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同修,现在我们开始研究《中庸》。《中庸》这一本书,原来是《礼记》里面的一篇经文,它列在《礼记》第三十一篇,后来经过宋儒朱子,把它编在《四书》里面,在朱子之前,实际上很早就出了单行本了。据我学人的老师,雪庐老人,他老人家说:『大概在汉朝的时候,这一部《中庸》就有单行了。』在那个时候,刘歆在《七略》里面,七略是,略是大略的略,有七种略,在《七略》里面,有关在礼这一方面,它曾经列出有《中庸》这一篇。同时在《汉书》艺文志里面,也提到有《中庸说》两篇,可见得在汉朝那个时候,《中庸》就单独地发行了。
从汉朝以后,六朝以及到唐朝的时候,历代都有人注解,可惜这些注解到后来,大部分都遗失了、找不到了,我们现在还可以从唐宋文里面,有一篇是李翱写的一篇《复性书》,那个《复性书》,就是以《中庸》这一篇做主要讲解的一个依据,那一篇书,那是上中下三篇,可以我们在课外的时候作个参考。有关于《中庸》的作者,向来很多注解的,都说是子思著作的,这个都是有依据的,那么现在这里我们可以根据陆德明《经典释文》里面,他引用汉儒郑康成的三礼目录,还有宋儒朱子在《中庸章句》里面引用程子的讲法,他们都说《中庸》是孔子,他的孙子子思所作的,再呢,我们就看《中庸》这一篇经文,中庸这两个字的意义。
根据郑康成的解释,他说,「中庸是「中和之为用也。」根据这个解释,他这个,中庸这两个字这个庸字,作为动词用,他是用《中庸》这篇经文,重要的是作为解释中和这个道理,有这个作用。朱子在《中庸章句》里面,引用他的老师程子的解释,他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这是程伊川的解释,就是程子的解释。
我们现在就根据,一个是郑康成的,一个是程子的,这两家的解释。我们稍微看看其中解释的意义、内容。郑康成的解释,「中和之为用」,要点他是根据,《中庸》里面所讲的,「致中和」这个意思。「致中和」在这个前面,《中庸》的经文就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因此他说:《中庸》这部书,就是用来解释『中和』把中和这一个道理,它的作用,解释明白了。那么这是中庸最要的意义,中庸这两个字。
为什么中庸就是,解释『中和』呢?因为中和在经文里面就讲,是天下之大本,一切学问的根本,那么学道的人,你要学这个道怎么个学法啊!首先要找这个道的根本在哪里,所以这个中就是一个根本。和呢?你求这个根本,怎么能够达到这个根本呢?那就在和上面用功夫,所以中和这两个字,就是学《中庸》的一个重要的作用。我们再看程子的解释,他说「不偏之谓中」,偏是什么呢?偏是偏差的,中这个字没有偏的,没有偏的就是,既不偏于左,也不偏于右,也不偏于前,也不偏于后,就是恰到好处,这个叫做中。庸是什么呢?是不易,「不易之谓庸」。不易就是坚定不移的,不可以改变的,这叫做庸。
因此到后面再加两句解释,那么中既是不偏了,所以它是天下之正道。中就是天下的正道,庸呢?就是天下之定理。所谓定理,就是前面解释不易之谓庸,这个理,不可以改变的,它是个真理。那么这就不易,那么这样讲法,拿前面郑康成的解释一对照,虽然在讲的用辞方面有些不同。但是在里面研究的话,意思还是相合的。比如说程子讲:「中是天下之正道」。
那么郑康成讲这个『中和』,『中和』这个中字,那就是经文里面,「中者天下之大本也」,大本就是道的根本,这个与正道能够融合起来。和呢?经文里面讲,「天下之达道也」,达道这跟定理,意思还是能够圆融起来。那么从这两家的解释,我们知道《中庸》,这一篇经文的名称。就从中庸这两个字,我们就知道,这是叫我们研究《中庸》,对于我们学道,是非常重要的一部经。
那么在下面再向各位介绍,中庸既是这样的意义,我们就了解,我们学《中庸》的要了解中庸的宗旨,它最重要的是在说明人,我们任何人,都有这个本性。这个本性就是《中庸》一开头就讲,「天命之谓性」,这个天命之谓性,性是我们任何人本来就有,那叫做本性。本性可以说是,它就是我们一般哲学所讲的,宇宙的、人生的本体。讲本体就是我们的本性,那么在儒家《易经》里面,《易经》讲的本体,就是太极。太极是《易经》的本体,也就是我们每个人的本体,在《中庸》里面讲「天命之谓性」,性就是跟《周易》所讲的太极,是一个意义的,那么我们研究,人人都有这个性了,性是一个真理,它是我们任何一个人都具有的。那么研究这个之后,明了有这个性之后,接着就要把这个性能够开发出来。
性开发出来以后,那么要知道这个性,为什么要开发这个呢?性是万德万能的,它的能力可以说是我们普通人虽然自己有,自己不认识,为什么不认识自己的本性呢?就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各种的欲望,也就是各人的物欲,被这个物欲所障碍了。
我们对于自己本有的性,就不明了,这个欲望在《中庸》里面,讲的是什么呢?就是喜、怒、哀、乐,这些个人人都有的这个人情,情与性是不同的,有了这些情,就自然地我们日常所起的作用,就是跟着情来起用的,跟着情来起作用的话,那一切就障碍了我们自己的理性了。障碍自己的理性,本来这个性是具备一切的能力,具备一切的真知,性可以说是无所不知,也无所不能的。一旦我们被自己的情,一障碍的时候我们自己,就个能力就是小得太多了,我们的智识也有限,学《中庸》的宗旨,就是要把我们这个情,首先要认识它,然后不要动了自己的这些情绪。要把这个情能够控制住,进一步要把这个情,要把它回过头来,不要用情。回过头来,恢复我们本有的这个性。这是学《中庸》重要的一个宗旨。
恢复到本性,把本性自己完全恢复过来,那就是成为圣人了。刚才提到,唐朝李翱,他作了这个《复性书》,一共有三篇。复性书,上篇、中篇、下篇,它就是针对《中庸》,讲的「天命之谓性」这个理,他加以扩充的来讲解,那么详细的说得非常详细。它的最重要的一个要点,就是说明,我们如何把本有的性能够恢复过来,所以它叫做《复性书》。那么这个换句话说,我们把自己性恢复过来以后,这就是成为圣人了。那么成为圣人之后,一方面自己,比如说像我们中国古代,远至伏羲氏,到后来的轩辕皇帝到唐尧、虞舜,以至于到孔子历代圣人,他们都是自己的本性完全恢复过来的,他们这些圣人,在位的,能够替天下人来治理天下,一方面把天下人事情办理得非常妥善,让天下所有的人,都能够各遂其生,各得其所。
进一步地呢?再用这个圣人的教化,让他们得到,心灵上的一种开发。所谓心灵的开发,也就是让他们恢复自己的本性,因为我们人在世间做一个人,要知道人生到人间来,它的意义,人之所以不同于其它的一切动物,最重要的我们是能够有学习的能力,我们能够学做圣人。我们并不是说像一般动物一样,把自己的生命维持住,维持一个时期,这就算了。我们人的意义,除了维持这一生的生命的现象以外,最重要的是我们能够把自己的本性恢复过来。本性恢复过来的时候,那么解决人生问题,宇宙的问题,生死的问题,全部都能解决。这是古代圣人,他一方面治国平天下;一方面也要教化天下苍生,都能够这样学习圣人之道。
所以《中庸》这部书,跟前面我们研究《大学》,《大学》是教人家明明德。《中庸》是教人家恢复自己的本性,用的文辞虽然是不同,目的都是一样的,都是叫我们学做为圣人。那么这也是让我们了解,中国文化它的最高的境界,就是学做圣人。
那么前面这一段介绍完了以后,往下我们就看《中庸》的经文了。《中庸》的经文,开头就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三句,接着下面解释道是什么?这个后来再说,我们先就看前面这三句话,「天命之谓性」,方才讲《中庸》的宗旨,就是敎我们学《中庸》的人,要学着恢复自己的本性,那么为什么叫本性呢?这就是「天命之谓性」这一句话,这一句话的时候,这个天命这两个字,我们看古人的注解,古人我们看汉儒郑康成的注解,他说天命是什么呢?天命就是天所命生人者也,是谓性命。
他说天命是「天所命生人」,「生」就是人生这两个字把它倒过来讲,「天所命生人」,这是天命两个字。我们人从天命,所受这种命,这叫性命,那么他为了解释这个性命,实在来说,性命这个性字,天命这个性字,你怎么解释呢?说到真实的意思,没办法解释。方才郑康成讲,天命就是说天所命生人者也,是谓性命。这是解释天命这两个字,性还是没办法讲的。因为这个性,既是我们「本体」,真正说起来,你说是要问一般哲学讲的「本体」,哲学「本体」怎么讲法子啊?他也讲不出来。
就如同《周易》里面讲的太极,太极怎么讲法子呢?所以太极没办法讲,就太极是个「本体」,再由太极所起的作用,有作用之前,作用凭什么起作用呢?必须由『体』,起了,有『现象』才谈到作用,所以《周易》的这个太极「本体」,没有办法讲的时候,就讲到孔子讲「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就是阴阳,一个是阴,一个是阳,两仪仪就是仪表的仪,既是有仪表,那么就有形象,有一个痕迹了,有一个形象可以追求了。有两仪之后,再有四象,四相之后才有八卦,然后有这些象才能够发生各种作用。所以研究《周易》,必须先了解体、相、用。体是无相的,既是无相的这没办法说,你要说的时候只能够从它的由体,然后再起的现象,由现象所发生的作用。从它的相与它的用这一方面,往里面去体验它的本体。
我们根据《周易》这个研究的方法,再回过头来,我们看郑康成的注解,他在讲天命之后,接着就讲,用什么呢?用金、木、水、火、土,五行来解释,五行是什么呢?五行是在《周易》里面就说了,由阴阳两种气,阴阳二气运转,运转不停地,然后就生出这个五行,阴阳,在《周易》里面代表一个是天、一个是地。所以天地阴阳,这样运转不停,最微细的物质,就是金木水火土,因此有了金木水火土,这就是有宇宙万有,它基本的一个物质形态。因此,郑康成在注解「天命之谓性」的时候,就解释了,木他把这个五行就结合了,我们人身有一个仁、义、礼、智、信,五种品德。
那么合起来讲,这个木金水火土,这个五行是物质,物质其中就含有精神。这个精神,就是我们每个人的心灵,这是合在一起讲的。为什么金木水火土,就含有精神,也就是含有心灵呢?我们再从《周易》拿来看一看,《周易》那个本体讲的太极,太极就是我们每个人的心,也就是我们每个人的本性,由太极起的阴阳两仪的现象的话,那么这个阴阳两仪也就是大极,由阴阳两仪,然后运行再衍生出来的金木水火土,那这个金木水火土,不就是跟心,跟精神是一回事情吗?所以在郑康成他的解释,就是说了,「木神则仁」。木是五行之中的一个木,木神,它是个仁。金呢?金神则义。火神呢?则礼。这个水神呢?则信。土神呢?则智。他把五行,每一种都配合了仁义礼智信。这五种品德,再加上这个中间加上精神的神,把它结合起来。换句话说就从这个现象,来让我们了解性,为什么从这个现象可以了解性呢?拿这个五行,再来配合,五行是宇宙万有一个最基本的,最微细的五种形态。
这五种形态的时候,配合起来。我们再把它拿方位来配合,木是在东方,东方是在春天,春天的东方,万物在春天就会生长。这个天地有好生之德,春天是万物生长,它就是合乎仁义礼智信的这个仁。所以木它的这个神,精神就是仁。这个金的神呢?在西方的,金是在西方,西方在一年之中是秋天,秋天是万物都成熟了。都成熟之后就应该收敛起来,收敛起来,这就合乎义。要收成了,合乎义,那么就不能够再继续生长了。所谓义是等于是办事情一样,做到这个程度,一定就止住,该做到这个时候就行了。这是西方的金,它合乎仁义礼智信的义。在这个北方呢?这是水,水神叫信,北方这个水,水是什么呢?水它是信,有信用的水是非常实在的。比如说拿《周易》里面来讲,《周易》那个坎卦,坎卦当中的一横是最实在的一爻,那么这是北方。南方呢?南方是火,火神则是礼,火是什么、礼是什么呢?礼是火,是有照明的作用,照得清清楚楚的,礼是叫我们明了一切事情,很清楚,一切有规距,火呢在南方这个火就讲礼。至于中间这个土,土是在中央,它是叫做智,智是什么呢?它这个就四季来讲,前面是东西南北都配合了春夏秋冬,土在这个中间,它属于什么呢?它与四方都有关系的,无论是东方、西方、南方、北方,都缺少不了土,无论是春夏秋冬的话,四季都与这个土有相接的。
那么四方都有土是好懂了,至于春夏秋冬这个四季,与中央这个土是怎么衔接呢?在这个四季之间,比如说一年十二个月,十二个月是孟仲季,四季每一季有三个月,一年有孟春、孟夏、孟秋、孟冬,这个孟是一、四、七、十这四个月,四个孟月。这个仲呢?是仲春、仲夏、仲秋、仲冬,它是二、五、八、十一,这四个月。季呢?也是这个季春、季夏、季秋、季冬,它是有三、六、九、十二。土这个智这一方面,它就在季孟之间,在每一季的季孟之间,土和智与它们都有相关的,由它衔接。那么这样的时候,有方位、有四季。方位是代表空间,四季是代表时间。那么这个五行的时候,把这个时间、空间,整体的都代表了。有这个空间,空间是无穷无尽的,时间也是无穷无尽的。就从这个时间与空间无穷无尽的,你可以了解,这个天命之谓性的性,由这个五行,五行再配合我们这个人身的仁义礼智信这个五常,我们人的品德,就要培养这个五常,一般要养这个五常,实际上这个五常,仁义礼智信也是我们本有的,也都是从我们这个本性上起的作用,那么金木水火土,它就是包含这个无尽的空间,无尽的时间,那么我们人的仁义礼智信,也是随着这个空间,随着这个时间,也是无穷无尽的。
那么我们就可以了解,从这些个可以体验到,天命之谓性,自己的本性,它是这样无边的,无边无际啊!无穷无尽的时间与空间,一旦把我们本有这个性开发出来,我们想想看,我们自己本来是什么一个状况。我们一般人讲,所谓最不能解决是什么呢?就是我们一个人,有生有死的问题,所谓生死,这是不了解自己本性,他才感受到生死是很严重的问题,对于生死,人人都感觉得这是无可奈何的,这个问题不能解释。因此有很多人既是不能解决,人人都有死嘛,反正是死就是死了,这个事不管它了,其实这是逃避现实的问题。真正你要学道,就要针对现实的问题,就必须要解决这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怎么解决法呢?把我们自己本性完全明了之后,然后按照中庸所讲的这个修道的办法,就把自己的本性完全开发出来。我们就想想看,这个本性上,时间是无穷无尽的,时间无穷无尽,就代表我们的寿命也是无穷无尽的,空间也是无穷无尽的,就代表我们这个生命,也不是像我们现在这个身体这么渺小,也是无穷无尽的。
那这样看我们本性上,有什么生死啊?所谓生死,想想看一个人死了,只是我们这么一个渺小的,一个生命的现象,这个肉体不能动了,他就死亡了,死亡只是肉体在死亡。这完全是我们不认识自己本性,只是了解这么一个有生有死的这一个假象,才有这个生死。真正我们把自己本性完全开发出来以后,那就知道古人所讲,我们这个能力,我们的这个知识,可以说,绝对不是我们现在这个样子,所以讲万德万能,那是丝毫不是虚假的。那么这是讲天命之谓性,天命之谓性,我们就是从郑康成的解释,拿这个五行,就是从宇宙间最基本的物质现象了解这个了。
那么还要了解什么呢?虽然一般人只讲这个五行是物质,实际上我们刚才看过郑康成的注解。他就是五行每一个行,都加一个神字,就是精神,物质、精神是合一的,加上我们人的这个五常整体来讲,整体来讲的时候,这就是从这里面我们就是研究,本性是它的本体,是什么一个情况了。这是一个理论的依据,就一般人要问了,你为什么是金木水火土,它能够跟五常和精神结合在一起呢?这个我们就可以拿现在一般人我们所懂的,这个可以说一说。比如说,这个五行,还可以跟五种味,五味我们吃的东西,这个味道这个味,五味是合在一起讲。比如说,举一两个来讲吧!这个土是甘的味道,西方的这个金,金是辛的味道,南方这个火,是苦的味道,北方这个水是咸味道,这个东方木呢?是酸味道。那么这个甜酸苦辣,辣就是辛味道,你吃这个东西,我们就拿这个生姜来讲,生姜你吃的时候,它有辣的味道,感觉很辛、很辣的你要找这个辣的,它的形状是怎么样?你找吧!找不到。找这个酸的味道,你也找不到。但是你吃下去你就知道,吃这个咸味道,那个盐,盐巴是由水里制的,你吃这个盐巴,你一吃了你就知道,是咸味道。但是你要找这个咸的味道,它也没有相的从这些现象。
五个行,五行啊!它都有这些个,仁义礼智信也有这个五味,我们就从这个五味,五味是你找不到它的形状出来,但是的确有。由这里可以推想到,金木水火土五行,它有它的神在那里,有它的精神在那里。同样地有这个仁义礼智信,仁义礼智信也是抽象的,可是,跟这个金木水火土也是融在一起的。
那么这样看的话,我们就好懂了,为什么我们从这个现象,可以推想到这个本体,这个古人又说比喻,比如说大海的这个水,那么水算是本体,说是本性吧。水起了这些波浪,波浪就是现象。你说是把这个波浪不要了,波浪不要的话,水,本体也就没有了。所以这个波浪跟本体是一回事情,你不能说是,我只承认波浪这个象,你说波浪就是水,那我不相信,这个理则是说不过去的。所以我们从这个波浪上知道,就是水的话,拿这个比喻来看,我们从这个金木水火土,就可以知道,这个上面就是有。从这里可以推知道我们的,天命之谓性。这是纯粹从这个理上面,来让我们先了解,真正地要知道、证明,我们都有这个本性,那的确要自己用功夫。这个是我们首先了解这个道理。道理了解之后,并不是说真的了解了,要真正了解那是真知,真知的话自己我们要入定,学定功,那就是《大学》所讲「知止而后有定」。要学定功,然后再一步一步地来证明,讲到这里,我们休息一下再继续。
原文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e06b9b0100g52g.html~type=v5_one&label=rela_nextarticle注:转者略作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