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永乐三年(1405年)七月的一天,从苏州刘家港驶出一支庞大的船队,船帆高挂,彩旗飞扬,浩浩荡荡出了长江口,径直向南驶去,不久,消失在浩淼的天际……
这支船队,奉明成祖朱棣之命,以内官监太监郑和为正使,第一次出使西洋。当时的西洋,泛指我国南海以西的海域,包括印度洋及沿海地区。从永乐三年到宣德八年(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奉命出使西洋,在这二十多年中,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其中远航东非的航行最为壮观,路线是:船队从我国沿海出发,经过南海,穿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过印度半岛再西行,入波斯湾(阿剌伯湾),然后经红海,到达非洲的东岸,在比剌(不喇哇)、竹步、木骨都索(摩加迪沙)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郑和七下西洋,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伽马“发现新航路”,要早半个多世纪,在早期世界航运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远在五百多年前的中世纪,要完成这样的海上航行,绝非易事。除了军事、经济等条件之外,还必须有高超的航海技术,特别要有先进的造船业。郑和每次航行,船队都在27000人以上,分乘六十多艘大船(不计小船)。在船队中,有五种类型的船:宝船、马船、粮船、坐船、战船。其中以宝船为最大,最长的有四十四丈(约140米)、宽十八丈(60米),载重约1000吨,可容纳千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宝船有九桅,锚舵巨大,需二三百人才能搬动。船队满载着各种礼品和商品,有充足的粮食、淡水、盐、酱、茶、酒、油、烛、柴、炭等各种生活日用品。船上有分工细致的专业人员:负责罗盘针的“火长”和“番火长”(外国领航人员)、司舵的“碇手”、修理弓箭火器的“军匠”、制造修理木铁工具的各种“民匠”、担任翻译的“通事”、办理交涉事务的“行人”、管理水手的“管带”,以及医生、厨役、书算手等等。
最大的宝船有十二帆、九桅,在海上航行时,“维绡(木桅)挂席,际天而行”,乘风破浪,一往无前。篷、帆、锚、舵等既结实耐用,又科学合理。其定向系统,采用水罗盘,夜航则结合“牵星过洋”(观看星斗法)的天文知识。船的稳定性、抗沉性均有合理的设计安排。这就保证了在穿洋过海的长途航行中,“涉彼狂澜,若履通衢”,很少发生海损事件。在几次远航中,郑和每到一处,就对航行方向、航程距离、停泊港口、暗礁浅滩分布等等,一一作记录,并绘制出航海地图。随同航行的费信、马欢和巩珍三人,归来分别著有《星槎胜览》、《瀛涯胜览》和《西洋番国志》三本书,记述了亚非各国的山川地理、风土人情、物产资源以及政治经济情况,为人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是中国古代造船技术达到高峰的一个标志。在长达一千多年的造船史上,中国的造船技术是怎样发展而来的呢?
从“郑和下西洋”说起
评论
4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