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元年,李白赶赴长安赶考,他听说考官是国舅杨国忠,监考官是高力士,二人皆是爱财之辈,若不送礼,纵有天大的本事也会落地。李白偏偏不送礼。考试那天,李白一挥而就。杨国忠一看李白的名字提笔就批:这样的书生只配为我研墨。高力士说,研墨算抬举了,只配给我脱靴。于是便把李白推出考场。
天宝二年夏天到了,天气炎热得要死,这时有一个蕃国遣使来到大唐帝国,递交了一封国书,玄宗皇帝令大臣宣读国书,满朝文武大臣看了国书,面面相觑,竟无一人认识蕃书的文字。玄宗皇帝接过国书,只见文字非草非隶,这蕃书比那张颠的狂草难认多了。玄宗龙颜大怒说,难道我大唐国,竟无一人识得蕃书吗?杨国忠说,我们大唐国不是有个叫晁衡秘书监吗?他的日本名字叫什么阿倍仲麻吕。他应该懂得蕃书的文字吧? 唐玄宗问晁衡,你认识蕃书的文字吗?晁衡说,臣学识浅短,不曾学习西域文化。唐玄宗生气说,盛世大唐,竟然没有一个认识蕃书的?高力士想该是整治李白,便说,李白想必可以认识蕃书的文字。玄宗说,快诏李白进宫。高力士带领官兵在长安城四处寻找李白,李白正好穿着登山靴从山上回来,在长安朱雀街一家酒肆喝酒。上殿后,高力士说,大胆的李白,见了皇上为什么不行礼下跪。唐玄宗用人心切,直接问:李白,你懂不懂蕃文?李白说,蕃国的文字用的是西域文字,我自幼学习西域文化。唐玄宗听了龙颜绽开笑容,说,力士快拿蕃国书来。李白接过蕃国书看了看。便说,番书的大意是:大唐国,你们占了高丽,又与我国逼近,边兵屡犯吾界,大白山、高丽一百余城池,快归还于我国,不然就起兵攻打大唐。唐玄宗听完番书,板起了面孔。众官听得读罢番书,惊慌无策,面面相觑。唐玄宗问,众臣谁有良策?满朝文武大臣议论纷纷,但是谁都没好主意。唐玄宗问,李白,可有良策?李白说,我愿起草《答蕃书》,请万岁吩咐杨国忠为臣研墨,高力士为臣脱靴。唐玄宗顾不了许多,就依言传旨。力士只好给李白脱靴,他曾经说过李白只配为他脱靴,没想到他却为李白脱靴了。在这炎热的夏天,李白不是刚登山回来吗?这李白的脚丫子可真够臭的,让高力士嗤之以鼻。脱靴后,李白说,请国舅杨国忠为我磨墨。天热,国舅杨国忠一手磨墨,一手拿扇子自顾给自己扇。李白说,国舅呀国舅,你怎么自顾给自己扇,你快给我李白扇几下,我都快要流汗了。杨国忠很不情愿的给李白摇着扇子,心里狠狠地骂,李白,你这个狂徒,看我以后怎么收拾你。一会儿,李白写好了两份《答蕃书》,一份是用蕃国的文字写的,一份是用汉字写的。唐玄宗命李白朗诵。李白拿着用大唐文字的《答蕃书》汉字版本朗诵了一遍:
大唐开元皇帝,诏渝渤海可毒,向昔石卵不敌。蛇龙不斗。本翰应运开天,抚有四海,将勇卒精,甲坚兵锐。颔利背盟而被擒,弄赞铸鹅而纳誓;新罗奏织锦之颂,天竺致能言之鸟,波斯献捕鼠之蛇,拂蒜进曳马之狗;白鹦鹉来自坷陵,夜光珠贡于林邑;骨利于有名马之纳,泥婆罗有良醉之献。无非畏威怀德,买静求安。高丽拒命,天讨再加,传世九百,一朝殆灭,岂非边天之咎徽,衡大之明鉴与!况尔海外小邦,高丽附国,比之中国,不过一郡,士马刍粮,万分不及。若螳怒是逞,鹅骄不逊,天兵一下,千里流血,君同频利之俘,国为高丽之续。方今圣度汪洋,恕尔狂悻,急宜悔祸,勤修岁事,毋取诛俗,为四夷笑。尔其三思哉!故谕。
第二天,唐玄宗召见了吐蕃使者。李白用蕃语陈诉了《答蕃书》,蕃使听后感到剑气逼人,吓得魂飞魄散。连连叩头谢罪。几个月后,蕃使又来唐,随行带来进贡之物,并说,我们愿意按期朝贡。有人曰:“一纸贤于十万师,不动干戈致太平”。事实上,李白主要学习的是长短纵横术。长短之学和太极拳的原理一样,以四两拨千斤的本事,“举重若轻”,很重的东西拿不动,要想办法,掌握力的巧妙,用一个指头拨动一千斤的东西。这种“术”的原则和精神,是我们今日所处的这样国际局势之中,所需要了解的。我们今日的外交,一切工作,都必须有这样的精神和才具,抓得住别人的弱点,然后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是一个很高深的本事,可以说比做生意还难。《长短经》,这本书大家也许很少注意到它,作者是唐朝人,名赵蕤,一生没有出来做官,是一位隐士。李白,就是他的学生。我们中国人都知道李白是名诗人,实际上李白一生的抱负是讲“王霸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