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述怀:至少再写四本书


  在过去的一年,我出版了四本书,结果三本都被盗版。我的编辑说,这一不幸的事实,至少反映了书的“影响力”。

  

  我今年准备至少再写四本书,而且争取更有“影响力”。不过,我希望中国能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使我的“影响力”合法地扩张。

  

  教育是我写作的重点。春节前后,我将出版《培养精英》。这主要是把散落在许多旧著中关于美国教育的文字作一个汇编,算是个精华本吧,旨在给新读者提供一些方便,并不在上述计划之内。在正式的计划中,有三本教育方面的书,其中一本是关于早期教育的,一本是关于智商的,都进入了收尾阶段。还有一本是关于美国高等教育的,大概年中可以完成。第四本则是学术书,是我的西方金融史笔记,算是在美国教书几年的一个副产品吧。目前中国在金融史方面的出版物,被《货币战争》之类的道听途说之作所主宰,实在可悲。希望此书能给严肃的读者提供不同的阅读。

  

  一个人是否能一年写四本并保证质量?许多人怀疑,甚至有大喊“灌水”者。在网络时代,这样的怀疑和批评很容易表达,不管有没有根据。我觉得这是件大好事,至少给我们这些“高产”的人施加了压力,督促我们保证质量。我想,今年是我证明自己的机会。而在我看来,每个作者的能力本来就是不同的。张三只能四年写一本,并不等于李四不能一年写四本。当然,按中国大学里目前的风气,写四本象样的书也许有些不可思议。但是,读书人如果专心致志地用功,保持这样的写作量并非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我还是要用质量来说话。这四本书虽然涉及不同的领域,却有一个总目标:让通俗读物学术化,让学术读物通俗化。教育类的书现在非常畅销。畅销就难免带来了跟风的粗制滥造。我希望挑战现今中国的畅销书文化。比如,在早教和智商这两本书中,我的目标既有畅销书的通俗语言,又有学术书的研究基础和引证规范。具体而言,我准备在简明易懂的语言中加入详细的注释,不仅注书名,甚至连具体的页码都标出。这些注释不入正文,自然不会影响书的可读性,却能加强书的可靠性,不仅保证所讨论的问题有根有据,而且能围绕着所讨论的题目对西方现代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进行一个哪怕是片面的总结。这样,读者读起来才放心,知道我的话是有丰富的确学术研究作为基础,并非道听途说。有心的学者,也会顺藤摸瓜,根据我引用的书目就具体的题目进行深入研究。当然,对于那些大呼“灌水”的人,我也给他们提供了许多线索,让他们比较我的文字和我引用的书目,看看是否能够证明他们的指责。我想,大家如果都能这么写畅销书,中国的畅销书文化的品味就可以大大提高了。至于金融史笔记,则涉及一些相当深刻甚至难解的学术问题。写作中主要的挑战,还是如何让没有太多学术背景的人能够理解,同时不伤害书的深度。我一向不喜欢看不懂的学术书。对于难解的问题,作者不能把皮球踢给读者,而要自己承担责任,把事情讲清楚。我其实还处于这种“讲清楚”的挣扎之中。讲不清楚,主要还是自己对有关问题吃得不透。写作本身也是帮助自己把问题吃透的过程。有了这本笔记性的书作为基础,日后也许就可以写通俗些的金融史了。

  

  这就是我今年的目标。一年是很长的时间。人的生活和工作都难免有意想不到的变化。这些目标能否完满实现,希望明年的这个时候可以进行一番回顾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