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毕业生“洋插队”大有前途


中国大学毕业生“洋插队”大有前途

春节与教育界同学聚会,谈起今年节后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无人不头三叹,不容乐观。

据《济南日报》报道,2000年中国全国高校毕业生只有107万人,20012002年分别为114万和145万人。2003年,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200万人 (达到212万人),之后平均每年都要增长五六十万人,去年首次突破600万人 (达到611万人),今年则增至630万人。报道指出,虽然去年第三季度以来,普遍出现订单增加带动就业需求增加的情况,但具有区域性、行业性和结构性特点,新增就业还未恢复到国际金融危机前的水平,对人才的需求缺口很难预测。而且国企关闭破产、淘汰落后产能、困难企业解困、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职工安置和再就业问题仍十分突出,由此分流出来的人员对毕业生都有较大冲击。虽然中国各地的就业市场去年第三季度起有所回暖,社会上对就业前景持乐观态度的舆论很多,但人保部门预计今年城镇就业供求缺口仍在1200万左右。

另据报道,东南亚前十名富翁中8名为华人。非洲的华人总数超过了殖民时期的欧美人数。拉丁美洲的华人人数去年一年内增加了一倍多。欧洲和俄罗斯的华人人数也“人满为患”,但是中国大学生的比例微乎其微,虽然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向中国大开留学大门,中国大学毕业生却宁可呆在家里吃发牢骚,吃父母饭。

文革期间,中国曾把农村当作广阔天地,强迫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劳动锻炼”。鼓动者用“天空任鸟飞,海阔任鱼跃”迷惑青年开历史倒车。其实“一穷二白”的穷乡僻壤早已人多地少,人满为患,天不宽地不阔,“上山下乡”的劳动改造运动,几乎把中国拖回去了一个世纪。所以,很快地就开始了“倒流城市盲流”。终于造成了中国八十年代的文化断层。

自秦以来,中国劳务输出不断。不仅与时俱进发展了世界文明,近200年来,一直为现代化文明传播和培育了领袖人才。事实证明,中国文明发展到明朝,商业社会的鸿沟始终无法跨越。郑和七下西洋也是无功而归。唯有孙中山和留日华人才引进了现代文明和民主革命。华侨文化的前仆后继成了世界现代文化的制高点和中国文明的灯塔,不管国粹派承认还是否定,海归派人才济济占领了两岸四地的华人上层社会,带领中华民族西进富强。

香港澳门克隆了深圳而使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新加坡开办了中国市长大学而培训了几千名中层干部。台湾留美博士竟选出任高层长官。中国震撼世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诞生于美国大学课堂。华人的私人经济实力占了世界私人经济的30%。当今美国财经能源和劳动部长都是华人。由此可知,“天高海阔”不是中国乡村,而是世界大舞台。

中国知识分子的前途和“高飞跳跃”的天地在海外!“洋插队”大有奔头。

这个大世界的创业视角,是欧洲哥伦布首开序幕。被民粹主义封关围城。国家疆界可以圈守本地资源,商业的金钱交易使资源成为人类共享的宝物。华人接受商业的“劳动改造”,只有走“洋插队”接受西方先进文化的教育。中国农民被穷困逼走它乡成材,中国知识分子加入这股洪流,一定能加速中华崛起于人类民族之林。

为促进毕业生就业,中国今年将启动201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行动,包括岗位拓展计划、创业引领计划、就业服务与援助计划,同时做实“三年百万”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计划,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会给予扶持。人保部门表示,随着研究生和国家公务员录取工作的结束,春节后至6月将持续出现毕业生求职高峰,人才市场的就业压力很大。就是人保部门的眼睛,只看着中国的小锅小灶,不敢看世界的大锅大灶。华侨企业至少短缺一千万管理人才,若做好这条渠道的衡接与沟通,中国教育就有救了。

例如香港在回归之前,就成立了“一国两制经济研究中心”,针对世界经济的发展调整了教育的专业培训。香港城市大学今年针对两岸三通,三月份开办“海司法专业”。其学生跟上了新经济结构的调整,大受两岸海运业的欢迎。所以,香港的大学毕业生没有就业难的困境。

香港的大学教育定的目标是为世界经济服务,相当于“洋插队培育中心”,全世界都向香港大学生招手,只会供不应求,没有待业大学毕业生。中国的大学教育还有1200万失业毕业生,管教育的团队仍然陷在“上山下乡”的陷阱之中,没有“洋”的经验。香港教育值得中国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