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面试”更像是“三公”的倒退


 

“匿名面试”更像是“三公”的倒退
 
今后,本市在招考公务员时,接受面试的考生可能无需说出自己的姓名,有望实现“双盲”面试。17日,记者获悉了这一消息。(18日京华时报)
“匿名面试”,初看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公正公开公平,可以避免考官因人而异打“人情分”,事实上这种做法不但无助于杜绝作弊,相反会面试更为不阳光,助长暗箱操作。
一方面,尽管不再需要考生自我介绍,而只以号码代替,可作为考官要想获得代号背后的真实身份信息其实轻而易举,只要作弊的“基因”不除,号码代姓名也就只能是治标之策。另一方面,号码代姓名,隐藏了考生的真实身份信息,极可能使面试环节可能存在的作弊行为变得更加隐蔽,相反给社会监督带来不便。
要使面试环节更显公正、公平,就必须让程序、过程、相关的信息更公开、更透明、更详细,而不是相反。只有在充分公开的前提下,舆论、公众才能对考官打分是否客观公正、有无舞弊行为等情况实行有效监督,考官也才会在行使权力时有所敬畏和顾忌,不随意、不偏袒、不徇私,让“人情分”、“内定分”、“权力分”遁形。否则,即使将考生蒙面,也未必能彻底杜绝其中的猫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