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设计的出发点是什么?


制度设计的出发点是什么?

 

管理制度设计,第一步要做的,是什么呢?

 

有人说是人性假设,即首先要假定人性善恶,才能从源头上为制度设计提供前提,诸如X理论、Y理论、Z理论等等。按照前人的教诲,“从好人假设出发,必然设计出坏的制度,导出坏结果;而从坏人假设出发,则能设计出好的制度”[1],所以“必须把每个人都设想为无赖之徒”[2],“假定每个人都是会拆烂污的瘪三,他的每个行为,除了私利,别无目的”[3]

 

有人说是价值取向,即首先要设定核心理念,才能在过程中为制度设计提供指引,诸如效率、公平、正义、人权等等,就像点燃一盏永不熄灭的神灯,照耀着前进的方向。例如,“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所以社会制度应当“符合地位最不利的人的最大利益”[4],“一个保护人权的制度就是好制度,一个侵犯人权甚至不承认人权的制度就是坏制度”[5]

 

有人说是模型建构,即首先要设想行为模式,才能在逻辑上为制度设计提供模板,诸如议价模型、寡头竞争模型、委托—代理模型等等,不管情况有多复杂,划拉几下、假设几下、计算几下,几个方程便把问题搞掂,就像许多经济学家经常干的,“只要将复杂的经济行为简化为一个线性方程,然后求出其帕累托最优解……从此就可以一劳永逸了”[6]

 

唉,在这些人看来,地球不是绕着太阳转,而是绕着他的脑袋转,绕着他的脑袋里那些神圣而伟大的假定、理念、模型转。先入为主、主观臆断,所谓的分析和论证,不过是做做样子而已,先有结论,后有分析,分析是为结论捧场的;先有判断,后有论证,论证是为判断献媚的。捧着本本当圣经,口号喊得震天响,成天闭着眼睛在那里瞎说,这是管理学界的耻辱!而真正科学的态度,是不作预设、没有预设,到组织的现实中去寻找答案。组织中的多数人到底属于善良还是凶恶?组织中的价值观到底选择公平抑或效率?组织中的当事方到底有着怎样的思维行为模式?这一切的一切,都要通过制度设计师深入调查才能弄清楚,只有掌握组织内外真实的具体的情况,才能知道下一步应该做什么、怎么做、什么时候做。一句话: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哪儿凉快哪儿呆着去。

 

画画,第一步不是画,而是观察。同样,管理制度设计的出发点,不是那些供在神龛、受人膜拜的理念信条,而是脚踏实地搞调研,实事求是摸情况。



[1] 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M].王明毅,冯兴元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2] 大卫·休谟.休谟政治论文选[M].张若衡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27

[3] 张灏.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A].见:公共论丛[C].北京:三联书店,199588

[4] 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92

[5] A. J. M.米尔恩.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人权哲学[M].夏勇,张志铭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1

[6] 方新民范式分析:新古典经济学与经典力学的比较研究[J]学术探索2001,(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