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说郎教授是在2004年。当时新浪网发表了郎的关于国有企业的谈话,观点与我2002年《经济研究》的文章一致,我很高兴:终于找到知音了,特意在下午的博士生课上给学生推荐过。后来广东省政府和中国社科院工经所搞了一次企业文化论坛,恰好老同学罗仲伟来了,是主办方代表,拉我去听一把,说是有郎咸平演讲。郎当时刚出道,演讲的内容与公司治理有关。郎的演讲虽然没什么新鲜玩意,但能把一些深奥的道理通过简单的事例表达出来,并用数据证明,让没有文化的人也能理解和接受。由于是同行,而且观点接近,听完后,我特意到前排找到他,送上我的名片。郎很礼貌,倏地从座位上站起来,双手接过,然后毕恭毕敬递上他的名片。这一举给我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之前接触过一些名流学者,包括香港的和北京的,有些人虽然学问一般般,从脸上也看不出有多大的才气,只因有个海外的行头就趾高气昂、盛气凌人,让人很不舒服。郎教授则不同,谦逊多了。我邀请他有时间到暨大演讲,他答应了。
2008年底,郎真的到暨大来了。我为了见他,特意要了一张票去礼堂。没想到几年不见,郎教授已面目全非,不仅气质、风格“明星”化了,而且说话口气也大了,不是装腔作势,自吹自擂,就是拿听众开涮,侮辱台下的智商。我没有听完就走开了。
郎咸平从学经历
在绚丽的外表下,童年的郎咸平是位比我们邻居那位平凡小孩还要平凡的小孩。
郎咸平从小就不是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他于1956年出生于台湾农村桃园,小学四年级由于成绩太差被老师分配到不升学班,准备小学毕业后进入技工学校学习。童年的郎大教授小学六年级的算术模拟才考了7分,但总分是100分而不是10分,这种水平最适合当技工。但是幸运的他在小学毕业那年,台湾教育部决定从当年开始免考试而直升初中,郎咸平才顺利地升到了初中。但是不幸的是,初二那年又是因为同样原因被老师分配到了不升学班(台湾人称“放牛班”)。每一位“放牛班”的同学都要学习一门技术,郎咸平选择了木工,准备初中毕业后先做木工学徒再开个木工厂。郎咸平初二和初三一直努力地学习木工。到高中高考前3个月举行模拟考(“放牛班”学生按台湾教育部门的规定也要参加)。郎咸平在1000多名考生中考了800多名,他可能是“放牛班”的榜首。根据郎咸平的说法,他潜意识里还是想升学的,但是念课本肯定来不及,他就只好念“考前30分”。什么叫“考前30分”?比如说整个六大册的历史课本就浓缩成那么一小本“考前30分”,大概50页左右(A4纸的1/3大小),那是给考生在考前30分钟复习用的。另人考历史得读六大本,而郎咸平只看一小本。反正考六科嘛,郎咸平就随便买了六小本来念。结果意外地考上了高中。郎咸平说,当时那么多种版本的“考前30分”,就只有我买的这种抓题抓得准极了。我也不晓得为何我会选到这一种“考前30分”,这真是造化弄人。我想如果当时买别的版本的“考前30分”,那真的只有当木工了。
台湾的高中到高二分社会、自然两组。自然组主要就是搞理工医农,社会组就是学文法商,通常都是比较差的学生学社会组。郎咸平高一的英文、数学和生物都不及格,很担心被留级。由于老师通常不会为难转到社会组的学生,所以到了第一年结束前就决定转到社会组去了。郎咸平在社会组很用功,但是似乎智力不太足,因此很勉强地挂了车尾考上了台中市东海大学经济系,那是一个比较差的学校。大学毕业后,命运之神开始眷顾他了,郎咸平顺利地考上了台湾大学经济学研究所,而后当了两年义务兵。等到分发部队抽签之时,幸运之神再度眷顾了他,让他抽到了“签王”——在荒凉的马祖小岛守岛两年。当兵退伍以后郎咸平并不想出国,他只想待在台湾过个小日子。他在台湾大学研究所的老师认为他的学术水平有限,特别劝告郎咸平学术研究是很辛苦的一条路,而认为他最好考虑去银行做事,比较稳定而且又配有职工宿舍。不知是否又是幸运之神的眷顾,郎咸平的银行求职以失败告终,没有一家银行要他,也没有一家公司要他,连续几个月的失业压力下,他只有考虑出国留学了。
经过他最大的努力,郎咸平的托福考只考了550分,而GRE也只考了1640分。郎咸平当时向好几所学校要申请表格,芝加哥大学寄来了一页黄色的表格,要求他填写由幼儿园一直到研究所的成绩,而后他们再考虑要不要寄申请表格给他,哥伦比亚大学也是要求他先证明他有实力申请该校,否则他们不想浪费申请表格。最后郎咸平只申请了7所美国大学,但郎咸平的运气不好——只有一所学校回应,一家他没有听过名字的学校——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的商业经济系收了他。因为20世纪80年代初的台湾消息比较闭塞,很少人知道沃顿商学院。“沃顿”——烂校——去还是不去?还有2万美金的学费要自己缴。郎咸平回忆起当年的犹豫彷徨。可是他的母亲就像其他的母亲一样对儿子的能力有着“莫名其妙的信心”。1983年的台湾和现在的内地经济水平相仿,当时郎妈妈把房子卖了2万美金,准备给郎咸平出国交学费用的。可是郎爸爸还想拿去做生意。他跟郎妈妈讲,你放心,我下个月就还你,我发誓还你。还好郎妈妈没借给郎爸爸。如果借他的话,到现在郎咸平还在等着那笔钱出国呢。至于郎咸平为何会转念金融系,那又是一个巧合了。当时商业经济系的系主任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考微积分资格考试,郎咸平立刻就慌了手脚,因为他早就忘记了微积分。百般无奈之下,郎咸平只有在各系打听,看看哪一个系不要考微积分。最后找到了金融系。因为该系要求太严格,有一半的学生在第一个星期就自动退学,有很多的空缺,所以就收了郎咸平。郎咸平转系成功后,他问系主任的第一句话就是——金融系是学什么东西的?根据郎教授的现身说法,他从小到大,从来不觉得自己聪明。一直到了沃顿商学院以后,才觉得自己聪明极了。这一连串不可想象的巧合造就了今天的郎咸平。因此当你责骂你的子女不用功,成绩差的时候,不妨想想郎咸平的童年,相信你的心情会立刻转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