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崇文区作为首都的中心城区之一,近年来通过立足传统文化之“根”,走文化与经济融合的发展道路,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
“实施"天坛文化圈发展战略",就是要充分发挥天坛的集聚效应,以文化元素和产业元素为支撑,促进经济文化相融合,以功能提升为重点改善区域发展形象,以高端产业功能区建设为抓手,以产业集聚和业态创新为重点带动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崇文区区长牛青山说。
在培育前门大街文化产业聚集区的过程中,崇文区一方面坚持“四个百分之百”原则保护历史风貌、传承传统文化,即以百分之百高度负责的态度做好前门地区整体历史风貌和民族文化保护规划与建设,百分之百地努力落实鲜鱼口历史文化保护区和前门地区古都风貌保护整体方案,百分之百地抢救保护前门地区现存文物、文物普查单位、挂牌院落、有价值建筑物,百分之百地抢救保护前门地区的胡同和老字号。另一方面,科学选择入驻的企业和商铺,既以保护和发展老字号为重,又适当引入国内外时尚品牌,为前门大街注入现代元素。前门大街商铺品牌获得世界品牌价值实验室颁发的“最佳信誉品牌”大奖,与崇文区的建设密不可分。
据了解,今年,崇文区还将在前门文化产业聚集区重点建设以广和剧场为代表的民族传统戏曲主题区,以全聚德(002186,股吧)、便宜坊为代表的民俗餐饮区,以刘老根大舞台为代表的时尚娱乐区。届时,前门文化聚集区将较为完整地展现集建筑文化、梨园文化、会馆文会、商业文化于一体的老北京风貌。
崇文区的经济总量在北京市各区县并不算大,但该区下大力气,想方设法吸引和助力文化企业成长。加大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崇文区重点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的培养工作,并为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打造平台。崇文区由政府出资,建设了北京城区最大的现代艺术品流通平台———中华民族艺术珍品馆。珍品馆将珍品展陈和现代拍卖机制结合起来,集中收藏和销售工艺美术大师的珍品之作。自2008年7月正式投入运营以来,珍品馆共接待海内外游客30万人次,每年都有数千件艺术作品从这里走向世界各地,为推动工艺美术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09年12月,崇文区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9人,市级传承人37人,区级传承人136人,居北京市领先地位。
提高政策法规的支持水平。崇文区委、区政府制定《崇文区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公布《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决定》,在行政许可审批方面,对入驻崇文区的大型文化创意企业采取了全程代理、简化申请材料、缩短办理时限、加快审批进程等举措,实现零距离交流、无障碍服务。
加大专项资金的扶持力度。建立“崇文区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符合建设先进文化的企业给予重点扶持。为了支持老字号发展,崇文区还在全国率先设立了老字号专项基金,每年投入2000万元用于老字号贷款补贴、产品包装和形象包装。
目前,崇文区共有文化创意企业1300多家,发展势头强劲,助推区财政收入连续6年保持12%以上的增长速度,文化旅游、商贸服务、体育休闲等三大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60%。
未来三年,崇文区将以文化产业为主导,重点建设前门文化产业聚集区、崇外商务区、龙潭湖体育产业园、南中轴现代服务业聚集区这四大产业聚集区,古老的崇文正迎来文化产业空前繁荣的时代。