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准陪聊”醉翁之意不在酒


 “批准陪聊”醉翁之意不在酒

上海市心理咨询行业协会16日发布消息,春节过后该市将诞生三项新职业,分别是注册婚姻辅导师、注册心理陪护师和注册员工援助师。其中,注册心理陪护师是凭借自己所拥有的专业心理知识,“登堂入室”陪伴在老人、儿童、患病者以及临危者等人士身边,以心理沟通的方式为他们提供心灵护理。(20日四川在线)
http://news.ifeng.com/society/2/201002/0220_344_1549782.shtml
让“陪聊女”持证上岗,本身说不上什么创建、诞生新职业,也不是一个行业协会的一纸证书就能说明陪聊这种特殊职业存在与否,说得直白点,陪人聊天还用得着第三方批准吗?只不过让原本躲躲闪闪、多少有些暧昧色彩的职业貌似合法化了而已。
事实上,无论是面向老人、病人、儿童还是其他特殊群体,也无论冠以“情感陪护”还是“精神陪护”之名,形形色色的陪聊服务,都属于私密空间里的你请我来、你情我愿,不可能因为一次培训、一纸证书,其本质就会发生变化,甚或从此纳入道德与法律的轨道。
“要想获得注册心理陪护师的从业资格,必须通过400课时的专业学习与考核,内容包括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危机干预理论与技巧、心理陪护技能操作等”--王裕如会长此言才道出了“批准陪聊”的真实意图,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原来不过是为了办培训、卖证书而已。
不管涉及色情与否,“陪聊”本身未必需要多大的技术含量,但现实的和潜在的需求无疑不可估量,尤其是一支庞大的“三陪”大军正愁着“转正”的机会,如此发证式的批准可谓应运而生,一方可以花点小钱买个合法身份,另一方可以假培训发证之名堂而皇之创收,如此双赢之举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