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风云(二) 第10章 (2)“731部队”研究成果移交了美国


 

 

           抗日风云(二)

                     王先金 编著

 

       第十章 侵华日军进行细菌战和毒气战

             日军细菌、化武仍在坑害中国人 (2)

 

             “731部队“研究成果移交了美国

 

2007年1月,美国国家档案局(位于马里兰州)公开了美国情报机构收集的对日机密文件,这些文件约10万页,内容是关于日军在“满洲”(中国东北地区)进行细菌战研究情况。文件目录显示,其中包括石井四郎军医中将等“731部队”成员接受个别问话的记录。另外,此次还公开了一份绝密文件,它可以证明向美军移交了细菌战研究成果的石井四郎中将,是在1947年6月左右撰写了向美方提交的文件。

为调查纳粹德国和日本的战争犯罪,克林顿政府于1999年组建的记录工作委员会(IWG),对美国中央情报局及其前身战略情报局(OSS)和曾经占领日本的盟军司令部(GHQ)收集的情报文件进行了分析,1月12日公开的内容就是这些文件的解密部分。

这次大量公开的有关细菌战的情报,部分情报可以追溯到1934年,不过大多数情报出自1945年战争结束的前后几年。

文件内容多涉及“731部队”的细菌战研究。关于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杀的部分文件也包括在其中。

文件表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方面一直警惕日本使用细菌武器外,还在战后进行过调查,以弄清日军是否在奉天(沈阳)的收容设施内对盟军俘虏实施过细菌试验。

从战争结束,美国把对日本进行细菌战的关注重点,放在摸清细菌武器开发状况和“731部队”的活动情况上。而从战争结束至1947年,则把重点放在通过询问“731部队”有关人员来获得研究成果上。

美国方面最为关注的是指挥“731部队”的石井中将。1945年12月的情报还记载了石井在千叶县家乡假装死亡的事情,1946年至1947年则有许多关于中将的报告和对他反复询问的记录。

石井为求保全自身和部下,向美国方面移交了细菌战研究成果,1947年6月20日的美军最高机密文件包含了符合这一说法的内容。

文件记载,“作为细菌武器计划的主要领导者石井,目前正在撰写涉及全部问题的材料。文件将包括他从战略、战术角度使用细菌武器的构思。估计他会揭示出石井20年的细菌武器研究成果,他将在7月15日完成撰写工作。”

同一份文件还记载道,被藏在“日本南部山里”的“从受细菌感染的200多人身上采集的8000枚病理学标本”在1947年8月底之前被提供给美方。

美国一方面加快收集情报,一方面强烈警惕其向苏联提供有关细菌战的情报。由于哈巴罗夫斯克审判,苏联要求向其移交有关细菌战证据的事情受阻。但此次公开的1948年4月的情报显示,约有30名“731部队”有关人员“在莫斯科近郊从事细菌武器研究项目”。

 

 

                     “七三一”之谜

 

    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遗址所在地曾经是世界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处细菌战研究试验基地。在魔鬼施暴期间,到底有多少人被当做试验品?究竟有多少种惨无人道的试验被施行?“七三一”遗址之下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

    日军溃逃后,“七三一”的核心资料一部分被带回日本本土,一部分被烧掉、炸毁。回国途中行至朝鲜时,日军军官石井四郎对所有队员下达命令:一、不许谈军队履历,严格保守“七三一”秘密;二、队员间不许相互接触;三、回国后不许任公职。“七三一”谜团日方一侧大门从此紧闭。

 

    谜团之一:逃亡前的暴行

    1945年8月9日苏联正式对日宣战。10日,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接到命令后开始溃逃,11日开始炸毁“七三一”地面设施,而此时监狱里面还关有400多人等待进行试验。日军将这些人全部杀死后,把他们的尸体扔进在四方楼天井挖的大坑中,浇上汽油进行焚烧,然后将残留的大块尸体扔进松花江,通过炸毁四方楼将剩余的尸骨掩埋起来。

    原“七三一”队员对这400多名试验者的死因介绍有两种说法:一、将试验者关入毒气室,开放毒气致死;二、在试验者饭中投放致命毒药,再对幸存者进行补射致死。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馆长王鹏说,“这些试验者的真正死因目前还是个谜。”

 

    谜团之二:试验人数及种类

    有资料证实,“七三一”部队在长达12年的时间里,疯狂研制鼠疫、伤寒、赤痢、霍乱、炭疽、结核等各种病菌,并至少在5000名中、苏、朝战俘和平民的健康人体上,进行过包括活体解剖和各种生物菌培养在内的大量惨无人道的实验,但这十年多年间被试验的具体人数和人种却一直是个谜。

    当年试验者被特别移送到“七三一”部队后,为每名试验者建立所谓的“健康档案”,然后编号存档,每个档案中都详细记载了每名试验者都被做了哪些试验及相关症状反应。虽然经过大量的调查和搜索,但关于具体人数的统计,目前仍无法确切掌握。

    七三一部队具体做过哪些实验,现在也无法完全掌握。目前大致掌握的有30多种试验,这些都是通过原“七三一”队员口中了解到的。

    现在虽然发现过试验报告,但得到的都是片段。比如发现结核菌试验报告,从1932年至1939年期间做的试验报告,用了2874人做试验,而类似精确的试验报告几乎没有再发现过,许多核心资料极有可能都已被送回日本。

 

    谜团之三:神秘的地下设施

    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号称是地上3000,地下3000。地下的情况目前还是个谜。

    在遗址区内多次发现地道口,现在已知的就有四个,地下确实有很大的工程,王鹏他们经常下去,但只能下到局部,因为不了解里边具体情况,没人敢向里走太深,一下雨,雨水就向有地道的地方流,地下肯定是空的。据原七三一部队的队员介绍,早期七三一部队是将做完试验的人的尸体装入推车中送入焚尸炉,但在1942年后就看不到这种现象了,听说在地下有自动的车体直通解剖室,并与焚尸炉相连,有一个专门地道,地道的四壁都是瓷砖的,里边有绞索。

    一位当地居民,小时候他曾钻进一个地道口,下去后发现是一个四壁都是水泥的屋子,在这个屋里的一角还有一个地道口,他再下去后看到的是一个更大的平台,在角落里又发现一个口就没敢再下,“一口套一个口,像串糖葫芦似的”。

    据“七三一”幸存劳工介绍,当年他们曾进入过“七三一”四方楼的地道,往里边扛水泥。进去之前所有劳工都被蒙上双眼,每个人手拿一根棍,一共40多名劳工靠棍子头尾相互连接,地道很深,越往下走越凉。

    东北轻合金厂的家属楼是“骑”在遗址之上,当初打地基时,一侧地基都能打进去,另一侧都打不进去。2000年遗址挖掘时经过仪器探测,发现地下存在不明结构,但由于没有全面挖掘,“七三一”地下的真正面目还无法知晓。

 

 

                   被隐瞒的鲁西细菌战

 

    1943年秋天,冀鲁豫和冀南抗日根据地所属的聊城、高唐、临清等20多个县,突然爆发了流行性霍乱。从8月下旬到10月下旬,仅鲁西18县就有20万以上中国平民死亡。

    当时,抗日根据地军民一直认为是聊城等“无人区”引发的瘟疫,殊不知是日本侵略军实施山东卫河流域“霍乱作战”制造的“人祸”。日军细菌战是在绝密状态下进行的,战役结束后又缄口如瓶,致使这一惨绝人寰的事件真相一直不为世人所知,直到50年代,日本细菌战犯在中国和苏联政府长期教育和政策感召下,主动交代这一罪行,中国政府才知道鲁西霍乱是日本细菌部队制造的特大惨案。

    日军这次“霍乱作战”规模浩大,部署精密,准备充分。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大将,关东军第七三一部队部队长、日本细菌战最高权威石井四郎中将,华北方面第一八五五部队部队长西村英二少将和第十二军司令官内山英太郎中将亲自部署,第五十九师团师团长细川忠康中将具体指挥。

    日军这次作战有三个企图:一是大量杀害中国抗日军民,彻底摧毁冀鲁豫辖区和冀南抗日根据地;二是检验日军大部队在霍乱盛发区行军、作战的防疫力、持久力,用他们细菌战的术语说,是进行“抵制实验”;三是调查中国军民被杀害详细情况,检验大规模霍乱战杀伤能力,为进攻苏联时使用生物武器作演习和准备。日军之所以选定在鲁西,除了这里战略位置重要外,首先是因为卫河河床高于地面,汛期河水泛滥,决堤放水,可以利用洪水迅速传播霍乱菌;其次是以水代兵,水淹冀鲁豫辖区和冀南根据地;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卫河水位上涨,严重威胁日军控制的津浦铁路和后方重要军事基地德州的安全。将卫河决堤把水放于地势低洼的西岸,既能保住津浦线,又能保住德州。

    日军这次“霍乱作战”代号为“方面军第十二军十八秋鲁西作战”。1943年为日本昭和十八年,故称“十八秋”。

    1943年8月至11月,日本鬼子调集了四万兵力,对我鲁西、冀南等地区进行了铁壁合围的大扫荡。我抗日军民同仇敌忾,浴血奋战,一次次地粉碎了敌人的阴谋。进入8月份以来,持续几年干旱的鲁西普降大雨,且连绵不断,境内的卫河、漳河、滏阳河、滹沱河等河流水位迅猛上涨,冈村宁次和石井四郎趁机下令发起“十八秋鲁西作战”。忽然有一天,四条河流同时决口,滔天的洪水仿佛像一群群脱缰的野马奔向周围的农田、村庄。卫河流域附近的临清、馆陶、武城、邱县等地960平方公里范围变成了一片汪洋。洪水所到之处,瘟疫霍乱横行,得此病者上吐下泻,数小时后便不治而亡。许多村庄一夜间便有成百上千人死亡,一时间鲁西、冀南区域内天昏地暗,饿殍千里,腐尸遍地……

    这就是日军在山东鲁西发动的鲁西细菌战。日军航空兵、步骑兵向卫河及鲁西各县撒放了大量的霍乱菌。日军五十九师团防疫给水班于1943年8月至9月间,在山东省馆陶、南官陶、临清等地散布过一次霍乱菌。细菌是由曹长林茂美交给四十四大队军医中尉柿添忍,再派人散布的。散布细菌后,仅在他们所在地区,就有二万五千多名平民死亡。

    随即,五十九师团师团长细川忠康命令五十三旅团四十四大队决卫河堤放水。四十四大队队长广濑利善决定分路决堤。8月27日,广濑率驻临清县城的第五中队、机关枪中队各一个小队共60人,抵达县城附近的小焦家庄卫河西岸。第五中队长中村隆次、机关枪中队长久保川助作、重机枪小队长小岛隆男等七人决堤,其他的人分散警戒。附近村民听说日军要决堤,大吃一惊,纷纷赶来要求日军不要决堤,但均被日军铁锹砍翻。就在村民与日军厮打之时,水流湍急的弯曲处已被扒开半米宽、半米深、五米长的口子,汹涌的洪水向西岸一泻而下,转眼间堤坝即被冲垮150多米。

    正当霍乱盛发之时,1943年9月中旬,参加“十八秋鲁西作战”和秋季大“扫荡”的日军,同时向鲁冀豫边区和冀南抗日根据地进攻。

    这次“霍乱作战”结束后,细川忠康、江田稔、广濑三郎签发了一份《关于霍乱停止发生的报告》。在报告中,他们把战役结束说成“霍乱停止”,隐瞒日军散布毒菌造成瘟疫的真相,把发病的原因说成是从中国人那里感染的;把撒放细菌进行细菌战说成是“防疫”……

    由于这是日军高层的核心机密,知情者甚少,日军溃退后,又销赃灭迹,多年来一直掩没在史海中。

    据日本军方秘密统计,该霍乱瘟疫仅鲁西、冀南24个县就有中国平民42.7万余人被屠杀,如果再加上其他地区的间接受害者,死亡人数不计其数。

 

 

                  夭折的日军“性病战术”

 

    “性病战术”是一个名叫金马的日本医学博士提出并发明的。

    1942年3月,金马博士就预测到,太平洋各岛早晚会因美军的反攻而失守。于是,金马向日军参谋总部献计献策:凡属美国进攻必被夺取的岛屿,日军放弃前,应先给岛上的妇女注射性病病毒,如梅毒、淋病等,使其在美军中迅速传染,这样,美军的战斗力将被极大地削弱,日军趁机进行反攻则易如反掌。

    但日军参谋总部认为日本的兵力没有必要运用此等战术。

    没过多久,太平洋诸岛相继失守。日军参谋总部忽然又想起了金马博士,遂立即于1943年12月5日邀请金马博士详谈有关“性病武器”的制造与使用办法,并批准太平洋诸岛倘若做必要的撤退,撤退前要对岛上所有的年轻妇女进行“性病病毒注射”。

    1944年6月,太平洋战事危急,日军当局催促金马博士立刻出发。6月12日,即美军攻击马来群岛的第二天,金马博士便带领一支由医生、护士和技术人员组成的“性病武器”制造队,乘潜艇前往关岛,开始正式实施“性病战术”。

    然而,培养病菌需要相当的时日才能酿成,在此时实施为时已晚。至此,日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策划并实施的、也是世界战争史上最卑鄙的“性病战术”随之破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