性组织(家庭——生活依赖关系、单位——工作依赖关系、团体——社会活动依赖关系)之间的诚信关系。

    人与人(长幼、上下级、朋友)之间的诚信关系。

    社会组织(政治组织、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内部及之间的诚信关系。

    构建当代先进文化体系的基本途径是重构教育体系。

    第一,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文化与教育体系,家庭:道德教育的主体——道德教育是童子功;学校:能力教育的主体——是人类改造征服自然的技能;社会:行为规范教育的主体——社会行为规范是通过实践教育才能真正完成的。

    第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是一个优秀民族应有的民族责任,是民族血脉的传承,断裂了本民族文化的传承,这个民族必然会被异化而消亡。

    第三,凝练、合理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不能引进来不过筛子,囫囵吞枣,结果是异化了民族文化不说,结果是成了邯郸学步、东施笑颦。

    第四,弘扬民族文化需要形成于其他民族优秀文化的互动机制,形成与不同文化体系之间的输出、输入机制,这种吸纳能力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真正本质和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