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生通货膨胀的原因与说“通货膨胀是货币现象”,这是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从长期来看,通货膨胀最终可以体现为“货币现象”,即货币过多是产生通货膨胀的基础,然而在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之间并非是一种如此简单的关系。
容易理解,发生“洪水”的基础是由于“水”多。但是,“水”多不一定就必然导致“洪水”的发生。如果防洪的堤坝足够坚固,如果分洪的渠道足够畅通,可能发生的洪水是能够被化解的。然而无论怎样,拥有充足的“水”是发生“洪水”的基础。从另一方面说,如果没有足够量的水,发生洪水的基础也就不存在了。这时,如果问及导致某次“洪水”发生的原因,仅是回答是因为“水”过多,这样的回答似乎是没有意义的。这时的人们可能想知道,是因为防洪的大坝不够坚固,还是因为分洪的渠道不够畅通而导致洪水,并且更想知道出现问题的具体情况。
同样的道理,货币过多也不一定就必然导致通货膨胀的发生。如果人们的心理足够成熟,如果有关政策措施运用得当,可能发生的通货膨胀就能被消除。利率、产出、人的预期及以及有关政策等诸多方面的因素,都会影响到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在一定的短期内,由于信息的不充分,人的预期通常是处在不断调整的状态中。公众在猜测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图的同时,中央银行也在研究人们的心理与行为,双方是处在一种博弈的状态。因而在短期,这种博弈的过程就可能表现为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没有规律性的关系。
导致某次通货膨胀的具体原因可能是多样而复杂的。宽松的货币政策及经济环境的改变,都可能是具体的原因。概括地讲,供给与需求关系的改变,是导致价格变化的重要因素。一些具体因素,如能源危机或自然灾害等引起相应商品货物的大量减少,这时经济中货币的数量并没有减少,从而使货币的数量相对变多,进而产生通货膨胀的压力。这时引发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是商品货物的减少,而货币数量的相对增多是商品货物减少的结果而不是原因。而利率及预期等因素的作用,都可以成为引起货币供给变动的原因。因此,对具体通货膨胀原因的探究,需要从具体问题层面上进行,而不适宜将其简单地概括为是“货币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