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记者 尹辉
特邀议员
王则楚 广东省政府参事
彭澎 广州市社科院研究员
信力建 广州知名教育人士
本期议题
2月初,广州市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优秀外来工入户和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规定,来穗外来务工者居住满半年,可为子女申请接受免费义务教育。然而,在本周开学日上,外来工子女还是因学位不够被挡在公办学校门外。
议员建言
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之路在于:一是将老城区因生源不足正在进行的合并学校之举改为搬迁到新城区外来工较多的地方,用活师资及其他教育资源的存量;二是民办公助,用活民办学校现有资源,实行政府采购,社会办学,降低收费,盘活整体教育资源;三是用规范化手段改善“麻雀学校”,提高其教育质量,争取将其收编或改造,走办新校的捷径;四是名校办民校不能只办“读贵价书”学校,还要鼓励倡导其办普通民校,使优质教育资源带动整体教育水平的提升。
首要应给外来工子女学校补助
新快报:一边是年初的利好政策,一边是入学时学位不足的尴尬,这种《意见》到底有没有执行力?既然学位不够的话,那当初为何要制定这样的《意见》?
彭澎:客观地说,制定利好政策的《意见》初衷是好的,这还是要肯定,否则,根本没有利好政策,问题的解决更加遥遥无期。但问题是“利好政策”怎么落到实处。
当前来讲,落实的难点,一是学位不够;二是经费不够。据了解,广州市外来工子女有30多万,受学位“瓶颈”困扰,这些流动儿童“挤”进公立学校不足三成,更多的外来工子弟只能进民办学校“读贵价书”。显然,要一下子解决这么多学位,起码要建上百所公办学校,不仅经费巨大,而且也难以立马见效。
然而,事实的情况是,这些外来工子女目前并没有失学,而是要么读民办学校的“贵价书”,要么读不规范的“麻雀学校”。那么,解决问题的思路就很清楚了:第一步先给这些暂时满足了外来工子女“学位”的学校进行补助,或直接将“读贵价书”的钱交给政府埋单。因为政府公布了这个《意见》就要责任落实,以取得公信力。相对来说,这样做的花费少一些,也省时省事一些。
王则楚:这项利好的政策,从出台到真正有效实施,需要一个过程,这是任何一项政策都需要经过的过程。就是法律,在通过之后到实施还有个不短的时差,更不要说像《公路法》的规定,到燃油税实施,整整花了十年!这就是《意见》尽管会在实施时碰到没有学位的尴尬,也要制定的原因,它表明了一种态度、一种决心。
信力建:《义务教育法》第一条便指出,制定此法是为了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提高全民族素质。
也就是说,凡是适龄儿童都可以读书,而不是要分等级、限条件。中央原来的政策是以流入地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是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的。地方制定这样的限制政策,其实并不是利好,而是违反了中央关于义务教育的方针政策,是极为不妥当的。
若一票否决,哪个敢不动真格
新快报:意见的原文是“可申请接受义务教育”,即使获得“优秀外来工”称号的,也只有“优先申请公办学校”的权利,这种“申请”的权利究竟有无意义?在学位不足现实面前,广州外来工子女受教育是否永远都只有“申请”的权利?在今后颁布这样的《意见》时,是否应对外来工子女在广州受教育的权利规定得更硬一些?
彭澎:面对外来工子女的申请,有关区(县级市)推托也出于无奈,主要是没有把此事放在本区(县级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日程上,更没有把外来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放在重要位置,基本上还是将外来工当成“打工者”进行管理,是管理对象,而不是服务对象。《意见》要求预测本区(县级市)未来几年学龄人口的分布情况,特别是来穗务工就业农民子女的流入和分布情况,结合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工作,做好公办学校建设规划,逐步提高来穗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入读公办学校的比例,同时制订有关实施细则。
试问:有几个区认真做了这种预测,有几个区认真制订了实施细则?否则,就不会出现对外来工“不清楚”的回答;否则,就不会有外来工“申请”的权利没着落。关键是没有预测、没有实施细则,并不需要承担太多的政绩考核的责任,如果实行“一票否决”,像抓计划生育一样,看还有哪个区(县级市)不动真格?
王则楚:这种“申请”的权利,是一个公民向他的国家、他的政府,申明自己应该有的权利,这个公民权利的申明,本身就是一种进步!《意见》肯定了广州外来工子女有“可申请接受义务教育”权利,是在法律层面上肯定了《义务教育法》不能受户籍限制,对于现行的义务教育的政府责任由各级地方政府负责的否定,它将在实施过程中,推动义务教育财政负担层次全面提升,直至以中央财政负担为主!从而由中央财政向地方政府为非户籍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购买学位!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外来工子女可以得到义务教育的公立学位。
信力建:这种“申请”的权利没有意义。因为孩子们的受教育权是平等的,没有任何前提条件,更不能设置优先不优先的限制,这种以身份来划分的行为是违法的。孩子的读书权利不因家世、种族、地域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对待,保障所有孩子的受教育权是党光普照的好事,也是政府的最基本的责任,是完全普惠性的政策,是一项基本国策。
所以,我认为公办学校应该首先做好全体公民的受教育保障工作,允许私立学校办高质量、高标准的学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要求和需要双向选择。政府也应该增加教育上的投入,据悉,2009年的教育投入仍然未达到GDP的4%,但是行政费用和维稳费用却依然高企,这是很不正常的。如果把一些表面功夫的费用减少一些,多投入到教育中,那么一切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破除户籍限制按人头补贴经费
新快报:有专家指出,广州如果要全部满足外来工子女免费读书的问题,起码要建上百所公办学校,经费巨大。在这个美好的梦想实现之前,广州能否在正视现实的基础上,出台一些保障外来工子女受教育权利实在的政策?对此,各位有什么好建议?
信力建:目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破除外来工户籍的读书限制,允许外来工子弟在广州读初中、高中,上学经费上按人头津贴给每个孩子,比如上海就实施了每个孩子补贴1500元的优惠政策。
另外是放宽办学限制,不设定高标准,不人为制定限制政策,让孩子有书读才是最重要的,先都可以上学再讲怎样上好学的问题,不应主次不分,脱离实际。
彭澎: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之路在于:一是将老城区因生源不足正在进行的合并学校之举改为搬迁到新城区外来工较多的地方,用活师资及其他教育资源的存量;二是民办公助,用活民办学校现有资源,实行政府采购,社会办学,降低收费,盘活整体教育资源;三是用规范化手段改善“麻雀学校”,提高其教育质量,争取将其收编或改造,走办新校的捷径;四是名校办民校不能只办“读贵价书”学校,还要鼓励倡导其办普通民校,使优质教育资源带动整体教育水平的提升。
王则楚:事实上,随着老城区人口的迁移,老城区公办学校应该还是有富余的学位的!但巨大的经济投入毕竟引起注意。应该多迁建一些老城区的有名学校到城市的新区,促进义务教育服务的均衡!光有好的《意见》,没有必要的条件,最多只能是“画饼充饥”、“望梅止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